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科普,听听大咖怎么说?
文汇报 周忠和、汪品先、陈玲 2017-07-17 19:37
一线科学家应该为本领域科普“发球”
周忠和
我是第一次听到“元科普”这个概念,感觉很新鲜,也很有意义,因为我认为它很好地反映出了一种社会现状,同时也反映出一种社会对科普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科普活动,有很多不同的人群在不同层次上展开,但存在一个比较大的误区,那就是认为“科学做得好,科普也一定做得好”,所以就有不少地方喜欢挂着“院士”、“专家”的名头,来撰写一些科普书籍、搞一些讲座。 但这些科普的质量一定好吗?我感觉未必。院士的确是优秀的科学家,他们的学术号召力、影响力很强,但一方面他们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他们并不一定擅长科普,或者说科普的影响力未见得就是最大。但是,社会的确有一种需求,那就是由一线科学家来讲述科学本身的故事,准确阐释有关的概念。
我觉得,卞毓麟先生提出的元科普概念,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肯定了权威科学家做的不是那么通俗的科普的意义(当然,能做到雅俗共赏是最难得的)。优秀科学家应该把本领域科学内容普及这个“球”发出来,然后由更多人进行二次、三次加工,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另外我觉得,现在国内科学家与媒体人或作家合作、共同创作高品质科普作品的案例还太少,希望今后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合作,诞生更多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科普作品。
(作者系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为学科间鸿沟架桥拓展跨界创新能力
汪品先
“元科普”这个概念的提出,相当有意义。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跨学科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科的交叉口,往往就是创新的源头。可是,学科越分越细,谁来为学科的鸿沟架设桥梁?
解铃还须系铃人,由做出发现的科学家本人来做是最合适的,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其中的曲折、关键和甘苦。这种第一手的科普作品可以让人最迅速、也是最准确地掌握该项发现的核心内容,令外行人一目了然,从而拓展跨界能力。这样的科普,对于创新的意义是相当大的。
一般来说,正在一线从事科研的科学家很少可以分出精力来进行科普创作,往往是过了些年之后,再仔仔细细地回顾这段科研经历,讲述很多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故事,这种原汁原味的记录绝对是一种很珍贵的财富。
中国现在的科研队伍已经相当壮大,也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科学家把工作做到了世界前沿。我认为,在若干年后,他们应该将这些经历都写下来,可以自己写,或者与科普表达能力强的人合作,将中国的科普水平提升上去。
元科普的好处还在于防伪。中国目前的科普创作氛围还比较浮躁,产生了很多拼凑摘抄、令人不忍卒读的科普次品。很多文章在科学性上就有硬伤,甚至反复转抄、以讹传讹。一旦元科普盛行,就可以堵塞科普界伪劣产品的销路,改良科普文坛的环境。
(作者系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科普创作需要科学大师领衔更需各界支持合作
陈玲
卞先生提出的“元科普”概念强调了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的权威、准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独特性。
中国科普研究所作为科普专业研究机构,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2010年—2011年开展的科研与科普结合的机制研究——若干科技先行国家政策文献研究;2011年—2012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科学传播与基础研究的相互作用研究;2013年—2014年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科学家参与科普,尤其是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2015年启动科学家参与科普指南书系;2015年—2018年参与欧盟HORIZON2020计划中公众理解科学项目。这些项目的成果对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都起了一定作用。
卞先生在报告中也提到我国原创科普图书亟需发展。一项市场调查显示,2015年1月至11月,少儿科学图书引进和原创的品种比例在2:8左右,销售贡献比重是8:2;排行前100位的少儿科普图书中,引进品种达到95%。
科学大师开展“元科普”创作具有天然优势且意义重大。如何让科学大师参与到科普创作中来,尚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开展的调查显示,没有时间、不知如何开展科普创作、不在本职工作评价范围内、作品很可能起不到应有社会效益等,是制约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创作的主要因素。
开展“元科普”创作任重道远,需要科学大师领衔,更需要各界的支持、合作。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