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为“科普文学”正名

为“科普文学”正名

——“科普与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评述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李正兴 2020-07-06 14:07

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共同举办的 “科普与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2月28日下午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与会的科普作家和文学作家从自己专业的视角,就“科普文学”这个新颖的学名,以及科普文学应该具备的特质展开了热烈的而有价值的研讨。上海是我国科普创作的重镇,更是我国文学创作的重镇。“科普与文学”相结合作品的创作方法,不仅是上海科普界的一项创新,也是上海文学界的一项创新。“科普文学”能否首先在上海正名“问世”,那是上海的科普作家和文学作家,为促使科普文学如同军事文学、影视文学一般,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丰富文学宝库而作出贡献的一次尝试。

一、“科普文学”一词早已存在

其实“科普文学”一词,早在1981年、1982年的 《中国百科年鉴》文学艺术部分里 , 有一条“科普文学 ”。当时,曾有人很为不满,认为,尽管“科普文学”这名词 , 从来不曾在我国报纸、杂志、书籍上出现过 , 可是在《中国百科年 鉴》里 ,它竟生存两年了。“科普文学 ”这一名词从来没有人写文章介绍过。它包含什么内容? 定义是什么? 是科普还是文学? 它的概念、范畴、内涵、外延都有些什么,等等,都没有人作过说明。我认为,创新当然是好事,但是,一下子在《中国百科年鉴》这样的权威性著作中列上一个谁也不了解的条目 , 似乎草率了些。这人就是著有《飞向人马座》,被称为中国科幻之父的郑文光。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科普文学”这个名词还没有被正式命名过,“360百科”对它的定义为:“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文学作品。有科学幻想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和科学诗等多种体裁。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想象力。它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而产生,除了用文学手段表现科学事实外,还在幻想中包含了科学的预见性。

《辞海》也有“科普文学”这个名条,它的定义与“360百科”相同。也可能是“360百科”的定义来自《大辞海》。

201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科普文学作品精选》反映了2011年度我国科普文学这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在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等方面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雅俗共赏。该社2015年又出版了《2015年科普文学作品精选》。2013年 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科普文学百年典藏》,其中《五万年以前的客人》一册 (童恩正等著、龚勋改编)没有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没有枯燥呆板的方程演算,也没有繁复严密的数据分析,只有一个个让人读来欲罢不能的精彩故事!200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外科普文学作品选》(共55册),“科普文学”是其中之一。书中附有彩页,帮助你优化阅读。

从上述情况来看,“科普文学”已不是新名词,在某些书籍中已经多次出现。

二、“科普文学”的运用

科普作品文学化的要求一直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所提倡的。上海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尤其是科普作家、科普翻译家、天文学家卞毓麟创作的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散文式科普作品《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200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最为典型,此书一出,社会反映热烈。新华社以“科普作家卞毓麟的‘追星’时尚”为题发了专电,近30家报刊发表消息和评论。新华网介绍此书:“在平实的写作中,巧妙地将科学知识与历史、艺术、宗教等熔铸于一体,使读者不仅从字里行间看到科学的理性光芒,更看到文学艺术的热情奔放、历史的跌宕起伏、人性的光辉与灰暗。”

中国健康教育学家、科普作家杨秉辉近年来在“科普与文学”的交融上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的医疗科普小说《财务科长范得“痔”——医学教授告诉你看病的学问》 (2014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让其初尝盛果。书中通过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花哨的手法,一切都那么自然、流畅,然而自始至终,你都被感动了。这种科普小说将科普创作与文学创作结合在一起。卞毓麟称杨秉辉科普小说最可贵的特色就是“素朴之美”和“入俗之美”。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总经理王德耀称它“入情、入理、入画,达到纯自然的发挥,掩卷沉思,深有心灵感动”。

海洋专家、科普作家雷宗友的《海空传奇丛书》(201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让科学知识在人文、情景、趣味和时尚的空间里自由翱翔,从多个角度展现科学的魅力。这种全新的科普创作理念,用故事的情节和情景的描述,与读者谈天说地,寓知识于故事,寓科技于快乐,寓见闻于古今,寓眼界于流行,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新颖奇妙而丰富多彩的世界。它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而且也是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它不仅是少年儿童最佳的课外科普读物,而且也是大人们爱不释手的科普书籍,是一套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科普佳作。

经济管理专家、科普作家周戟的《超人机器人系列——阿力科沙漠惊魂》(2008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科幻神话故事。她的笔墨惟妙惟肖地把科学知识融合于故事情节之中,读者在阅读时领略了科学的威力,而且每节都留有悬念,让人有追读之感,在欣赏中获得了知识。该书有科幻的构想(利用超人机器人绿化沙漠,开发太阳能),有神话的框架(以希腊神话为框架组织故事的开展),又有童话的内容,还有魔幻的道具。全书吸收了古今中外诸多名著,如:《西游记》《封神榜》《指环王》《木乃伊归来》《哈利˙波特》等精髓,围绕着克服地球环境危机的主题,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故事。

科普作家、文学作家、桥梁与隧道专业的高级工程师钱平雷,近五年多来,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科普创作的追求,从生活、事业、家庭、友情等平凡而细微之处落笔,相继写下了一批随笔、心得和杂感,并将其编撰成集,冠名为《幸福相对论》(2010年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这本文集渗透着科学的智慧和文学的情怀。它渗透人生哲理,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晶;它展现了一个科普作家的精神风采和一个文学作家的科普情怀。是钱平雷“科普与文学”创作思想的体现。著名散文家、诗人赵丽宏称他已进入了中国散文家的行列,而他的散文和一般的散文作者的有所不同,涉及科技的内容多,知识性强。人们评价钱平雷的散文,能很好地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在一起,科学的智慧加上文学的情怀,形成了他的典型的散文风格。

上述事例说明科普作家们已经在进行着“科普文学”的创作,只是没有冠名而已。

三、“科普文学”的正名

钱平雷在“科普与文学”专题研究会中的主旨发言,建议给“科普文学”的定义为:“应用文学的形式,在社会上普及推广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作品。”这里的文学形式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小品、童话、民间传说、寓言、史话、对联,等等。

著名科普作家王晋康对科普作品的成分作了分析,说明科普与文学两者是有区别的:科普作品中,70%是科学,30%是文学。如果科学和文学各占50%,那就是精品了。钱平雷认为,科普文学作品就应该是科学和文学各占50%的作品。根据这样的分析,上述卞毓麟、杨秉辉、雷宗友、周戟、钱平雷的作品,也应该列入这个范畴。

文学作家段聚萍(笔名:居平)在研讨会上发言说:“2015年我和同济大学古建筑教授阮仪三合作,写了一部古建筑的口述史。他讲我写,我通过文学化语言趣味性一点。我们老少搭配科学和人文结合的这本书已经出第三版了,读者非常喜欢。我也没有想这部作品归科普还是归文学,就科普了一下吧。”这部《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对一些故事和历史,都有着鲜活生动的叙述,为读者娓娓道来,道出一段又一段古城保护的故事。

文学作家徐红(徐逢)在研讨会上发言称:“我最近出版的《厨房知道你爱谁》(201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虽然是一本很普通很平实的语言写的生活的东西,卖得比我写小说的书还要好。”《厨房知道你爱谁》是一本写美食的文艺书,也是一本有着颠覆性设计的厨房美食手册。图文并茂,每一篇都以一道菜式或一种食材切入,将作者对这菜式的做法、食材的感受以及历史上名人与这道菜的故事结合,既有美食,又有小故事,将美食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

理学博士、青年科普作家隋淑光在发言中的观点是:“科普文学是可以存在的。我写小册子(《量子世界里的‘花果山’》)时就给自己提了一个有点堂皇的标签,把自己定位为科学与人文必将从分野走向整合的坚定支持者,一直致力于在写作中体现科学与人文的融通。”《量子世界里的“花果山”》(201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以怎样的视野认识未知——现代科学视域中的中国古典文学。文章的主旨意在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寻找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自然科学间的奇妙链接。

按照“科普文学”的定义,居平、徐红和隋淑光的作品也应归于这个范畴。

文学作家完颜绍元:我觉得科普文学是一朵新葩,这朵新葩是缔结在科学的枝头上,完全不存在让文学承认它。科普文学现在正当时,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为它正名。科普文学这个名字过去有,但是没有接地,希望有一个很好的接地。

与会者一致支持以科普精品为“科普文学”正名,通过新闻出版和网络媒体让它先在上海问世,为繁荣科普创作作出新的贡献。

四、“科普文学”的接地

文学作家、文史作家张光武认为,这次“科普与文学”研讨会应该是一次进军号,一次集结令。无心插柳柳成荫,是科技人员在文学创作上的特色。科普作品要将科学知识的强项如春雪入土,自然融合在文学作品中,这是我的一点认识和期盼。

植物学博士、科普博主刘夙认为,科普作品中介绍的科学知识,应该把知识背后的精神脉络描述清楚,也会有一些比较隐含的情感的表达。他愿为科普文学作出一些贡献。

汽车专业、科普作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盛镭认为,在知识繁荣和信息过剩时代,没有深度的浅易知识介绍与停留于说明文类的原理解读都同样会受到读者冷遇。体验经济时代呼唤“科学精度+诗意”接地气的科普文学作品。

卞毓麟认为,在科普作品中科学和学文的交融是很难很难的事情。他没有申请加入作家协会,其原因就是觉得自己的文学水平还是不行的。他以亲身经历,指出要跨越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C·P·斯诺在1959年提到的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真的很不容易,需要持续、共同的努力。

写好科普文学作品确实是很难的,消除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也是不容易的。要写好科普文学作品,除了拥有科学以外,还要有文学的底蕴、文字的功底;还要有所谓的灵感,就是有一种写作的冲动,不断有火花,有灵气冒出来。一些科普创作者所以一直停留在科学说明文一类的创作中,就是因为短缺上述文学创作的基本功。上海一些科学与文学结合的优秀作品,其作者往往都是从小就喜欢文学的科技工作者,有一定文学水平和很深的文字功底,他们具有文学创作的基本功。他们是热爱文学的科学人,两面底蕴都很足。他们在写作的冲动中,浮想联翩,异想天开,妙语如珠,笔头生花。

与会者认为,科普作家与文学作家共同参与的“科普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应该是“科普文学”的转折点。让“科普文学”在上海落地、生根、开芽、成长。在“科普文学”的创作中出人出作品。“科普文学”是客观存在的,前途无限。科普创作要扎根“科普文学”,这对上海科普作家无疑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我们要迎难而上,按照科普文学的定义,用文学的形式,运用小说、散文、诗歌、小品、童话、寓言、史话、剧本、通讯、游记、采访、报告文学、民间传说等体裁,为创新和繁荣科普创作作出新的贡献。

五、文学界要参与“科普文学”

张光武指出:“‘科普与文学’这个研讨会首先应该惊动的是中国作家们,尽管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提醒,一种敦促,我希望这是一个重要的好的开端。”

完颜绍元也指出:科普文学的发展不仅是科普作家们重大的使命,而且文学家,文学界的人要参与,这也是他们新思路,新题材的发展。

写好科普文学作品确实是很难,这不仅仅是科普作家感到难,而且文学作家感到更难。文学作家不是不想写科普,是不会写,是写不出。因为他们缺少科普的底蕴,一时难以理解科学的内涵,有的只得对科普敬而远之。著名文学作家中也有闯入科普境内的,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把复杂的问题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得那么深刻,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心声,是科普文学的代表作。黄宗英曾表示愿做“科学的随军记者”。她著有《小木屋》等科普文学作品。1980年代初曾作为团长率领中国科普代表团出访美国。

与会的文学作家段聚萍表示:“科普文学就是理性和感性更好结合,是未来的趋势。我虽然是文学作家更倾向于科普和文学的结合。”意思是愿意加入这一行列。与会的文学作家徐红认为:人越成熟越会往理性方向靠拢,科学家才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这就是科普文学未来的方向和魅力,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指文学作家)往这方面走。她最近在考虑自己的转型,写小说还是写传记。她的《厨房知道你爱谁》就是科普文学的代表。

“科普与文学”研讨会的主题是科普文学能否首先在上海正名“问世”,现在看来,不仅要在上海正名“问世”,而且要在上海落地、生根、发芽、成长。但这次研讨会有些道理没有说透,对科普文学的概念、范畴、内涵、外部环境、内在需求、对接形式、文学困境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至于能否促使科普文学如同军事文学、影视文学一般,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丰富文学宝库那是后事。目前重要的是让上海的科普作家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积极投入科普文学的创作,尤其是希望那些具有文学能量的科普作家勇于担当科普文学的创作,在创作中出人出作品。也就是说在科普创作中培养一流人才,创作一流精品。至于文学界加入科普文学的创作,不必强求,顺其自然。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会有像徐迟、黄宗英式的人物出现。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