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我国主要文学奖项及其对科普创作评奖的启示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李娟、张志敏、陈玲 2017-06-28 16:32
科普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过程,它将抽象深奥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平易近人的身边话题,在科学与大众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科普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学创作有诸多共通之处。深入了解我国主要文学奖的评奖机制,对科普创作领域内的评奖和激励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主要文学奖项的基本情况
我国新时期的文学评奖活动起源于1978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奖项主要有茅盾文学奖、骏马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大众百花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冯牧文学奖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按设立时间排序)。
其中,由中国作协主办的有茅盾文学奖、骏马奖、鲁迅文学奖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和其他全国性协会主办的奖项有曹禺戏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和大众百花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由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主办;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是国内首家由大众媒体设立的文学大奖。这些奖项大多经历了30多年,它们的评奖机制已经比较成熟,所推出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我国主要文学奖项的评奖机制
这里的评奖机制主要包括:评奖范围、奖项设置、评奖程序、评奖频次、作品征集渠道和评委会组成。
(一)除专项文学奖外,综合类文学奖项大多评奖范围广,体裁全面。
茅盾文学奖属于专项奖,主要针对版面字数 13 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骏马奖的评奖范围包括了少数民族作者出版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评论集、儿童文学集及报纸、刊物发表的单篇作品。鲁迅文学奖的评奖范围包括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以及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选的体裁包括:小说、诗歌(含散文诗)、童话、寓言、散文、报告文学(含纪实文学、传记文学)、科学文艺、幼儿文学等。可见,除专项奖以外,综合类的文学奖项一般评奖范围比较广,所包含的体裁比较全面。
(二)奖项设置多以体裁分类,各奖项设3~5部获奖作品,以保证含金量。
茅盾文学奖是针对长篇小说所设立的专项奖,一般情况获奖作品有3~5部,有很多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已变成了传世佳作,有的还被拍成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尘埃落定》和《白鹿原》等等。
鲁迅文学奖设立的奖项比较多,包括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等7个奖项,每个奖项3~5部作品。
大众百花文学奖包括小说和纪实文学奖,诗歌、散文、杂文奖,文学理论评论奖,获奖总数由评委根据情况确定。
可见,文学奖项设置多以体裁分类,各奖项包含的获奖作品不多,以保证作品的含金量。
(三)大部分文学奖的评奖程序分为作品征集、推荐备选作品、投票产生获奖作品和评奖揭晓四个步骤。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稍有不同,首先由提名评委经3轮投票决定候选人最终提名名单,然后在报纸和网站公布提名名单,再由7位终审评委集体研读、讨论提名作品,在国家公证员的监督下投票产生获奖作家作品,最后公布结果并举办颁奖典礼。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是国内第一个有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选全过程的文学大奖。
(四)作品征集主要依靠相关单位和部门报送作品,个别奖项可由作者本人提出参评申请。
茅盾文学奖、骏马奖、鲁迅文学奖主要以中国作协的名义统一发布征集参评作品的通知,通过全国各相关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向各奖项评奖办公室报送参评作品。
大众百花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在开评前向各相关单位发出作品征集通知,在规定期限内报送符合评选要求的参评作品。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是符合条件的作者可自己提出参评要求,这样使作者本人也能有机会推荐自己的作品,拓宽了作品征集的渠道。
(五)评审专家库要保证一定的更新率。
各奖项都由评奖机构聘请相应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评奖委员会,每一届都有相应的更新。对此,各奖项又有自己的规定,比如鲁迅文学奖要求评委人数以11 人为宜,担任各奖项评奖委员会委员不能有交叉,每一届评委更新人数应达到1/2 以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大众百花文学奖要求每一届成员更新名额不少于评委总数的 1/2。
三、对我国科普创作类奖项的启示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是中国科普创作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每两年评选一次,用于表彰奖励全国范围内以中文或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创作的优秀科普作品的作者和出版机构,目前已开展了四届评奖活动。该奖项近年来发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和作家,但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普创作发展,服务科普事业,仍需改进。我国文学奖的评奖机制对该奖项的进一步改革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扩大评奖范围,丰富科普创作奖项设置。
目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设有“科普图书奖”和“科普影视动画作品奖”两个类别。建议根据实际情况扩大评奖范围,比如增加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游记、科学小品、科普绘画等体裁的科普作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科普创作奖项还可以包括融媒体的科普创作。为了鼓励更多的科普创作者,建议增加对科普新媒体、科普报刊、科普人、科普组织等的奖励。
(二)合理设置奖项数量。
我国文学奖的每个奖项一般是3~5部作品,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的每届获奖作品都有很多部,比如第四届获奖作品,图书类金奖高达25种,银奖有48种,获奖作品共有70多种;影视动画类金奖6部,银奖12部。建议减少金奖获奖数量,增加精品产出。另一方面为了扩大鼓励面积,可以增加奖项设置,可设立一些优秀奖、新人奖等。
(三)广开征集渠道,增加优秀作品来源。
首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参评的有308种图书和153部影视动画作品,第四届有345种图书和84部影视动画作品参评。但实际上我国每年出版的科普作品达数千种,报上来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因此科普创作奖应该拓宽作品征集渠道,不错过任何一部优秀科普创作作品。除相关单位报送作品外,还可以通过专家推荐、会员推荐、公众推荐以及网络投票等方式征集作品。
(四)增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保证评奖过程公平公正。
科普创作奖应该建立自己的评审专家库,吸引更多的创作界、新闻界、出版界、科学传播界、教育界的科普作家、理论家、评论家、编辑、翻译家来加入专家库。每一届评委都要更新,保证新的评审专家占总数的一定比例。要建立匿名评审制度,以保证评审过程公平公正。
END
撰写人:李娟、张志敏、陈玲
来源:《科普研究动态》(2017年第10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