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方:医生需要怎样的职业征召
中国科学报 张文静 2017-02-21 16:10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出版过《敬畏生命医学人文对话录》《医学是科学吗》《中国人的病与药:来自北大医学部的沉思》等著作。
《孩子,如果你要学医》是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近期常常放在手边的一本书。在书的扉页上,王一方密密麻麻地记下了读书的感受,也曾把这本书的内容专门搬到了课堂上与学生交流。
王一方认为,在医患冲突频繁发生的当前,这本书扣住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是医生这个群体如何看待自身的职业,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从事医学行业。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这本书还探讨了一个更为深刻,也是身处任何职业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职业征召。
一位医生妈妈的私房话
《孩子,如果你要学医》一书的作者是美国医生、作家佩里克拉斯。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就职于纽约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还是一名新闻系教授。
佩里克拉斯本身是个跨界的人,出过三本小说,文学修养非常好。在这本书里,她结合医生和妈妈的双重角色,写了很多对孩子诉说的私房话,非常有趣。她既会告诉你学医有很多乐趣,也会坦言医生这个职业会有很多困惑。王一方介绍道。
王一方认为,当前有很多医生对孩子学医持两种极端的态度,他们或者因为坚决支持而进行道德说教,或者由于坚决反对而一味地抱怨排斥,这本书却不同。它很客观地讲述了医生这个职业的正反两面。王一方说,这就是美国式的教育,不唱高调,不讲大道理,只讲故事。
医生有四重职业角色:社会精英、道德楷模、技术专家和财富高手。但医生的真正处境却未必如表面那么光鲜。王一方说,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医生荣耀光环背后的真实世界。比如,医生必须面对生命观的瓦解与重建,必须学会处理医患关系;临床历练必须要过几个心理门槛,包括解剖尸体、扎静脉抽血、接受救治失败的局面等;同时,医生还要面对难熬的深夜焦虑。他们被白天的医疗差错与处置不当折磨,不知如何面对,既害怕被追究,也被良心所谴责。
医生这个职业承载着光荣、梦想和辉煌,但作者通过自身的临床感悟告诉孩子,医生这个职业背后也有着不少困惑。王一方说。
你能否配得上这份职业
王一方认为,在这本医生妈妈写给孩子的私房话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职业征召的讨论。
在王一方看来,职业征召与职业选择相对。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某一个职业,但是任何一个职业反过来又对人有着精神上的召唤。比如,医学行业是生命的征召,而国防行业是祖国的征召。正如佩里克拉斯在书中所讲:不是你想不想学医的问题,而是你配不配学医的问题。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术外,你有没有同理心、悲悯心,都是你配不配成为一名医生的关键因素。在国外,要想学医必须经过严格的甄别程序,绝对不是只看你的知识和技术,而是全面考核你的人格。王一方认为,当前,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职业选择,只关注功利层面、是非得失层面的东西,比如看到哪些行业收入高、能够进入上流社会等,就选择哪些行业,却把职业征召丢掉了。如果一个人在职业选择上总是把自己放在首位,我觉得这种求职观或人生观是有问题的。
王一方认为,医生的职业征召终将会像大浪淘沙一样,将有职业人格和职业精神的人留下来,而把那些不具备职业人格、不适合医学职业精神的人淘洗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