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管窥“互联网+”时代的日本科幻(下)

【理论】管窥“互联网+”时代的日本科幻(下)

《科普创作》 孟庆枢 2019-01-07 20:12

往期回顾

● 管窥“互联网+”时代的日本科幻(上)

 

人在矛盾对立统一中生存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人本身就是多味杂陈。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双刃剑,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福祉,当然,也不可忽视它所潜伏的灾难。在矛盾对立中前行,是人类的命运,也是科幻永恒的主题。当今,围绕高科技与人类命运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日本当代科幻中围绕人与AI、宇宙的关系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AI题材的科幻作品里,不同作家(有时同一作家也有不同构思的作品)笔下色彩纷呈。作为现任日本SF作家俱乐部会长的藤井太洋(1971—),其本人就是IT专家,2017年他出版的《公正的战斗规范》收有他在《科幻》杂志发表的五篇代表作品。可以说,这是AI题材不可或缺的重要选集。说起特点,评论家大野万纪在《解说》中如是说:“假如在科幻里读AI的话,有特异功能的电脑具有意识,欲凌驾于人类之上,世界发生巨变的情景不禁会浮现出来。但是藤井本书所写与此有些不同。这里没有与现在隔断的超技术,而是当今的某一技术在循序渐进,会让你看到怎样一个世界(当然,因为是科幻必然要夸张,这在作者笔下也是有的,他把它称作看不见的‘特异’)。但是他不是超天才,而是与普普通通的人都有关联。作者就像在键盘操作一样对现实注以科幻想象力,在你面前展现出具体的幻想。这里既有软件工程的未来展示,也有实实在在的技术人员的姿态。”

科幻作家小川一水的科幻作品中的AI题材之作很突出。最近他的长篇《时砂之王》已在我国出版。他驰骋的想象力,构思出在未来的星际飞行时代,AI的宇宙飞船个体在过一种“慢生活”(《星际飞船慢生活》)。在《活出自我》中,利用高科技,“我”真的有了分身。“我”作为一名女性,在车祸后不得不变成一个“无线控制的机器人”,同时又有一个能照顾这个分身的“我”。在《免费的早餐》里,因意外事故而被外星人改造成这一星球的“文明”,他们弃绝了昔日地球人的食、色、求知等欲望……人类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人类既生存于当下的物质(物理真实的)世界,同时又存在于虚拟世界,这一感受会越来越强烈,它也是科幻表现的重要方面。


《时砂之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6月)

科幻宿将崛晃写有多篇AI题材的作品,短小隽永,读后让人心驰神往。林让治、福田和代、牧野信、高井修、高野史绪等作家的作品用不同结构讲了人与AI、与宇宙的科幻故事,这些作品很有借鉴之处。

上田早夕里的《梦幻苇笛》是荣登日本2016年度科幻榜首的作品,同名篇首讲述了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日本各地街头巷尾出现了一种没有眼睛、鼻子、嘴,头上垂下几十根天线似的触手的奇异生物,被人称作“意索”,它们通体乳白,在大街上演奏出不可思议的美妙音乐。虽然听者不明其内涵,但都对其着迷,这种乐音直透心脾,好像能把人的精神攫取去一样。主人公“我”感到意索的音乐在破坏人的本能、夺去人的自由意志。虽然“我”劝导人们不要接受这种音乐,但人们仍然对奇异生物的音乐趋之若鹜。不久,人类社会爆发流行性咽喉癌,一个女歌手响子也因患病而做了手术。响子迷恋上音乐人菅野。“我”发现她退出歌坛,无限惆怅,后来“我”在菅野家找到了响子,响子让“我”目睹了菅野由人变为意索的过程。对此,响子认为意索是最理想的音乐大师。“我”开始报复“意索”,用斧子砍去它们的头,但音乐照样喷涌而出。最终“我”陷入了精神的绝境。难道人会如同古代传说中描述的那样,原本就是一枝芦苇吗?另一篇小说《完美脑髓》的舞台设定在岛国日本,海岸已被像怪物一样的海蛆占领,社会上有两种生命体——“普通生物人”被叫做钠都乌拉,合成人类被称为“希姆”。主人公“我”是一个合成人警官,“我”希望自己有十个人脑,从而具有完美脑髓。经过一番波折,“我”终于成为有十个人脑的希姆,但不同的人脑机制互相纠葛,“我”仍然只是一个无法同普通生物人相提并论的人。上田早夕里的作品涉及人类文化学、民俗学,又和当代前沿的脑科学有密切关系,她的科幻反映的是人的生命本质和人的进化方式的问题。这些疑问一直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生,是确定人的生命价值的前提,如果从音乐灵性的角度看,意索更有资格取代自然人类,或者如果能将十个大脑融合,在智能上超过其他人,似乎是进化的方向,但是这些假设是否合理?而所谓的“合理”到底是什么?上田早夕里的短篇之中蕴含的问题意识值得深思。

 

科幻与人类“回归意识”

人类有不容忽视的“回归意识”,笔者在多篇论文中谈过,这里不想赘述,只是强调人从“自然人”走向“文化人”(形而上地确定一个元点),从此在“文明”的大路上向前疾奔,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加速。可是,人的本能却总是眷恋着人类的心灵故乡,正如亚当、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以后总是留恋故乡一样,人类的思想深处离不开人初始的“元点”。也许正是这种本能,才能使人成为“人”,人和自己的历史、过去的精神家园保持着一种“脐连”。在日本文坛中,许多作家的作品写人类的回归意识比较突出,如川端康成。而在当前科幻作品里的“回归意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著名作家津原泰水(1964—)的作品虽然像万花筒一样多彩,难以专注某一方面谈其特色,但是文本体现的对人类历史的追思绵绵不绝。他的作品每每成为畅销书,我们对此还要深入研究,不必匆忙作出结论。

梶尾真治(1947—)是科幻老将,他的作品富有哲理性,所体现的人类回归意识值得关注,其中一些作品可以说是“文化乡愁科幻”。梶尾真治的《阿椿,跳过时间的墙》写了在一个叫“百椿庵”的古老的宅院中,有一间150多年历史的老屋,传说经常有年轻美貌的女幽灵出现。男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科幻作家,他无意中发现房间里的一个奇怪的棒形装置,竟然能让他进行时空迁越,并与一位叫做“阿椿”的美少女意外相逢。阿椿是江户末期的女孩子,她的思维和生活习惯处于那个时代的模式中。作家与阿椿交往并在不同的世界中穿越。这部小说展示的平行空间不仅成为人物活动的舞台,而且体现出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男主人公和阿椿成为两种文化的载体,他们的交往成为文化的碰撞。而作品中那间150年的老屋则显示了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和眷恋,老屋本身暗喻母体或子宫,阿椿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人精神与往昔的“脐连”。

高速发展的社会容易使人的存在感降低,内心感到不安和压抑,如何在这样的境遇下重新获得尊严和自信,梶尾真治的作品《魂牵梦绕的爱玛侬》进行了探索。主人公“我”在一次失恋后登上游轮开始旅行,在返回的途中,“我”遇见了一个美丽的少女爱玛侬,通过一次次交谈他们逐渐熟识起来。为了避免同船男人的骚扰,爱玛侬让“我”假扮她的丈夫。后来,爱玛侬诉说了许多久远的往事,使“我”感到惊诧的是,爱玛侬告诉“我”她的实际年龄只有17岁,但是她却拥有30亿年的记忆,最久远的部分是作为原生生物的记忆。一个人会不断继承上一代人中的个体的所有记忆,然后将这样的个体记忆不断叠加。爱玛侬认为这是一种发生在她们家族的遗传性疾病,因为某种显性异常基因而导致类似的遗传,在不断累加的记忆的重负下,她已经有些无力承担了。“我”却告诉爱玛侬这是她作为“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活证人”的使命,是人类进化到灵体状态的催化剂,当进化的极限发生,人便会从肉体解脱变成意识的集合体,成为神一样的存在。“我”和爱玛侬的讨论在醉意中结束,当“我”再次醒来时,发现爱玛侬已经走了。

13年过去了,“我”在出差的旅途中再次与“爱玛侬”相遇了,“我”一眼认出了眼前的成熟妇人正是当年的美少女,但爱玛侬却不认得“我”。出乎“我”意料的是,妇人的女儿却说出了当年相遇的场景,原来这个才8岁的小女孩已经继承了母亲的“记忆种子”,并告诉“我”因为当年的讨论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使命,把自己当作人类及所有生命“回忆”的具象化存在,“我”也不再苛求与爱玛侬未果的恋情。望着爱玛侬的背影陷入了沉思,“我”终于明白了一个小时或是几十年对于“回忆”而言,都只是一刹那。梶尾真治笔下的爱玛侬和阿椿一样,都是非自然人的类人,但与阿椿不同的是,爱玛侬不再体现文化的乡愁,而是在融合地球生命史的基础上,展现人在其中的位置和意义。对于30亿年的生命演进历程,人的存在微不足道,但是作为这壮丽的生命之歌的一个音符,人的独特性哪怕是一刹那也有其价值。


漫画《回忆爱玛侬》,鹤田谦二根据梶尾真治的小说《魂牵梦绕的爱玛侬》改编

与梶尾真治的创作可以媲美的,是日本著名科幻作家高野史绪,她近年来的代表作《音乐·机械姬》也弹奏出一曲生动的生命乐章。在故事中,以欧洲波澜壮阔又动荡不安的1870年为叙述起点。在这一年,维也纳音乐家之间秘密流行一种能带来音乐快感的毒品“魔笛”,它最大的特点是能把听觉刺激转换成快感,并且提升为一种至上的幸福感,尽管它只对音乐有巨大的效果,但服用者会觉得音乐如天降般美妙,其快感比性高潮的快感还要大好几倍。然而,长期服用“魔笛”将造成严重的感觉统合失调,最终成为一个废人。德意志联邦的贝鲁斯泰因公爵发现“魔笛”的功效和7年前普鲁士军队秘密开发的镇痛剂毒品“伊斯拉菲尔”相似。当年“伊斯拉菲尔”就是因为有和“魔笛”一样的副作用而被禁止使用。贝鲁斯泰因公爵踏上了追查“魔笛”的旅程。与此同时,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指挥弗兰茨,正因为自己无法完全驾驭乐团获得完美的音乐而苦恼,他一心致力于实现音乐理想,在经纪人圣托卢克斯的蛊惑下,成了“音乐·机械姬”公司俱乐部“世外桃源”的一名DJ。在这家俱乐部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听众如醉如痴,却看不到演奏的乐团。在追踪“魔笛”的过程中,贝鲁斯泰因公爵追寻到了“音乐·机械姬”,他和弗兰茨一起深入魔穴,发现圣托卢克斯等人开发的“机械姬”系统并非他们自己说的只是“把心中描绘的音乐,比乐团更忠实再现”的录音系统,他们的音乐记录装置使用的不是机器,而是人。让担当“记录”的人服用“魔笛”,通过“魔笛”压榨其音乐才能,直到成为废人被遗弃。这次圣托卢克斯要用的记录者是被贝鲁斯泰因公爵和弗兰茨奉为完美的音乐精灵的玛丽亚。为拯救玛丽亚,阻止“机械姬”的运作,贝鲁斯泰因公爵和弗兰茨必须与圣托卢克斯战斗到底。她的音乐科幻短篇《雏菊》等也是处于同一坐标之作。

在这一方面,立原透耶另辟蹊径。她的成名作——长篇科幻《无风的祭礼》塑造了一个与人类世界平行的异域空间,从神的出现到智能人类的诞生的情节可以看作对古老民族神话传说的改造,以此书写一个有回归意识的现代新神话。

 

结语

通过简要论述日本当代科幻文学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其值得思考的问题意识,足资中国科幻文学借鉴。

其一,从日本当代科幻文学的基本态势看,完全体现了文学自身的状态特征,文学文本和其他文化形式有机地融合交流,形成“大文学”的场域,从日本当代科幻文学既可窥见回到文学元点的线索,又可找到文学发展规律的佐证。可以说,文学经典来自于特定时代对以往文本和文化形式的改造和阐发,因此科幻文学的进步必须实现“大科幻文化”的建设,形成“科幻产业链”形态,即围绕品牌科幻形象,将科幻文学创作出版、理论研究、动漫造型、影视艺术、网络资源、电子游戏,以及所有相关衍生产品开发等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将中国科幻做大做强,为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提供理论支撑与精神动力。

其二,研究日本当代科幻文学必须把它置于世界文化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来动态把握,比如,欧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的科幻文学动向和科幻电影兴起,著名的《星球大战》《E.T.外星人》等好莱坞大作的热潮席卷世界,日本科幻作品也从翻译介绍到仿制起步。日本科幻作家和批评家在发展中认识到,不能追逐欧美科幻文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应该探索出一条有日本特色的科幻之路。毋庸讳言,日本自近代以来一直有“脱亚入欧”的口号,但文化实践的结果证明,只有以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形成平等对话,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反之将失去民族立足之根,日本当代科幻文学走过的路和将来的发展仍然与这一问题密切攸关。

其三,同时应该注意到,新不等于好。科幻文学在历史经验和未来意识的交互中生成自身。一方面,科幻与未来如影随形。但是,未来不是既成之物,是人类对现实的阐发与改造。一些科幻作家所描写的未来首先是自己心中存在之物。另一方面,科幻文学从根本上看是历史叙事的隐喻,它以科学理性为创作思想,以科学发明为核心符号,目的在于重塑社会道德和矫正发展方向,传承情感体验并建构精神有机体。科幻文学的人文性幻想和科学性幻想不能分开,但前者是更明晰的科幻文学特质。以此为标准衡量日本当代科幻文学可以发现,其创造的新作品、新形式、新思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优点与缺陷并存——既有大胆的求新意识,也有对以往文本的复制、消费,形成模式化的“批量生产”,也有的作品存在色情、暴力、低俗,引发了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在中国科幻文学发展进程中,必须在培养接受者尤其是青少年想象力上,认真负责,想象力的标准与判断是时代的新课题,要正面引导,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汲取一切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倡现代科学意识,鼓励大胆质疑和分析,避免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文学与文化观念的颠覆和翻转,标志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发展,对科幻文学的新认识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推动思想与社会前进。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振兴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新的精神需求,实现从文化大国到强国的转化势在必行。因此,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文化形态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构建科幻文学和其衍生形态以形成新的文化场域,为中国文化战略的展开和民族软实力的提升做出贡献。(完)

 

作者简介

孟庆枢,长春大学网络安全学院“孟庆枢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达科·苏文.科幻的变化[M].大桥洋一,译,国文社,1991.

[2]汤学智.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分类文库·荒诞小说[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3]最相叶月.星新一:创作一千零一个故事的人[M].新潮社,2007.

[4]王逢振.外国科幻论文精选[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5]长山靖生.日本科幻小说史话[M].王宝田,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大森望,筒井康隆.文学史上最も美しぃ主人公の運命[A]//波[J].东京:新潮社,2013(6):3.

[7]藤井太洋.公正的戰鬭規範[M].东京:早川书店,2017:329-330.

 

本文转载自《科普创作》2018年第4期。

《科普创作》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以刊登科普科幻原创作品及评论为主,刊物为季刊,每年3月、6月、9月、12月的20号出刊,欢迎投稿订阅。投稿邮箱:kepuchuangzuo@126.com;联系人:姚利芬。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858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