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科学漫画的启示

【理论】科学漫画的启示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科普创作》 2017-04-01 10:57

 

 

科学需要最严谨的逻辑思维,艺术则需要形象思维,而漫画又是艺术中的浪漫派。把“科学”与“漫画”这两个对立的东西摆在一起,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经过人们的辛勤耕耘,“对立统一”的规律起作用了,两者的结合发出了耀眼的光彩。

美国漫画家海利·高夫的科学漫画集《拍脑袋的发明》,把人们头脑中的科学设想、发明构思,设计方案,甚至把目前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科学幻想,用妙趣横生的漫画一一表现出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这在漫画艺术的领域中,应说是一种创新。我被这些想象丰富、充满幽默、在技法上成熟洗炼的漫画吸引住了。我喜爱它们,我想,许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们,也一定会喜爱它们的。《科普创作》杂志向大家推荐这些作品,是做了一件好事。它们在科学普及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就是对美术界而言,也是漫画的一种新模式,值得画家们重视和研究。

 

 

 

爱因斯坦曾深有感触地说过,科学上的发明,有的时候和艺术家搞创作一样,也需要有灵感,只有触动了它,才会有所发明。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在技术设计的构想中,当出现“真”与“美”的矛盾时,科学家们往往要选择“美”。科学家也和艺术家一样,受着人类审美意识的支配,人是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的。事实上,“美”与“真”在客观上是和谐统一的,遵循“美”的规律往往可以通往“真”的境界。因此,艺术家们如用“美”的手段去启发科学家们对“真”的研究,触动他们的灵感,无疑对发明创造将起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作用。特别要一提的是漫画这形式,它最概括、最夸张;形象鲜明,语言尖锐;与读者幽默谈心,最少说教,因而最富有启发性。它能抓住人们瞬息一闪的思想火花,用最简洁最生动的形象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位美国漫画家,不是一位简单的画家,他有知识、有胆略、有眼光,他不仅爱科学爱幻想,而且已经深入到科学之中去了,他的漫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标本。把这种漫画用于科学普及,它是活跃青少年的思维、引导他们爱科学爱创造的最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之一。我想,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有相通之处的——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书呆子,而是富有创造性的实干家。就是要鼓励青少年们善于幻想,勇于创新。我们缺乏的不是工匠,而是发明家,中国要是没有千千万万的发明家,科学技术永远也走不到世界的最前列去。面对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存在“注入式”、“满堂灌”的倾向,对这种有趣的科学漫画,更是大有提倡的必要。即使对于工程技术人员乃至大科学家而言,这类漫画不仅能使他们触类旁通、引起浮想联翩的媒介,对攀登新的高峰是不无益处的。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也应该懂科学爱科学。我希望能有一批画家,特别是中青年画家关心科学普及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能力在这一领域驰骋。当然,这是困难的,我承认“隔行如隔山”,但是我更欣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艺术家们深入到科学的园地中去搞创作,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石,攻科学之坚;艺术家亦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人类的不同文化从来是相通的,而在不同领域的结合部,正是开辟新天地的起点,路是越走越宽的。在科学上是这样,在艺术上也不例外,我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

 

文中漫画配图为海利·高夫科学漫画选登,本文文字与漫画均转载自《科普创作》1986年第4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科普创作》将于2017年6月复刊,以刊登科普科幻原创作品为主,欢迎投稿订阅。投稿邮箱:kepuchuangzuo@126.com;联系人:姚利芬。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52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