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理论】青少年科普创作:着眼趣味与鲜活(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马之恒 2017-08-31 16:57
促进平等对话,消弭“他者视角”
信息技术在近几年里带给科普创作的全新可能性,并非仅有AR技术与纸质载体的结合这一项。移动互联网和音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让音频与图文内容的组合搭配,成为新媒体登载科普内容的潮流,而新的科普理念也随之诞生。对于面向青少年和儿童的科普创作来说,技术进步和理念演进成为新的科普形式得以诞生的土壤。
由智趣的知识分子(北京)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识分子公司)推出的付费科学教育产品“科学队长”,就反映出技术和理念两方面的进步,为科普带来改变的可能性。“科学队长”是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由国内一线科学家亲自播讲的少儿付费科学教育产品。家长们可以通过关注“科学队长”微信公众号,了解已经推出的一些科学节目。
“作为一家由三位科学家(饶毅、鲁白和谢宇)创立的科学媒体与科学教育企业,知识分子公司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儿童相对容易得到艺术或者文化类的培训资源,比如乐器、舞蹈的训练等,却鲜有与科学家直接对话的机会。或者说,我们可以很容易为儿童注入‘善’与‘美’,却不易为他们幼小的心灵注入‘真’。尽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追求真知的精神对人的成长也同样重要。”知识分子公司CEO助理丁灵平说,“‘科学队长’的优势与特色,便是选题贴近儿童生活,又由一线科学家亲自主讲,因而可以很好地在科学性和趣味性两方面取得平衡。”
《科学队长》最早推出的四档节目分别是《古生物学家还原恐龙世界》、《天文学家讲述宇宙奥秘》、《海洋生物学家探寻神秘大海》和《生物学家解读藏在动画片里的科学》,都属于儿童比较感兴趣的领域。此后陆续推出的《52天环游地球》、《大脑特攻队》、《动物生存秘籍》、《北极探险队》等节目,也同样有利于儿童知识面的拓展。由一线科学家主讲,并由“科学队长”制作团队对趣味性进行严格把关的工作流程,则能够同时保证内容准确和语言鲜活,使小听众更容易听懂。
在节目风格被确定之后,《科学队长》音频节目也经过了数次迭代,以营造出更好的使用体验。比如,最开始上线的四档节目,考虑到儿童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太久,因此最初对音频时间长度的要求是不超过5分钟。但节目上线后,大多数儿童的家长纷纷反映“孩子没听够”,因而节目的内容也被不断扩充,直到如今的大约10分钟。音频的录制、剪辑和搭配节目的图片,也被改进得越发精良。
不过,《科学队长》采用邀请科学家亲自担当主讲人这种形式,其实更有一番深意。在丁灵平看来,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进步,为科普创作和传播消弭“他者视角”带来了意外的可能性。
“在中国传统的科普工作中,当一位专家创作一篇科普文章、一本科普书籍或者进行一场科普讲座的时候,他(她)势必处于一种‘一对多’的情境。因此,无论准备文本还是讲座,专家都会基于一个假想的‘他者视角’来工作,专家与受众也都因为接受了‘师生差异’,不易去考虑彼此间的交流互动。”丁灵平说,“但是现在,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一种营造虚拟的‘一对一’的可能性。当‘科学队长’的每一期节目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播放出来的时候,只要播放设备没有被连接到广播站或者音箱上,播讲节目的科学家与小听众之间就形成了虚拟的‘一对一’的交流。这种新的科普形式,会让收听节目的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微妙的变化,认为科学家正在或者至少有可能与自己平等交流。这就像欧美的成年人往往会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蹲下来,确保双方视线平齐一样,带给小听众的不仅有知识的增量,而且有被尊重的感觉。”
事实上,《科学队长》消弭“他者视角”的价值,已经通过很多发生在线下的事件显现出来。一些非常喜爱某一位科学家的小听众,会要求父母带自己来到科学家的工作单位登门拜访。而由知识分子公司组织的线下活动,比如由《科学队长》主讲人、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带领的“深度参观北京天文馆”活动,就吸引了不少小听众报名。
如今,知识分子公司正在运用“科学队长”的内容,减少特大城市与偏远地区之间的信息与资源鸿沟。对于很多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一生也不会见到一位大学教授。因此,知识分子公司通过一些公益活动,将《科学队长》的试听卡送到偏远地区。当这些优质内容在校园广播站播出的时候,便有可能激活孩子们心中对科学的向往,并且带给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
新锐亲子活动,亲临科普一线
当然,音频节目与新媒体传播技巧的配合,并非消弭“他者视角”的唯一途径。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青少年群体来说,来自同龄人的科普作品,有时候会让他们更感亲切。北京科技报社在2016年启动的科学小记者活动,就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亲临科普一线的机会,并且使他们的科普作品(科技新闻报道)可以通过新媒体和纸媒发表,被更多的同龄人看到。
如果回望科学小记者每一次活动的流程,我们可以领略到新媒体传播、亲子互动、科技新闻等多种元素彼此“接驳”所迸发的能量。北京科技报社活动部科学小记者活动负责人刘娜介绍说,科学小记者是一项带有亲子元素的科普活动,也就是说,青少年与他们的家长会一起完成活动的各个环节。比如,青少年接受训练和前往科普基地、科技企业等采访地“工作”的时候,家长需要陪同并观察整个活动环节;在青少年写成文稿之后,家长需要帮助校对,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或者文法错误。这些环节的设计,并不是要扼杀小记者们的自理能力和认真态度,而是要创造一种青少年与家长讨论科学话题和科普技巧的氛围,最终达到“小手拉大手”的效果,使成年人也因为晚辈的热情而关注科技进展和科学话题。
因此,早在报名阶段,北京科技报社就会根据小记者和家长的业余时间安排情况,以及他们对科学的态度、兴趣和以往的科学写作经历(是否做过科研论文或者科技创新研究)等因素,确定可以参加活动的人选。然后,报社会安排员工对小记者们进行科普写作、新闻采访、沟通技巧、科学思维和礼仪等方面的训练,继而联系中粮智慧农场等高水平的科普基地,以及青少年们平时难以前往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探访前沿科技带给生产和生活的改变。而在成稿之后,北京科技报社的微信公众号“科学加”和科普APP“科学加”,便成为这些青少年科普作品的发表平台。一些优秀的作品,甚至会被发表在北京科技报社的纸质刊物《科技生活》周刊上。
当时间进入2017年春天,科学小记者活动进行了一次“升级”。按照报社对新一年活动的规划,小记者的招募范围会被扩大到河北省和天津市,采访对象也在京津冀这个更大的范围中选择。有幸参与这项活动的青少年,其视角势必会更为开阔。
“如今,‘京津冀一体化’已是一项重要国策。但对于这项政策的意义,特别是它可能带给科技界的变化,如果以成人视角进行解读,青少年可能不一定理解。”刘娜说,“但如果有一批掌握了科技新闻采编和科普写作能力,而且具有科学思维的青少年,能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记录和见证这个‘大时代’,特别是其中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诸多小细节,并且用同龄人熟悉的语言加以详细解读,就有可能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京津冀一体化’将会带给中国的改变。这便是我们精心策划科学小记者活动,并将它拓展到京津冀范围的意义所在。”
此外,北京科技报社也会通过华东、东北地区和山东省等地的办事处,设立科学小记者活动的分站,将目前已经成熟的活动机制加以推广。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这些地区的小记者不仅有可能采访当地的科普基地、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而且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远程参与到京津冀地区的活动之中,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 完 —
来源:《科普创作》2017年第1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