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视科普文艺作品的创作
《迎春花》54期 王麦林 2019-09-18 09:16
科普创作,一般的说,就是为没有受过某种专门科技教育的广大人群众创作他们所需要的,乐于接受的和便于接受的,即能使他们容易读懂、看懂和容易学用的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包括文字的、美术的、影视的、音响的、口说的,以能广泛深入的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普工作越深入群众,群众越容易接受,知识就能越快的用于实践,为社会上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就越有成效。 怎样使科技知识深入的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使他们乐意接受又便于接受呢? 首先,科普作品的内容当然应当是他们在生产上、工作上.学习上和生活上所迫切需要的,及他们尚未意识到是需要的,但是他们应当必需要知道、必需要去做到的科技知识。如环保、计生、破除迷信等。然而,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科技知识是读者需要的,但是他们不一定感兴趣,不一定乐于接受。因此,科普作品不但介绍的科技内容要充实并切合读着的实际需要,而且要使他乐于听、乐于看,乐于读、乐于做,才能达到好的科普效果。
经验和实践证明、科普文艺作品是最为广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最能深入并打动广大人群众,最能使广大群众容易接受科普作品。特别是那些最需要科普的基层群众。用文艺形式进行科普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些年来这类科普作品少见了。
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中国科协普及部工作时,看到安徽省科协的一个关于科普工作的报告。其中举例说明,他们用文艺形式普及科技知识取得的良好的成效。当时安徽生一些地方的作物需要增施磷肥提高产量,但是农民对此有怀疑,不予实施,影响了磷肥的推广。为此有一个县的科协编演了一出小戏。农民喜欢看戏,来看戏的人很多。这出戏演的是供销社的干部宣传施用磷肥如何能够增产,有的农民听信宣传施用磷肥后,不但没有增产反而影响了产量。于是这些农民到供销社大闹,说供销社骗人,又要赔偿又要上告、供销社人胸有成竹,问他们是怎样施肥的,争相述说后,供销社的人反驳说,不是供销社的错,是他们施肥方法的错。于是供销社的干部详细讲解了正确施用磷肥的方法并保证,若不增产包赔损失。农民们按照介绍的方法再次试用,结果增产了。此剧使众多看戏的农民,不论男女老少都轻松愉快的懂得施用磷肥增产的效果,学到了磷肥的技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磷肥,因而迅速地达到了推广磷肥的目的。设想,当时如果用讲演或上课的办法,恐怕只有少数有心人自愿去听,如果是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不仅看到的人更少,恐怕连报刊都到不了农村。而用这种戏剧等文艺形式进行科普,人们会不请自来.既看了热闹又受了教育,增长了知识。
云南省科协原副主席、科普作协理事长苏音同志也介绍过这方面的经验。云南少数民族都喜欢唱山歌。他们把要宣传的科普内容编成山歌传唱.既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又获得了很好的科普效果。 我曾访问过四川温江的一个由不脱产的农民参加的科普文艺宣传队。他们的经验表明:用文芝形式传播科学技术比简单的灌输的方法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普及的面要广得多。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福建的福州、漳平等地就有了科普文艺宣传队。1966年中国科协在福州召开全国农村科学实验交流会时,就参观过南通公社文艺宣传队的表演。他们用快板剧、相声、表演唱等宣传推广科学种田的先进技术,受到当时科协领导范长江、王顺桐、王文达等同志的赞扬,认为这种科普形式好。
1977年,漳平县科委陈贞镇同志给中国科协普及部报的一个材料中提到,他们的科普文艺宣传队6个人,一年中到过一百多个大队,80%的农民听了科普宣传.很受农民欢迎。他们说听得懂、学得来、用得上。他认为科普文艺应当提倡。但是这种有效的科普形式被忽略或淡忘了。
相声很受广大群众欢迎,科学相声亦然。中国科普作协成立后,各地创作了不少各类题材的科学相声,还出版了不少科学相声专集。著名相声演员郝爱民也和我会会员谈宝森合出过一本l3万字的《科学相声》图书。科学相声曾在校园和不少群众集会上演出,很好地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同时出现了不少热心创怍科学相声的作者,如北京的王希富、湖南的杨在均等。
相声表演术家郝爱民、姜昆、大师侯宝林等都是创作科学相声的热心人。侯宝林创作的,辛辣讽刺环境污染的相声,不愧为大师级的幽默。侯宝林在为郝爱民、谈宝森的《科学相声》一书所作的序中,盛赞科学相声。他说,“科学相声宛如一簇簇夺目的鲜花,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春天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科学需要曲艺,曲艺也需要科学。科学相声使深奥的科学知识插上翅膀,凌空飞翔。现存众多的曲艺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正在努力使文学与科学结缘,十分可喜。科学和文学能够‘通上电’,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这个磁场必将吸引成千上万的人们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著名老科学家茅以升也为“科学相声”题了词,“利用广大工农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进行科学普及宣传,这是一创作,预祝取得丰硕成果”。那时为了繁荣科学相声的创作,中国科普作协科普文艺委员会委员王希富曾和郝爱民等就科普作协与曲艺家协会联合组织科学相声调演的工作,并提出了一个多快好省的可行记划。可惜因故没能实现。当时创作的科普快板书等曲艺也不少,这也都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如今。科学相声似乎声消匿迹了。 科学诗既能向人们宣传科技知识,又能激发人们学习科学和尊重科学的情愫。我读了郭曰方同志写给那些环境污染的城市题为“花鸟篇”的诗,我的心一下子被激动了,真的就要像诗中说的要“扛起铁锹,卷起裤腿,去加入绿化祖国.环境的大军”了。上世纪80年代,科学诗这朵鲜花也曾盛开,受到人们的赞赏,科学诗集纷纷问世,可惜因缺乏扶护而凋零了。
科学报告文学、速写、散文、故事等文学形式的科普作品比一般述说的科普作品能更多地吸引人。实践说明,这种科普作品能够引人入胜,是众多人群所喜闻乐见的。记得《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创刊的头5期连载了一篇《金属切削的故事》,讲的是青年工人为提高工作效率搞刀具技术革新的故事。这样题材的作品专业性强读者面窄,非该专业读者一般不会去看的,但是该文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把刀具和金属切削、革新刀具的科学技术、革新的科学思路和方法等科技知识讲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赢得了无论是内行还是外行的青年读者广泛的欢迎。这类科普作品既有益于物质文明建设又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既有社会效益又可有经济效益。
高士其、董纯才、贾祖璋、叶至善等前辈,都注重科普文艺创作,他们都是用文学形式创作科普作品的高手和典范。中国科普作协原理事长董纯才一直提倡科普又艺创作并曾试图亲自示范用文学体裁创作一个战天斗地改造沙漠的科普故事,而且同助手谈过构思。遗憾的是,他因工作繁忙,精力不足而未能实现。
科普影视、美术作品更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创作科普文艺作品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我们决心努力去作,是可以做好的。科幻创作在四川的几位年轻有为的同志义无反顾地努力奋斗下,如今繁花似锦就是明证。 想到21世纪恐怕在前10年提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的任务仍是艰巨的,因而科普工作的任务也同样艰巨。科普创作是科普工作的前提。科普文艺作品是吸引广大群众学习、向往和使用科学技术行之有效的科普方式。希望以此文引起有关方面对科普文艺创作的重视,不要忽略科普文艺创作。殷切希望看到科普文艺创作之花在各科普园地竞相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