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走进科普大本营 开辟编创新天地

走进科普大本营 开辟编创新天地

——喜读王麦林《激情岁月 科普人生》有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李正兴 2021-09-03 19:46

2021年7月初,我因病住进上海爱以德联泰护理院治疗的康复期间,女儿从家中信箱里送来了老领导王麦林(因她引导我走上了科普之路,我一直称呼她为老领导)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激情岁月,科普人生》(科学普及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一书如获至宝。从第二天起,利用康复间歇,花了一个多星期早起、晚睡,如饥似渴地拜读了。老领导的经历燃起了我心中的温暖与豪情,感受多多。老领导的业绩是我们这一代人镜鉴与楷模。

老领导13岁参加革命,不满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80余年。这部书是她矢志不渝、豪迈乐观,跋涉于漫漫革命征途的见证。书中分军旅生涯、科普工作、继续战斗、麦林文选四个部分。军旅中的八路军战士、俄文学员、航校骨干、空军翻译等部分暂不提及。结合我与老领导的科普情缘,着重从科普方面有感而发。对其他读者或能起到导读作用。读着老领导1950年代从军旅转到地方,走进科普大本营,不知不觉我也回到了科普大本营……

一、科普新兵办活了《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老领导1958年从北京俄语学院进修结束回到空军后,意外转业,调到中国自然科普协会《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任编辑室主任。当时老领导对自然科学技术这个概念很陌生,心存顾虑,不愿接受这个决定。后来才知道1956年她在俄语学院进修期间,中华全国自然科学普及协会副秘书长黄哲找到空军,想为其主办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寻找可以担任编辑室主任的人选。经过推荐、介绍认为她非常符合要求,当即拍板做出决定,将她的档案带走了。继续在部队工作已不可能了,老领导是共产党员,服从分配去了《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从此,她进了科普战线,成了一名科普阵营的新兵。

外行领导内行行吗?行。只要树立自信、尊重内行、虚心学习等就能行。老领导担任领导办活《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就是一个典范。1958年9月到协会报到,该协会正忙着与中华全国科学技术专门学会联合合并,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成立大会。后来她知道了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工作领导科技工作者的助手。第一届科协主席是地质科学家李四光,党组书记是范长江。科协书记处负责科协的日常工作,书记处书记是聂春荣(第一书记)、陈继祖、王文达。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隶属于中国科协下属科学普及出版社,工作直接由科协书记处书记过问,王文达书记负责《知识就是力量》的稿件终审工作。《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于1956年创刊,周恩来总理热情题写刊名。原中华自然科学普及协会与苏联科学知识协会协商,由苏联方面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编辑部,为我国编写5期作为《知识就是力量》的示范,上我们自己编辑出版。这5期内容和形式都很新颖,每期都有专栏、科学故事、科学幻想小说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视角独特,知识性强。这种刊物当时在我国很希罕,一问世便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一下发行了20万份。

老领导到《知识就是力量》编辑室上班时,大家正为印数下降发愁。苏联《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的文章是针对苏联读者,并不等于适合中国读者。大家从毛主席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得到启示:没有解决好入乡随俗的问题,读者不爱我们了,远离我们了,这是印数下降的第一个原因。1958年《知识就是力量》编辑室配合“大跃进”,大量介绍大炼钢铁有关技术,介绍粮食高产的有关文章,读者反映,这种文章内行不要看,外行看不懂,也不愿看;未能在普及科技知识内容的通俗性、多样性、趣味性等方面下大功夫,这是下降的第二个原因。老领导按照按照毛主席“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教导,和编辑们分别深入工厂、农村、机关、学校、部队,向青年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干部、青年科技工作者、战士和人民群众广泛调查了解,听取他们的需求、关切爱好和意见、建议。最后明确了《知识就是力量》刊物的宗旨、性质、任务、特色、定位关键等问题。强调在宣传和普及的科技知识方面,提倡勇于开拓、积极探索,争取将《知识就是力量》办成深受人民欢迎、群众喜闻乐见的刊物。为了供读者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知识就是力量》顺应需求,放眼世界,广泛了解,收集与科技发展有关的人文趣事,把其他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技术及新材料应用等方面有关信息翻译介绍给我国的读者,以洋为中用,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她以这个思路,经报科协书记处同意实行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逐渐有了起色,读者开始被唤醒了。为了把握刊物的质量,她作为第一读者的青年人阅读了解每一期内容,并约法三章,文章是否合乎要求,只要她看得懂,乐意看,有兴趣,这篇文章就可以通过;若她看不明白,或文字表达有问题,枯燥无味,她就打回去重新编辑修改,直到满意为止。通过一系列努力,到1961年,期刊印数增长了3倍,成为当时全国两份印数最高的科普杂志之一。

二、携手共创科普创作的春天

如何贯彻落实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的“必须大力做好科普工作”,老领导代表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出版局局长王子野协商,由三家共同召开一个有全国各地科普作者参加的“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三个单位意见达成一致,同意召开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由科协牵头组织。座谈会由董纯才主持,王麦林为大会秘书长。王麦林负责起草了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的章程讨论稿,制定了会议日程。会前整理提供了文化大革命前全国各地科普作者的名单,形成了全国科普创作队伍的班底。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茅以升、黄家驷、科普作家高士其、中宣部于光远等和科普作家、编辑家王子野、方宗熙、赵学田、叶子善、郑文光等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协副主席周述周在大会上做主旨报告,董纯才做了总结发言。会议揭批了“四人帮”破坏科普创作的罪行,探讨促进全国科普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使与会的科普作者打消了顾虑,解放了思想,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科普创作的热情积极性,纷纷表示携手共创科普的春天。会议一致同意成立中国科普创作协会,讨论通过会章,成立了由董纯才为会长、王麦林为秘书长的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筹委会。

会上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叶永烈、童恩正、肖建亨、李宗浩、甄塑南、王亚法、张锋八人题写了一首诗:《献给未来科学的人——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代表的心声》。

三、开创科学与美术相融的道路

在老领导的组织策划下,由中国科协与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我国首次大型科普美术展览于1979年11月20日——1980年1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高士其说:“科普美展开创了一条科学走进美术领域,美术走进科学领域的道路。”科普美术是美术与科学结合的产物,是科普的一种有效手段。科普美术作品让群众喜闻乐见,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好形式。这个展览得到了各地的支持,送来北京的小样繁多,有国画、油画、漫画、雕塑、水彩画和版画等,内容丰富,有伟大的科学家、科学先驱者画像,有重要的科学发现,有工农业科技新成果,还有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等。在老领导的组织下,对科普美术作品举办了3次进京集中观摩活动。这个大型科普美术展览的作品593件,其中137件作品获奖。它在各地开了花,上海、陕西、贵州、辽宁、山东、四川、湖北、江苏等地科普作协也分别举办科普美术展览,受到群众欢迎。

为了配合全国科普美术展览,我牵头策划举办由上海科普作协、美协上海分会决定联合举办“上海科普美术展览”。这个展览于1979年5月1日在上海美术馆正式展出。1980年5月29日全国科普美术作品展览在北京举行颁奖大会,我作为上海优秀组织奖的代表前往领奖,并在会前参加了科普美展经验交流会。

四、引导我走上科普之路的老领导

在科学的春天里,老领导是中国科协普及部副部长,她代表中国科协牵头来上海落实召开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有关事宜。当时我是上海市科协普及部党支部书记,市科协指派我作联系人具体负责接待。这是我第一次与老领导相识,她精神矍铄,朗朗谈吐中仍透着一股英气,端庄而不失风采。我作为上海市科协派出的工作人员参加了1978年5月23日至6月3日在上海浦江饭店召开的“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我有幸与科普名家、科学家高士其、茅以升、华罗庚等零距离接触。聆听他们的教诲。专家们对科普事业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从此,我在科协的岗位上,就与科普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1978年上海市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我担任了专职干事、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秘书长(连任四届,长达20年)、顾问。我担任上海科普作协专职工作以来,联系接触的对象是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其中不少是科普作家和科普编辑家。我虽然在业余学校就读过大专文科,但以前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科普文章。科普作协是搞科学普及宣传的,这项工作担负着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宣传先进生产技术经验,推广科技新成果,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任务。而我对科技业务知之甚少,自然科学知识更是贫乏,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不懂得自然科学知识就难以开展工作。于是我就给自己定了一条规定:要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首先要向自己普及科学知识。我除了参加各种科普讲座外,还把书报、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当成自己的先生,把周围的同事、朋友当成自己的先生。有时为弄懂一个问题,《少年科学》《科学画报》杂志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1978年4月24日《文汇报》发表了我《干一行,钻一行》的短文,其中“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初衷始终铭记于胸。

也许是我的笔头勤,常向中国科协普及部提供上海科普活动信息的缘故,1982年3月,中国科协普及部(当时王麦林是副部长)赠给我《讲座》教材,使我成了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函授)的学员,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在三年函授的日子里,我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勉励自己,常常挑灯夜战,系统地啃下了36本教材,为我后来的科普工作和科普创作奠定了基础。老领导在这本书《文选》的《感激》一文中专门赞扬了我:“1978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后,到2010年这30多年来,全国有哪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普作协的专职秘书长,一直奋斗在这一艰巨而光荣的岗位上?我看到的只有一个人,就是上海科普作协的李正兴同志。”在我创作中多次得到老领导的指点和鼓励。她在我《我的科学梦——上海科普名家名家风采》一书中的序言写道:“我一直在希望有人能写出中国科普名家的趣闻轶事,今天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做到了,今天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的李正兴做到了,真是值得庆贺。” “李正兴是创建和发展上海科普作协和为我国繁荣科普创作的一个不遗余力的功臣。是我们科普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我为我们中国科普作协有这样一位好会员好干部感到骄傲。”这也是老领导对我的恩赐,终生难忘的。

2015年11月上海科普作协“九大”换届后,我自称“第二次退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心爱的工作岗位。如今40多个春秋过去了,我始终坚守在这块科普源头的阵地上。回首历历在目的往事,心中无悔无愧,与科普专家们、科普同仁们常年相处,使我受益匪浅,科普的组织工作、科普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在上海科普作协的丰硕成果中也流有我点滴汗水,真是其乐无穷。

我以“工作无涯,苦中有乐”“凡事为他人着想,心胸坦荡天地宽”作为人生格言,伴我工作、学习、生活于一生。我的信心是:步入夕阳红,科普萦心中;青松寒不落,科普建新功。

五、凝聚中国科普团队的主要创始人

王麦林是科普大本营中国科普团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79年8月14日在北京崇文门饭店召开。为保证此次大会顺利召开,老领导在会前做了大量筹备工作。参加大会的代表、特约代表和北京地区来宾共计400多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后改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正式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章程,推荐选出了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会长、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一届理事会推选名誉会长茅以升、高士其;理事长董纯才;副理事长6人;秘书长王麦林;副秘书长6人。

王麦林被选为二至四届副理事长,第五届终身名誉理事长。1986年离休不离科普,为科普事业发挥余热。离休后更多时间关注科普研究,翻译科普文章,从一名曾经的编辑转身为科普作者、译者、编者、研究者。撰写的科普文章《我国的珍稀动物》、《我看到美国的科普》,科普翻译文章《地球生物圈贫瘠吗?》、《生命的两种语言》等20多篇。她提议的由中国科普作协美术委员会牵头,联系农业部、林业部三部门联合举办“全国农村科技致富科普美术展览会”于1988年成功展出。1990年筹备召开中国科普作协“三大”。2013年建立“王麦林科学文艺创作奖励基金”。翻译俄文科普图书《他们登上金星》(1986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大众相对论》(1989年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主编《俄英基础辞典》(1989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编辑《科技新星》(1990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与郑廷慧合编《娃娃爱祖国》(1993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王麦林1950年代走进科普大本营至今从未离开一步,从科普新兵炼成一名优秀的得力科普工作倡导者、组织者。她是一位心系国家和人民的知识分子的楷模,是投身科普事业,集科普创作、翻译、编辑、出版、研究、领导于一身的巾帼英豪,是中国科普界的骄傲。

六、发展壮大科普创作的重要源头

北京科学大会提出“必须大力做好科普工作”。上海科普创作座谈会主旨是“繁荣科普创作”。繁荣科普创作的前提是建立科普创作队伍。也就是说,科普创作是科学普及的源头。没有科普创作的作品,科学普及就成了无米之炊。老领导在书中提到了科普创作是科学普及的源头,但没有展开“科普创作源头”一词。我在上海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的文章中提出,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也得从源头做起,这个源头在哪里?实践验证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周培源、苏歩青早40年前就说过的:从长远着想,要壮大科普创作队伍,必须从培养人才着手,在大学里普遍开办“科技写作”选修课。上海的实践告诉我们:科普创作人才的源头,就在大学校园里,就在莘莘学子中。上海大学生科普培训班开办的当初,正是上海科普创作队伍老龄化,科普创作人才青黄不接之际。通过10年来对370名大学生的培训,点燃了大学生参与科普创作的热情,壮大了上海科普创作队伍。

上海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的成功经验证明:大学生是科普创作的生力军。“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大学生着手”。希望教育部门能通过在高等院校设置“科技写作选修课”等措施,从源头不断发展壮大科普创作队伍。

王麦林多才多艺,有创造力,是践行使命的杰出典范。我们要发挥“王麦林精神”在科普战线的传承引领作用,不仅要把科普创作队伍建好,用好,更要调动、吸引、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参加到科普创作中来,使科普创作不断有源头活水竞相奔流。我要学习王麦林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而不松、老而志坚精神。

左王麦林、中李正兴、右柴淑敏、后左李乔、右周昭德

这里我把《科普大咖是怎样炼成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诗歌献上,以再次点赞老领导的光辉业绩。

八路军中红小鬼,枪林弹雨不惧畏。
延安圣地学俄文,战地争当宣传队。
走进科普大本营,传播知识树权威。
中国科普建团队,繁荣创作闪光辉。
青松挺拔夕阳红,仙鹤展翅迎春归。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