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试论科学家报告文学的创作(下)

试论科学家报告文学的创作(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谭楷 2017-03-23 09:50

四 结构

一大堆素材摆在面前,如一大堆砖块与建材,既可以砌成一排排极其单调乏味的平房,也可以砌成让眼睛为之一亮的耸入云霄的高楼。

报告文学的结构,大约有纵结构、横结构、纵横交错的结构、重唱式的结构、对话式的结构和复调式的结构等等,体裁可以采用书信体、传记体、日记式或者一个个小故事“串烧”。结构因题材而易,因人(作家的美学倾向、写作风格等)而易。

徐迟撰写的《哥德巴赫猜想》,就像画一棵树,从树根画到树梢,这是典型的纵结构。徐迟从1933年陈景润在福建出生写起,写他生于贫寒的多子女之家,11岁时丧母,日后如何艰难求学,数学方面的天赋渐渐显露,如何被华罗庚发现,调入中科院数学所,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的过程。

《在湍流的涡漩中》描述的是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之前,北京大学校园诡谲的黑夜。毕生研究湍流的大物理学家周培源,在静谧之中仍感到政治斗争的湍流不停地涡漩。徐迟巧妙地运用“湍流”这个形象,将周培源与毛泽东主席对谈物理学、顶撞陈伯达和四人帮干将迟群等细节串连起来。深夜里,周培源想起周恩来总理潸然泪下,想到国家民族的艰危又怒火中烧。突然,有人敲门,向他报告了四人帮被抓起来的消息。这一个夜晚,浓缩了周培源在湍流中沉浮的一生。这就是短篇小说作家常用的、截取横断面的写法,也可称作横结构。

李鸣生的几部全景式的报告文学,有着宏大的叙事、繁复的头绪和众多的人物,大都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比如《追踪863》,既要按时间顺序,将863计划从提出到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亲自拍板,坚决支持,在国家还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跟踪世界高技术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形成总体上纵的结构;又在纵的结构中横向展开一些重要的科学家的事迹。这样纵横交错,富于变幻,又浑然一体,容易阅读,脉络又清晰。

徐迟的《祁连山下》写了两个专业上毫不相干的人物,一个是大画家常书鸿,另一个是玉门油田开拓者、科学家孙建初。由于他们都处于祁连山下,都在矢志不渝地“钻探”——一个在“钻探”敦煌的艺术宝藏,一个在钻探大西北的油田。他们的故事,时而分头叙述,时而合在一处描绘,就像精彩的二重唱,将爱国主义的主题演释得淋漓尽致。

理由的《高山与平原》由一个个看似独立、却串起华罗庚的命运、成就、性格的精彩故事组成,以丰富的侧面,形成了华罗庚的整体形象。

谭楷在《黑土地的儿子》中采取了复调的写法。一条线索是发掘出“三星堆”文物的黑土地自叙,讲述几千年来,这块土地深埋着宝藏却生长着贫困;另一条线索是作者发表议论,并介绍主人公——生长在黑土地上的农民作家张人士;而最主要的线索是张人士自述人生经历——一个酷爱文学的地主的儿子,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集资办工厂造福桑梓。三条线索交叉。最后,在黑土地上挖出了文物“摇钱树”,张人士率乡亲走上了致富之路,被选为乡长。这完全是根据素材决定的,因为“三星堆”的发掘与广汉农民的致富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刘亚洲撰写的国际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可谓“高大上”(高端、大气、上品),一本《恶魔导演的战争》真是精彩纷呈,读起来非常顺畅,不时让人拍案叫绝。其中《关于格林纳达的对话》,采用了不平常的“夫妻对话”的特殊结构。当时,李小林在美国留学,而刘亚洲在国内,且是军人身份。那时因为古巴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弹丸小岛格林纳达建立了第二个反美的“古巴政权”,酿成了美国与古巴之间的一场战争。由于是“夫妻对话”,读者首先就认可了它的真实性。由于李小林掌握了大量海外信息,比较客观、公正;而刘亚洲对“当事人”里根总统、卡斯特罗主席的描绘可以说是入骨三分,活灵活现。通过夫妻对话,把一场战争条分缕析,写得如此生动,着实罕见。

无论是收集素材还是设计结构(也叫构思谋篇),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于是,如何提练,便成为一篇作品成败的关键。

 

五 提炼

法朗士说:一切作品都是作者的自传。

小说可晦涩隐喻,诗歌可朦胧难猜,但报告文学必须面对读者直抒胸臆。作者的喜怒哀乐、价值观和审美倾向,都要通过作品“暴露无遗”。

读完《恶魔导演的战争》,只感觉写得好,读起来痛快淋漓。后来再一想,刘亚洲为什么花那么大的功夫,写与中国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以色列与黎巴嫩之战?

掩卷沉思,才猜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原来,刘亚洲展现了一场现代化战争,写活沙龙这个战争魔鬼,目的是向中国人和中国军队敲警钟:如果我们遇上了沙龙这样的魔鬼,如果我们遭遇现代化战争,准备好了吗?

在“好看的故事”背后,是作者的焦虑、忧愤,是大声疾呼!

一篇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不只是故事讲得热闹。故事背后,一定有发人深省的主题。

20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副刊“大地”是报告文学的重要阵地。理由的成名作《扬眉剑出鞘》、陈祖芬的成名作《祖国高于一切》,都发表在“大地”上。“大地”的老编辑朱宝臻,是报告文学作品的责任编辑,她反反复复叮嘱作者:你不要啰啰嗦嗦,罗列那么多事,要挑那最感动人、最有内涵的故事来,写深写细。而最重要的是写出感动人的故事背后的那闪光的东西。这是报告文学创作的经典之谈。

提炼,不仅是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而更重要的是写出作者的发现、作者的认识、作者的感悟以及作者的思考。好比冶炼特种钢材,虽然主要原料还是铁,但加了锰、钛等一些元素之后,就会大大升值,成为坚硬的合金钢。

黄钢撰写的关于李四光的报告文学《亚洲大陆的新崛起》与徐迟的《地质之光》属同一题材。两相比较,各有特色。

《亚洲大陆的新崛起》的开篇,写的是李四光冲破各种阻拦,在1949年9月底的一个晚上,从英国朴次茅斯海港开始了回国之行:

当他穿过英伦海峡的迷雾,迎着海风走上甲板的时候,可以看见他的脚步稳重、矫健;他每一步跨度,总是零点八五米——这是他多年从事地质工作、长期在野外考察形成的习惯;他平时迈开的每一步,实际就成了测量大地、测量岩层距离的尺子。

但是,此时此刻,李四光在英伦海峡跨出的这一步,却不是普通的零点八五米,而是结束了他在旧中国、旧世界半个多世纪生活斗争历程。

有关李四光的新闻报道、人物特写不知有多少篇,都要提及他冲破阻力回到祖国。同一件事在黄钢的笔下,就提炼、升华到了诗意的高度。短短几百字,既写出了地质学家李四光的特点,个子高,一步0.85米,更写出了跨过英吉利海峡的意义。

徐迟写蔡希陶,原来拟定的题目是“大自然之子”,感觉中规中矩,不管套在哪个跑野外搞自然科学的人都实用。后来,经过反复琢磨,想起了歌德的话:“生命之树常绿”。大诗人这一句话,不仅给了个好的标题,将蔡希陶的故事“串通一气”,而且还提炼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黄宗英的《固氮蓝藻》,写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黎尚豪的动人事迹。作家并未停留在对科学家如何艰难攻关的描写上,写蓝藻,更深刻地写人:

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氮,但固氮又不是为了自己。他们慷慨地把自然取来的氮,连同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其他的有生之伦。他们为别人造福,尽管别人常常忘记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蓝藻,是的,他们是蓝藻们,养护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金穗上的光泽。

有经验的作家在提炼主题时,特别注重细节与细节的展开。

《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中国之后,老作家李准说:“画匠不给神磕头(意思是,我是搞写作的,作家们编的故事,我见多了)。但是,读到周大姐给陈景润送苹果那一节,我流泪了。”

之前的章节,就描绘过陈景润那6平方米小屋的状况。

1972年2月,春节将至,周大姐代表组织给陈景润送来了水果。他们在楼梯相遇,周大姐送来的水果让陈景润“猝不及防”,只好收下。等周大姐走了,他才想起自己从不吃水果,又追上去,送还水果。周大姐一再表示,这只是一点心意,慢慢吃吧。陈景润推不掉,含着泪水望着周大姐的背影。傻乎乎地说:啊,这是水果。我吃到了水果,这是头一次。

接着写道:

他飞快进了小屋,一下子把自己反锁在里面了。他没有再出来。直到春节过去了。

这一段白描,没有一个形容词,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是在那四人帮横行、极左思潮泛滥成灾的科学院,还有周大姐这样的人,关心着“白专典型”陈景润;二是陈景润为了攻关,把自己的生活降到只求最简单的温饱的水平;三是陈景润从来没吃过水果,得到水果竟然不知所措。最后,他把自己关起来,整个春节没出过门,为了感恩,他在没日没夜地钻研。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他捧着一大摞稿子给李书记,就是那以后让世界轰动的论文。

分析成功之作,总是从容不迫地讲故事,精彩之处细细描绘,泼墨如云。枯燥无味的过程,一笔带过,惜墨如金。

1982年,我在写《在熊猫的故乡》和《国宝》时,也曾沉思多日。如果就事论事说国宝大熊猫,以及胡锦矗的故事,也能通得过。在那些感人的故事背后是什么呢?想表达什么?

“在五一棚,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研究大熊猫。为了跟踪那几只戴了无线电颈圈的熊猫,要在零下10度的林海雪原、名为4X的地方24小时连续值班。中国人一组,老外一组。这时,胡锦矗一改平时的温柔敦厚,非常严厉地给他的弟子打招呼:决不准记错、记漏一个数据。我们装备不如人家,我们穷,要穷得有骨气!天大的困难,不准在老外面前叫苦!”

后来,我读到西方记者有关胡锦矗的报道,佩服得不得了。不仅是敬佩他的学术水平,更敬佩他的坚忍不拔。

回忆在五一棚的清晨,我跟着胡锦矗,踏上追踪熊猫之路。

走到二道坪,看见了日出。于是,我终于想到,如何在结尾时将《国宝》的主题展现出来:

四姑娘山是熊猫的保护神洛桑姐妹的化身。胡锦矗每次走到这里,都要伫立一会儿,向她们致意。

今天,远眺四姑娘山,别有一番庄严肃穆的气氛。

巍巍雪峰,给人启示!

啊,国宝,一国之宝!熊猫固然是中国之宝,民族之宝,然而,在调查和研究熊猫的漫长、艰苦岁月中,胡锦矗和他的战友们身上所焕发出来的,不正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吗?

国宝——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国宝——承上启下,正献出扛鼎之力的一代中年科学家!

此刻,林中雾气渐渐散开。在杜鹃的啼声里,胡锦矗挥动镰刀,朝着横在面前的藤蔓枝柯,用力地砍,砍,砍……

有关科学家报告文学的创作,还有不少可以讨论的题目。比如,如何写活人物,如何处理新闻与文学的关系等等。

改革开放之后,科学家报告文学才兴起,随着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科学与文学多个领域式微,且都出现大小“灾情”。30多年前,一篇《哥德巴赫猜想》拥有上亿读者。如今,一本《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处境艰难。

于是,想起那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科学家报告文学,经历低潮期之后,必将兴起新的高潮。

只要中国在奔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走,风雨之后,必见彩虹。

全文完

作者简介

谭楷,中国作协会员,曾参与创办《科幻世界》,并任总编辑、四川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历届理事。现任中英文杂志《大熊猫》的执行主编,发表报告文学多篇。

 

来源:《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