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理论】德国科普期刊综览与评析(上)
科普研究 吴 限 谭文华 2017-07-18 14:30
德国是近现代科学的发祥国之一,科学活动很早就已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尤其是从19世纪中期起,德国的科学教育开始系统化、职业化、批量化,此时德国在各个科学领域迅速迈向世界最前沿,以此而带动的技术和产业进步使得国力迅速增强,其强劲态势直至二战结束才趋于平缓。
然而,战后的德国仍旧保留了其重视科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科学工作者在大众心目中始终享有较高地位。而在这样一个传统的科技强国,其科普文化在社会中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科学传播的形式固然多种多样,而科普期刊的出版亦是其中重要一环,其担负着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专门就德国当前的科普期刊出版状况做一归纳介绍,并进行相关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1 德国科普期刊综览
1.1 综合类科普期刊
综合类科普期刊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各个领域。目前德国市场上的综合类科普期刊主要有《科学画刊》(Bild der Wissenschaf)t,《奇奥》(GEO),《P.M.知识世界》(P.M. Welt des Wissens),《科学万象》(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科技评论》(Technology Review),《奇妙世界》(Welt der Wunde)r,《知识奇境》(Wunderwelt Wissen),《听·知识》(H.o. rzu Wissen),《知识奇观》(Wissen & Staunen)和《知识》(Wissen)。前7种为月刊,其余为双月刊(见表1)。
表1 德国的综合类科普期刊 (按创刊时间排序)
《科学画刊》创办于1964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现存最早的综合类科普期刊。其内容涉及的主要题材为生活与环境、地球和太空、文化与社会以及科技与通讯。
其创办人海茵茨·哈伯(Heinz Haber)生于1913年,早年学习物理和天文,后任物理学教授。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向公众解释科学问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科学传播者而活跃在电视荧屏上,在德国被誉为“荧屏教授”(类似美国的卡尔·萨根(Carl Sagan),但比萨根所处的年代要早)。海茵茨·哈伯在51岁时创办了《科学画刊》,以支持和弘扬他自称为“大众科学”的科普事业。2014年是该刊创立50周年,为此出版社特意发行了金色纪念专刊,回顾了创刊50年来所刊登过的精彩文章。
《奇奥》始创于1976年,德语原意是“地理”,其内容却涵盖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领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人们进行科普,因此笔者认为按其发音翻译为奇奥,是为恰当。
除了《奇奥》主刊外,尚有若干跟科普有关的副刊,分别为《奇奥·精粹版》(GEOkompakt),《奇奥·知识版》(GEO Wissen),《奇奥·少年版》(GEOlino)和《奇奥·儿童版》(GEOmini)。《奇奥·精粹版》每年出版四期,每期只涉及一个特定的知识主题;《奇奥·知识版》每年出版两期,其宗旨是既要满足专业人士品位,亦能让普通大众读懂;《奇奥·少年版》和《奇奥·儿童版》则是分别针对8~14岁和5~7岁小读者的月刊。
《P.M.知识世界》由彼得·莫莱纳(Peter Moosleitner)创办于1978年。最初的刊名叫做《彼得·莫莱纳趣味杂志》(Peter Moosleitners interessantes Magazin),2001年更名为《彼得·莫莱纳杂志-知识新世界》(Peter Moosleitner Magazin. Die moderne Welt des Wissens)。从2004年第3期开始,启用现在的刊名。
该期刊内容涉及科学和技术的方方面面,其办刊理念是将科学、历史和社会融为一体,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人们阐述相关知识。该期刊是笔者接触最早的德国科普期刊之一,初读即对其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和包罗万象的内容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有篇文章介绍了某个学者提出的万有引力的本质是一种压力的假说,虽然有别于传统理论,却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思维大开。还有一篇长文,介绍了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带领船队游历世界的史实,并在一旁配有详细的航线图,大大提高了德国读者对世界尤其是中国航海史的认知。
作为国外引进期刊的典型代表,《科学万象》从1978年开始在德国出版发行,是美国科普期刊《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德语版。重点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与气候研究、生命科学与医学、物理与天文,另有考古学、心理学和化学相关内容等作为补充题材。
此外,《科学万象·特刊》(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 Special)也定期出版,此刊又划为三个分册,分别是物理-数学-技术,生物-医学-脑科学和考古-历史-文化,每个分册每年出版4期,每期只关注与该分册所涉领域相关的一个主题。例如2015年第1期这三个分册对应的主题分别为粒子物理学、癌症、后古代与中世纪。《万象新生代》(Spektrumneo)则是《科学万象》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版本。而另一份从美国引进的杂志《科技评论》(Technology Review)在德国则相对起步较晚,2003年才开始以德语发行,重点报道最新的科技信息,并注重其与经济的相互联系。
以上均为刊龄大于10年的科普杂志(表1中的前五行),笔者将其称为德国科普杂志中的“资深派”。近10年来,德国市场上又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科普期刊(表1中的后五行)。对应“资深派”,这些刊龄小于或者等于10年的科普杂志可被称作“年轻派”。
实际上,它们不但在刊龄上有差异,在外观上也有较大区别。“年轻派”科普杂志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封面和版面设计明显比“资深派”繁杂花哨,似乎是要靠吸引大众的眼球来扩大销量。
《知识奇境》的办刊方针是用大量的图片以娱乐的方式来向读者呈现科学、自然和历史。《奇妙世界》涉及的范围有自然、医学、科技和历史,其副刊《奇妙世界·精粹版》(Weltder Wunder KOMPAKT)为双月刊,内容主要集中在5个主题上,即时间、运动、生命、物质和现象。《听·知识.》是德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信息刊物《听》(Ho rzu)从2009年开始发行的科普杂志。《知识奇观》的栏目设置有自然、技术、历史、日常生活、健康等,将其读者群定位于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即男女老少皆宜。《知识》并不是德国本土期刊,而是英国科普杂志《什么原理》(HowItWork)的德语版,2012年开始在德国引入发行。该刊物的特点是对图片的制作加工极为精细且有质感,其排版质量比前几种杂志明显要高。另外,《奇妙世界》和《知识奇境》与电视台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它们的部分内容定期以电视节目的方式播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杂志的知名度。
1.2 分科类科普期刊
与综合类科普期刊不同,分科类科普期刊以某一特定领域为对象,只刊登与此领域相关的科普文章。目前德国市场上的分科类科普期刊主要有《星星和太空》(Sterneund Weltraum)、《当代化学》(Chemie in unserer Zeit)、《当代物理》(Physikinunserer Zeit)、《当代生物》(Biologiein unsererZeit)、《今日心理学》(PsychologieHeute)、《自然》(Natur)、《星际》(Interstellarum)、《国家地理·德国》(NationalGeographicDeutschland)、《大脑与智力》(GehirnundGeist)和《太空》(Space)(见表2)。
表2 德国的分科类科普期刊 (按创刊时间排序)
“当代”系列(《当代化学》、《当代生物》和《当代物理》)创刊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它们具有统一风格的封面设计,在内容安排上也都是先介绍各领域最新的一些研究亮点,接着是若干篇文风轻松易懂但又具有明显专业性特征的综述型文章,对相应的主题及其最新进展作详细介绍,并配有相应的图表,作者一般为工作在相关领域第一线的教授或研究人员。
这些期刊要求读者有一定的专业功底,主要面向的读者群是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因其专业性较强,一般不出现在德国的大众书店、报刊亭或超市,读者可以向出版社或者在网上订购。事实上,“当代”系列之前还包括《当代药学》(Pharmazie in unserer Zeit),但从2013年起就已停刊,所以只剩下当前这3种了。德国化学家学会和德国生物学、生物科学及生物医学学会分别参与《当代化学》和《当代生物》的编辑和发行,进一步确保了期刊的质量[1]。
与化学、生物和物理相比,德国的天文科普期刊数量明显较多,其中有两种(《星星和太空》、《星际》)出自于德国本土,另一种(《太空》)则是英国的天文科普期刊《太空知识》(All About Space)的德语版。《星星和太空》创刊于1962年,至今有逾50年的历史,目前该刊由《科学万象》所在的科学万象出版社负责出版。《星际》则由三个大学生创刊于1994年,在本文写作期间正陷于缺乏资金的困境,最近一期尚出版于2014年底,后面是否继续出版,目前尚无定论。这些天文类期刊的显著特点是配有大量的关于宇宙和星体的精美图片,这当然与天文学科的特点有关。
《今日心理学》创刊于1974年,是德国最早的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科普期刊,刊登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其读者群不但有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工作人员,还包括对此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大脑与智力》创刊于2002年,主要涉及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科普题材。除每月出版主刊外,该杂志还定期就某一主题收集往期刊登的与此相关的精华文章并将其编辑成册,名为《大脑与智力·档案》(Gehirn und Geist Dossier)。该杂志与《星星和太空》一样,亦由科学万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自然》并不是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Nature)的德语版,而是关于动植物与环境的德国本土科普期刊,创立于1980年,该刊物虽然明显持有自然环境保护主义的观点,但总体而言还是属于科普性质的。而另一份自然类杂志《国家地理·德国》则是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的德语版,自1999年起在德国以德语出版,凭借其原版刊物的权威性和知名度,在德国市场上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群。其儿童版(National Geographic KIDS)则是面向6~14岁的小读者群。
1.3 研究学会出版的期刊
校外研究机构是德国科研风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的主要四大研究机构分别为马克—普朗克学会、夫琅和费学会、亥姆霍茨学会和莱布尼茨学会。这些学会旗下设立诸多研究所,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四大研究机构定期出版独家期刊,其内容均是报道本机构最新的研究进展,但并非以专业论文的形式,而是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面向大众,从文体和内容上却是属于科普性质的(见表3)。值得一提的是,读者均可以免费获取这些期刊的印刷版和电子版。
表3 德国研究学会出版的科普期刊 (按创刊时间排序)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被誉为德国诺贝尔奖的摇篮,旗下有82个研究所,其涉及领域主要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兼有少量工程技术。该学会出版的季刊《马克普朗克研究》(MaxPlanckForschung)创刊于2007年,其宗旨是用科普的方式报道该学会各研究机构的最新研究进展,面向的读者群为科学爱好者、学生、教师和记者。
夫琅和费学会拥有67个研究机构,其重点是工程技术和应用研究。该学会从2004年起出版季刊《夫琅和费杂志》(Fraunhofer- Magazin),2009年起更名为《前沿》(weiter.vorn),用于报道学会最新研究进展,用浅显易懂、生动趣味的语言向读者传播科技信息。
亥姆霍茨学会旗下共有18个研究机构,涵盖能源、环境、健康、材料、粒子物理、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自2013年开始出版双月刊《亥姆霍茨展望》(Helmholtz Perspektiven),目的是以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学会在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介绍那些在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
莱布尼茨学会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环境、经济、社会、教育、人文等领域,共86个研究所。2002年起出版季刊《莱布尼茨杂志》(Leibniz- Journal),与上述三个学会期刊一样,主要以科普的方式面向大众报道下属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外观上,这些刊物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排版端正有序,图片精致到位,散发出优雅而不俗套、多彩而不凌乱的审美哲学。
未完待续
来源:科普研究(2015年第3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