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科教兴国需要发展科普文艺创作

科教兴国需要发展科普文艺创作

《科普创作》102期 王麦林 2019-09-18 09:23

什么是科普文艺作品,不用说,圈内人——从事科普写作的都知道,就是一般的有识之士也会顾名思义的。但是对于科普文艺(也可称科学文艺)的功能,其重要性,并非有关者都了解或真正了解。是否是这个原因,这些年,科普园地中的科普文艺之花显得凋零了呢!作为科普园地的一名退休园工,不能不予以关切。

科普文艺作品,因其形式多样,有童话、故事、小说、诗歌、戏剧、影视、相声、曲艺、游记、传记、考察记、速写、小品、报告文学等,同时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既生动有趣又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和喜好。所以与其他科普形式比较,最受读者欢迎,最能达到理想的科普效果。其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如此。

科普文艺的主要任务或者功能,不仅在于普及某一学科或某一科学技术项目的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科学文艺作品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科学营养。好的科普文艺作品能唤起读者对科学的热爱;启发人们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宇宙观、世界观,掌握和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一部文学体裁的科学家传记《居里夫人传》激起多少青年去学习和探索科学奥秘,去攀登科学高峰啊!一本苏联的伊林著的《人和山》使人读后去参加了革命。

我国著名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一届理事长董纯才,于20世纪30年代在阅读法布尔的科普名著《昆虫记》和翻译伊林的科普著作后,便深深体会到,用文艺形式写科普读物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收到良好的科普效果。所以他从那时起开始试用艺术笔法和故事体裁进行科普写作。他结合当前国家形势撰写的《麝牛抗敌记》、《狡猾的狐狸》等作品启迪教育了一大批青年,颇受读者的欢迎。

董纯才同志和科普作协第二届理事长、老科普作家温济泽,都一贯主张利用文艺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董纯才同志通过多年实践得出结论:平铺直叙地讲解知识,读者不爱看,你的科学内容再丰富、再正确也收不到科普效果。而采用文艺形式则能吸引读者,容易为群众接受。科学的内容,文学艺术的形式,这样的科普作品最受读者欢迎。他还发现,这种科学和文学相结合的作品不但可以普及知识,而且可以陶冶心灵,培养情操,提高思想境界,并且影响深远,可以传世。确是如此,苏联伊林的作品,仅据上世纪50年代统计,当时在全世界出版的伊林作品达269种,语种达44种,印数5亿册。所以董老一直期盼着我们创作出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质量高、数量多的科学文艺作品。他一直期望着在我国能出现伊林式的科普作家,写出伊林式的,用艺术手笔描写改造自然及其知识和英雄事迹的,或介绍我国科技成就及其事迹的、对人民群众具有重大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的科普作品。

关于什么是科普文艺,鲁迅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说:“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离合悲欢,谈故涉险,均综错其中。”比学属词,必洽其理,非徒摭山川动植,侈为诡辨者比”。就是说,科学文艺作品的科学知识要和人性事故的细节的描写像经纬一样交织在一起,内容完全符合科学原理,不是那些只讲山川、动物植物的作品和强词辩解的作品可以与其相比拟的。

关于科普文艺的功能和重要性,早在1903年鲁迅便有深刻体会,并且指明了。他在《月界旅行.辨言》中说,“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惟假借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折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故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 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鲁迅把引导中国人民前进必须自创作科学小说开始。我以为也包括其他文艺样式,因为他最早提出用幻灯和电影一类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论断确是远见卓识,值得深思。

现在许多人已逐渐体会到科普对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在科普的各种手段中,科普文艺应当是其中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手段。因此,我们应当大力提倡和开展科普文艺的创作。首先,中国科普作协应当把发展科普文艺的创作当作自己的重要工作来抓。

科普文艺的创作较一般的科普读物创作有一定的难度。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20世纪80年代科普文艺创作不是曾出现过欣欣向荣的景象吗! 当时,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相声、科学报告文学、科学漫画等都出版过不止一个专辑,科普美术也搞得红红火火,这就是说,只要提倡,就可能做到。

发展科普文艺作品创作,是科教兴国的需要,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不仅是赋予科技界的任务,也是赋予文艺界的任务。这一工作应当由科技界和文艺界共同进行。我们可以号召和鼓励有一定文学修养或文笔较好的科技人员从事科普文艺创作。 我国千百万科技人员中肯定不乏兼备智力和艺术型的人才。我们要善于发现并给以帮助。上世纪80年代,我们曾举办过现实题材科普文艺作品征文活动,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路子和方法。

另一方面,在成千上万的文艺大军中,也定能找到不少适合创作科学题材的作家和艺术家。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作家,如秦牧、徐迟等。文学界也应该学习一些科学知识,这是时代的需要。

现在科学,甚至高新技术已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文学艺术为生活服务,其作品就不能不过问科学。科教兴国,经济建设要靠科学技术,而今是科学技术的时代。科学时代的文学,应当是用科学武装起来的文学,文学艺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科教兴国服务,若远离科学,那样的文学是不健全的。文艺界应当把创作科学文艺作品当作自己神圣的责任。我以为创作科学文艺作品,也应当是当前文学创作的主旋律。其实,作家为使自己作品的艺术认识力和社会影响力更大一些,也应当掌握科学,以扩大作为文学对象的范围。

此外,科学家和文学家也可以一起合作来创作科普文艺作品。

董纯才前辈希望社会主义的中国应当有中国式的伊林,他要我们科普作者应当有所抱负。他说,“伊林能创作出苏联的《五年计划的故事》,为什么我们不能写出中国的五年计划的故事呢? 伊林能创作出苏联征服自然的故事《人和山》,我们为什么不能创作出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许多改造自然的故事呢? 伊林能创作出灯的故事《不夜天》之类,我们为什么不能写写我国古代发明火药直到人造卫星上天呢?”他希望把这样的科普作品奉献给劳动群众和青少年,使他们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去从事生产劳动,改造山河,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生产率,使我们伟大的祖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并期望科普作家们加倍努力,不怕道路崎岖,献身祖国的千秋大业,去攀登科普创作的最高峰。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抱负,应当有伊林式的作家。

创作影响大、有教育意义的伊林式的科普文艺作品,当然不是一件易事。伊林为写《人和自然》一书,曾在天气预报研究所研究了两年气象学和水文学。为写《自动工厂》而到研究所和机床厂去生产实习,直到掌握相关的知识。卡逊用了四年时间阅读和了解美国官方和民间关于杀虫剂的使用和危害情况才写成影响全球的《寂静的春天》。从我国一些科普作家特别是文学家的水平看,只要有时间,有条件,又有这种雄心壮志,也是可能做到的,但这需要专门去做,业余作者是难以完成分量如此重大的创作的。

看来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科普文艺创作队伍。当前我国科普文艺作品和创作队伍的现状,与我们这样一个崇尚科学的社会主义大国实在不太相称。

董纯才同志生前就曾建议中国科协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在中国科普作协建立一支精干的专业科普创作队伍,除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科普作协外,出版社、杂志社都可以配备专业科普创作人员或半脱产创作人员。由高士其同志倡议,在中国科协成立的科普创作研究所,原来就是专业从事科普创作研究和从事高质量科普读物创作的。因此,集中了多种水平较高且有相当成就的科普创作人才。但不知何故,该研究所的任务被改变了。为提高科普创作水平,创作重大题材的科普文艺作品和培养科普创作人才,有必要恢复科普创作研究所,使之与中国科普作协结成一个整体,像当初一样,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协会做组织联络工作,研究所从事专业创作和研究。

现在不少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和电台、电视台,都有一批与科技部门打交道,采写科技新闻和编辑科技书刊的编辑和记者。他们一般是学习自然科学专业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其中,不少人已是颇有成就的科普文艺作家。他们是一支现成的专业科普文艺创作队伍。只要给他们时间和提供必要的条件,中国式的伊林定会首先在他们中间出现。

建议中国科普作协努力在中国科协的支持和领导下,先把这些人才作为专业科普文艺创作队伍组织起来,给他们提供研讨和实习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创作科学文艺作品的水平。也可以组织能力强的科普作家和文学家,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创作一些重大题材的科学文艺作品。如防沙固沙,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我国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工农群众战天斗地的可泣可歌的英雄事迹,特别是科技人员是怎样创造性地攻克其中种种科技难关的。如青藏铁路线上的冻土带问题是怎样科学解决的等等。使读者从这类作品中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还可以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热爱和投身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热情。这种工作单靠群众团体去组织,力量不够。若由中宣部、文化部、科技部作为任务交给科普作协和文联去作,就会卓有成效。

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将创作重大题材的科学文艺作品,作为科技界和文艺界的任务。如果只是狭隘地对待这一事业,不仅这一队伍成长缓慢,而且难以产生划时代的伟大的文学和科学文艺作品。

科普作协还可考虑在一些大学开设科普文艺创作课,以造就科普文艺创作人才。为繁荣科普文艺创作,有必要开展评论厘定科技界和文艺界中存在的某些轻视科普文艺创作的现象和思想。

建议中国科普作协和文联专门召开一次关于科普文艺创作的学术讨论会。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