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象舞指数|纪实中的科普短视频:从情感触动到理性思考

象舞指数|纪实中的科普短视频:从情感触动到理性思考

“象舞中国”微信公众号 张宇 2023-06-19 21:48


我们对世界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它简单。相反,我们对疾病了解得越深入,反而显得它越复杂。人们对阿尔兹海默症的担忧更多来源于未知,“央视新闻”通过抖音平台发布的短视频《因为这种病,我的妈妈叫我妈妈……》,将科普的内容与纪实的形式相结合,让更多人从关注到情动,从认知再到思考,认真地审视了这种疾病的存在。

 

融入纪实手法
科普也讲故事

传统的科普短视频多注重知识层面的输出而忽略了艺术形式的表达,平铺直叙的讲解固然简单直接,但却过于枯燥乏味,即便内容再好,如不是观众确实有需要,很难俘获观众的眼球,这也是造成传播量往往不高的原因。如果其中有真实故事支撑创作者的叙述,内容不仅会显得真实可信,还会更加有趣味,易于接受。

这则短视频恰好利用了这点,通过引入纪录片、专题片的非虚构式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声音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该短视频以调查性节目的形式开篇,并以两则真实故事插入,内容看似简单,结构却十分丰富,将观众带入到创作者构建的内容世界中来。相较于绝大多数科普作品,这种形式更有贴近性,也更加容易走进观众的内心。

 

故事贴近百姓
唤起情感共鸣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唤起共鸣感是拉近内容与观众距离的最好方式。什么是共鸣,如何才能达到共鸣?在这则短视频的评论区就可以找到答案:“你好像在我身上装了监控”,“写的太对了,我家就是这样的”,成百上千条类似的评论,就是共鸣的真实体现。人的基础情感是相通的,抓住这一点,就能抓住观众的心,更能引起共鸣。

118秒的短视频,以患者及家属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同时,该短视频通过不断地将人物和场地进行镜头切换,写实的场景和画面细节让观众走进一个又一个鲜活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庭。“这种病让我的妈妈管我叫妈妈”,看似如此简单的一句对白,却瞬间洞穿无数人内心防线,联想到自家的长辈,更让人深切认识到了这种疾病的可怕,并最终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升华。


《因为这种病,我的妈妈叫我妈妈》这则短视频,以专题片的手法、纪录片的特质、短视频的样貌,用百姓身边真实的故事,呼吁大家关注老人健康,值得推荐。

总监制|张弘

监制|周滢丁迈陈玲朱红

撰稿|张宇

专家指导|王挺颜实雷盛廷

主编|孙振涛王爽王大鹏

编辑|谢佳琪李研麻向丽

数据|龙长缨吴凡梅杰

素材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合发展中心提供
支持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本文转自“象舞中国”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