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带刺的朋友” 野外生存本领不应小觑

“带刺的朋友” 野外生存本领不应小觑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张冲 2020-06-03 15:20

《带刺的朋友》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用极其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了刺猬偷枣的经过。

前不久,有人对这篇课文提出质疑,说自己看了这篇课文后“吃了一惊”,“刺猬不吃枣,也不吃山楂,刺是自卫用的,不是取食工具。”于是,他将自己的质疑发布在微博上,立刻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有的晚报还做了报道。

对课文提出质疑这本不足怪,奇怪的是提出质疑的还是一位“资深科普人”,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了。于是,我参阅了许多关于刺猬的资料,看看这位“资深科普人”说的是否有道理。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吓一跳”。

首先,刺猬不是一个单纯的肉食者,而是一个杂食者。在野外,它们主要靠捕食各种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以及草根、果、瓜等植物为生。怎么能下结论,说它“不吃枣,也不吃山楂”呢?

其次,刺猬会爬树。据有关资料记载,“因为树上往往有蜗牛、蛞蝓等美味的食物,所以刺猬有时会爬到两三层楼的高度觅食。”

再次,刺猬的刺有多种用途,不仅是自卫工具。有时,它们会把自己身上的刺当作“手”来利用。觅食时,吃不完的食品,它就会用卷缩或滚动身体的办法,把食物戳上,“打包”回巢。建巢时,“刺”又是搬运材料的有力工具。

就这几点足已说明,“带刺的朋友”还真的有两下子,不应小觑它们在野外的生存本领。

刺猬,长着一副尖尖的、很像老鼠的嘴脸,耳朵、四肢及尾巴都很短小,怕光、怕热、怕惊、喜欢安静,这副囧傻呆萌的样子,很容易被一些人瞧不起,认为它什么也干不了,长个刺,也只能“自卫”而已。其实它并非这样软弱无能,想想看,刺猬的祖先在恐龙时代的白垩纪就已经存在,直到现在。要不是因为人为的原因,它们也不会走到需要保护的境地。

可是,为什么对《带刺的朋友》会有那么多的质疑声?而且还有人出面助阵?这不免又会说到人的身上了。

第一,质疑者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缺少认识。《带刺的朋友》是一天晚上,作者在月光下走到后院的枣树旁看到的情景,他写的是“这一只”刺猬爬树偷枣的经历,并没有说所有的刺猬都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就好比人会爬树,但不是所有人都会爬树一样,这需要有特殊的锻炼才行。网上有段视频,是一只被灌醉酒的刺猬在爬树,虽然它爬得不高就摔下来了,但它能爬树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第二,质疑者的逻辑推理不够缜密。说“刺猬的主食是各种无脊椎动物”,论断就成了“不吃枣,也不吃山楂”。刺猬有没有副食呢?如果副食有瓜果,它为什么不吃枣和山楂呢?还有,说“抓过一刺猬,(刺) 确实是软的,我用苹果怎么碰那刺也穿不破。”是的,刺猬的刺有一个逐渐硬化的过程,据养殖专业户的介绍,一般在8 个月后的刺才能刺穿果皮,他们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刺猬是否成年。怎么可以用一只刺猬的刺没有刺穿苹果,就说“刺也不是牙签,戳不上枣”呢?

通过这些“质疑”更让我们明确了,科学普及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还需要普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只有掌握了后者,才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其实,我们在创新的时候,需要质疑,因为它标志着不墨守成规。但质疑绝非是简单的否定。“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才是正确的要求。怀疑是为了打开思路,求证是为了探索真理,求得真知,这才是我们应该着力的地方。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首载《科普时报》2020年5月29日第8版

附件:

带刺的朋友

宗介华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一天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缓地往树上爬……

我非常惊讶,赶忙贴到墙根,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

“是猫,还是别的什么?”我暗暗地猜测着。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挂满红枣儿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劈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地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我恍然大悟,这不是刺猬吗?

很快,它又慢慢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

可是,它住在什么地方呢?离这儿远不远?窝里还有没有伙伴?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弯腰望去,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有了踪影。

(载于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4、95 页)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