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理论】缪印堂:试谈科普漫画

【理论】缪印堂:试谈科普漫画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缪印堂 2017-08-07 17:25

漫画,在我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在反映社会内容方面早已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反映科学内容方面,正在日益显露出它的积极作用,逐渐为我国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在国外科学知识读物中漫画早已大量存在,甚至从小学课本到大学课本中也少不了漫画插图。

作者为什么乐于使用漫画形式,而读者又为什么喜爱看漫画,这是值得探讨的有趣的问题。

科普漫画的形式,从目前看来约有下列数种:

独立性的科普漫画:它本身具有主题,具有科学内容以及适合它的艺术表现。这类漫画可以是单幅画、组画、连环画或者宜传画。

漫画式的插图:它本身不能独立,只能附属于科普文章,用形象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

漫画式的连环画:用连续的画面来表达一个较丰富的科学内容,一般都有完整的文字脚本为根据。

漫画式的组画:往往是采用并列组合的方式表达一组相近的内容。

漫画式的图解:这种形式并不多见,但它经常是以图为主,或者用照片与漫画相结合的方法,也必须有一定的文字说明。

以上仅是目前常见的漫画形式。但是,形式也可以发展变化。还有待我们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形式来。

科普漫画在科普美术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在形象的真实准确性上、色彩变化上不及某些画种,但在趣味性上有它独到之处。各种形式的漫画都可采用漫画所特有的夸张(包括内容和形象)、对比,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达到引起人们注意和兴趣的目的。

独立性的科普漫画:

它有自己的主题内容,在艺术构思上完整,可以独立存在。一般报刊上可单独用,也可展览,可以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内容和形式。例如《三毛爱科学》(连环画)、《木星奇观》(独幅画)等。还有一些宜传画实质上也是漫画构思的,如《保护青蛙》在一只大手后边蹲着青蛙妈妈搂着青蛙宝宝,既明确又有趣。还有一些科学幽默画,虽没有太多的科学内容,但是可给人在笑声中得到一点知识或引起对科学的兴趣。例如有张画名叫《智胜机器人》,一人与机器人下棋,当下不过机器人时把机器人的电线剪断。还有一幅打猎记。画一猎人用肉块包着铁球丢给野兽吃,等野兽食饱后,他用一巨大的吸铁石一下就把野兽吸牢了。这类科学题材的幽默画也应有它一定位置。

漫画式的插图:

这类漫画插图较多出现在书刊的文章中。附属于文章,是用漫画手段来表现文中的某些内容。因为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人不觉枯燥,引起阅读科技读物的兴趣。例如《从一到无穷大》之中的插图就是漫画式的,其中有几幅图为了说明固体分子的运动,采用拟人的手法:一个摄影师给分子们照相,在绝对零度时一个个坐得整整齐齐,当达到室内温度时,分子们就坐立不安了、当到熔点时,分子们都蹦跳起来,把摄影机撞倒了,摄影师也逃之夭夭。形象地说明了固体分子的运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不易忘记。

漫画式的连环画:

这类连环画与连环漫画之不同点在于这种连环画没有漫画的构思,只是在形式上采用了漫画夸张而有趣的形象。但是它也能比较通俗易懂地去表达一个连续性的故事。这种连环画必须有文字脚本,最好是有趣的、幻想的、动物的、富有喜剧情节的题材,使内容与慢画相得益彰。《少年科学画报》上发表了许多有趣的连环画,不少是采用漫画形式的。它与写实画法的连环画互为补充,各具所长。

漫画式的组画:

漫画式组画适于画一些并列的事物而不是表示事物前后连续过程。例如过去《科学大众》上有一组《动物运动会》,把飞得最高、游得最快的各种动物组合在一个画面里。还有一组叫《长长短短》,把从宏观到微观的计量单位做了介绍。

漫画式的图解:

一般图解往往过于死板无趣,显得枯燥,不能引起读者(尤其是少年读者)的兴趣,如果利用漫画方式来处理,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则可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比如要说明牛怎样吃进干草变成牛奶,就可以把奶牛画成一座奶牛状的工厂,里面有很多“车间”,有很多“工人”在搬运草,如何注入消化液,如何处理成牛奶,这样一来就形象有趣得多。这种图解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漫画构思,图画作者必须与文字作者、设计者密切配合才行。

如何进行科普漫画创作?各种形式的漫画都有各自的创作特点和要求。我由于艺术实践不多,也只能从自己创作中谈谈个人的一知半解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首先要学会掌握漫画这项工具。一是要学会漫画构思,二是学会漫画造型。这是创作科普漫画的基本功。一般漫画的创作这里就不谈了。

(二)平时注意积累文字素材,尤其是具有趣味性的科学材料,可以多读科普书刊。选材很重要,不太适合的题材,往往事倍功半。

(三)注意积累科技方面的形象资料,并练习变形。

(四)要用有趣的构思来表达科学内容。如果仅仅用画面把内容表达清楚了,对漫画来说还没有把任务完成得很好。必须要用有趣的构思、有趣的形象来表现内容,使人在笑声中得到收益。要做到“有趣的” 三个字确不简单,不懂漫画者往往认为漫画寥寥几笔很简单,不能登大雅之堂,展览时也放在一个补白的角落里,岂不知为了“有趣的”三个字,作者煞费苦心,熬得油干灯尽。

要做到“有趣的”,首先要选择比较有趣的素材(不是任何素材都可用来画换画),然后进行巧妙的构思,人们常说要有“点子”,即“巧思”。继而用有趣的漫画形象画出,这样的作品就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例如我创作《科科打狼记》,首先是因为看到一则科技消息,说澳洲利用给狼戴上微型发报机来探查狼的行踪。这则消息使我感到兴趣,便以此为根据,虚构了一个打狼的故事。这画巧思就在放狼归山,关键又在微型电台,而素材本身就有良好基础,说明选材之重要。但还要进一步艺术构思,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作品来。

作为漫画艺术而言,独立漫画的能否存在就在于“巧思”,如缺少这个,作品就很难成立,即使主题表达得很明确,也不能称之为独立漫画,只能算张漫画插图。要培养自己“巧思”的能力,可以多注意阅读一般漫画,看笑话,听相声,分析它们的“点子”和“包袱",找出规律,慢慢就会掌握。观察生活是很重要的基本功,它不仅是素材的源泉,也是艺术形式的源泉,例如你到儿童乐园看孩于们玩压板,你会受到启发,从中汲取素材和形式来表现杠杆原理。

(五)要充分发挥漫画的长处。

漫画有它的短处:它没有图谱那样能准确再现原形。但它有长处,它能富有风趣地表现大至宏观世界、小至微观世界(如原子核),甚至无形的东西(如空气)它也能用拟人化把它画了出来。漫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它可以把人画在木星上不会受到科学家的责备,画古人徐霞客与李四光聊天,读者也不会大惊小怪反而觉得挺有趣。只要不违反科学原则,艺术上的虚构、夸张都是允许的。

漫画作者自己思想要解放,放得开,思路广,胸有古今中外,放眼宏观微观。科普漫画的天地是极为广阔的。

在我国科普创作是新生的小树林,而科普漫画仅是一株又矮又弱的小树苗,还需要领导、作者和编者来扶植它、浇灌它,让它茁壮成长。

 

来源:《科普创作》1980年第3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