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欣赏】科学摄影——麋鹿的故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郭耕 2017-08-11 15:30
1865年秋季,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大卫在北京南郊进行动植物考察,无意中发现了南海子皇家猎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动物分类学上尚无记录的鹿。大卫当时以20两纹银为代价,买通猎苑守卒弄到了两只麋鹿,制作成标本。
1866 年,大卫将标本寄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麋鹿被确认为从未发现的新种,而且是鹿科动物中独立的一个属。并由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确定拉丁种名,从此,麋鹿被称为“大卫鹿”。
1866 年之后,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的驻华公使及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等手段,从北京南海子猎苑弄走几十头麋鹿饲养在各国动物园中。1894 年,北京永定河泛滥,洪水冲垮了猎苑的围墙,许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饥民的果腹之物。1900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
随着时间的流逝,圈养于欧洲一些动物园中的麋鹿纷纷死去,种群规模逐渐缩小。从 1898年起,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出重金将原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中的 18头麋鹿悉数买下,放养在伦敦以北占地3000 英亩的乌邦寺庄园内。这18头麋鹿也成为地球上现在所有麋鹿的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麋鹿种群数量达到 255 头,乌邦寺庄园为避战祸,开始向世界一些大动物园转让麋鹿。到 1983 年底,全世界麋鹿达到 1320 头。
麋鹿的故乡中国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园。1956 年和 1973 年,北京动物园分别得到了一对和两对麋鹿,但因繁殖障碍和环境不适,一直未能复兴种群。
1985 年,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努力下,英国政府决定,伦敦5家动物园向中国无偿提供麋鹿。1985 年 8 月,22 头麋鹿从英国空运抵达北京,当晚运至南海子原皇家猎苑,麋鹿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国最后消失的地方。1986年8 月,39头麋鹿从英国经上海运抵江苏省大丰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后栖息的沿海滩涂。
至 2012 年,中国已在北京、江苏省大丰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阳县等地实施麋鹿散养计划,并形成种群,全国已有麋鹿 2000 多头。江苏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有麋鹿648头,有效种群已达到50个。这表明保护区已形成了世界第一家麋鹿基因库,麋鹿的遗传基因已不会再流失。2003年3月,世界第一头纯野生的麋鹿在大丰麋鹿保护区出生。
作者简介
郭 耕,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高级经济师。
中国科普作协常务理事、科普摄影专业委员会委员。科普达人、摄影家。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演讲团成员。绿色北京绿色行动演讲团成员。
常年从事动物保护工作,著作颇丰。
来源:《魅力之眼——科学摄影集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编,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