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公众喜爱的科普图书推荐书目(十四)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管理员 2018-05-15 11:32
01
内容简介
“爱问科学”丛书以具有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该丛书把“问”作为叩开科学世界大门的钥匙,但并没有沿袭传统的一问一答或对科学知识进行平面解读的形式,而是紧紧抓住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围绕着“新、奇、趣、美”提出选题并组织材料,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和以多种形式向读者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科学世界,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含量和信息量。
丛书的写作方法多样、生动、不拘一格。它把所要传播的科学技术知识都融汇在一个个经过精心编织的知识网络里。许多科学问题的“谜底”或藏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或散落在一个个精心选择的链接和互动环节中,使人读来亲切自然,不觉枯燥。而且整套丛书图文并重、图文交融,形象生动的图片不仅起到诠释科学内涵的作用,也给读者带来愉悦。
丛书涵盖了能源、环保、航空、生物、通信、天文、人文等广泛领域。求新、客观和准确是本套书选材的重要原则。在编创过程中不仅注意收集最新的科学信息,还向读者介绍了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所存在的争议,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激发青少年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爱问科学”丛书出版后入选2012年度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被科技部评为“2012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02
“第一次发现”丛书是法国国宝级儿童科普经典,从1989年至今已出版200多种,为2~8岁的儿童展示了一个神奇的科普世界,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受到全世界儿童的喜爱。
中文简体字版“第一次发现”丛书从法文版中精选适合中国儿童阅读的100种图书,分为透视眼(54种)、手电筒(20种)、放大镜(10种)三个系列出版。“放大镜系列”按内容又分为“身边动物园”和“远方动物园”两个子系列。
这是一套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开拓性的科普童书。除了透明胶片的特质外,还附加了一个简单而神奇的互动工具——纸质的放大镜,是一套可以拿来互动游戏的科普读物,堪称“科普与艺术,学术与游戏”的完美结合。
在“放大镜系列”里,儿童用书中提供的神奇“放大镜”,在黑纸和透明胶片间慢慢移动,微小的世界立刻会变得非常清晰,培养孩子细微观察的能力、比较异同的能力。
03
丛书属于数学基础科学领域,涵盖代数、几何及概率论等方面的数学基础知识,由当代中国著名数学大家张景中院士牵头,组织该领域内知名数学专家联合执笔撰写而成。
为培养广大中学生、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众多数学爱好者的学习思维,为教师提供更多灵活、全面的数学参考资料,本丛书从低处、易处着眼,通过深入浅出、枚举事例、图文并茂的方式,使数学这一深奥的科学在真正意义上普及开来。
不同的读者会从中得到不同的乐趣和益处:可以当作休闲娱乐小品随便翻翻,可以作为教师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外读物。即使数学修养比较高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数学研究工作者,也会深感开卷有益。
04
“看得见的科学”系列丛书是一套科学知识图解小百科,共五册。
这套丛书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形象介绍了气候环境、宇宙、地球、植物和人体领域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科学知识和最新发现,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语言浅显通俗。每册都有数百张精美图片,均出自科学家和资深设计者之手,既形象又严谨,准确的术语和高清晰的图片让读者对科学知识的讲解更加一目了然。
《看得见的科学:图说气候与环境》:探索地球气候背后的科学知识以及气候对我们生存环境的重大影响。
《看得见的科学:图说宇宙》: 全面介绍宇宙、太阳系、行星、恒星以及人类的各种太空探索活动,带你享受一段穿越时空的美妙旅程。
《看得见的科学:图说地球》:介绍地球起源、地质地理、山川景观和大气环境变迁等内容,从化石的形成到最新的绘图技术,深入探索地球,进而研究我们所在星球的演化。
《看得见的科学:图说植物》:从物种分类到药用植物功效,从海藻解剖结构到最复杂的花卉的繁殖过程,探索植物的各种奥秘。
《看得见的科学:图说人体》:介绍最复杂最完美的机体——人体,全面阐述我们身体各个部位的构成及其作用。
05
“可怕的科学”丛书是一套畅销全球的大型科普丛书,内容涉及数学、地理、人文等各领域,由英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与最具号召力的插画家合力打造,是21世纪初在全世界影响力最广的少儿百科全书之一。
该套丛书立足于20世纪末科学的最新发展和成果,以奇特的视角阐述科学知识及科学史话。全套丛书共6大系列(72册),包括经典科学系列、经典数学系列、科学新知系列、自然探秘系列、体验课堂系列、中国特辑系列,2014年新推出历史新知系列。
整套丛书把对科学的探索以恐怖悬念、喜剧冒险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幽默搞笑的方式颠覆了说教式科普,在不知不觉间拉近了孩子与科学的距离,触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