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勤奋的科普园丁把科学交给人民

勤奋的科普园丁把科学交给人民

——怀念永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李宗浩 2020-05-20 16:33

1978年5月于全国科普创座谈会(上海大厦)
中间:高士其
由左到右:高志其、刘后一、周国兴、童恩正、叶永烈、郑文光、李宗浩

2020年5月15日,从上海传来了我国当代科普作家、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离世的消息,在悲痛中情不自禁地翻读了当年我纪念高老(士其)文章开头的一段话。那是1988年12月19日高老在北京逝世后,我于1989年1月26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自强不息的“生命进行曲”——高士其》中写道,“在中国现代科学史上,半个多世纪来闪烁着一颗特殊光亮的明星,终于坠落在1988年12月19日黎明的星空。他就是我们敬重的科普作家,我的良师益友高士其同志。高士其,这位创作出大量优秀科普作品的伟 大作家,与法国的儒勒·凡尔纳、苏联的伊林和美国的阿西莫夫一样,为人类普及科学知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认为,叶永烈作为共和国成立后崛起的优秀科普作家,他的勤奋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加入这些前辈大家的行列是不为过的。

一、叶永烈是深受高士其影响并继高老之后我国优秀的科普作家。

叶永烈年轻时就有志于科普创作。1962年4月20日,他还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学生时,第一次拜访了高士其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说,“我请他介绍他的创作经历以及对一些科普创作问题的看法。他详细地逐一回答了我的问题,谈了一下午。当时,我曾作了笔记,写引此文,作为创作资料保存。此文从未发表过。现应《高士其及其作品选介》一书编者李宗浩同志之约,把此文原文照抄序上........。当时,我只是个二十刚出头的大学生,高士其如此答复了我事先在信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从中也看出他对年轻一代的关心和鼓励”。

永烈把这篇文章,也就是他第一次拜访高老写的关于高士其的第一篇文章发给了于1980年发给了我,足见他对高老的人和文的敬重。叶永烈深受高老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对创作的严肃认真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所影响,他与高老保持了一生的师生情谊。

叶永烈科普创作高产丰收,影响很大,意义深远。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为人们耳熟能详,以及此后不少的科学文艺科幻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又转入纪实文学的创作。由于他起步于科学作品严谨思维的基础,又有文学家的丰富情怀,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求真,本人率真善良的性格,所以对当代重大事件和人物的创作中,客观真实、言之确凿,在浮躁的风气、学术不端的氛围下,是难能可贵的。更令我们钦佩和难以超越的是他的勤奋。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的身影时在异国他乡风云人物闪现,为我们呈现了当代社会的多个层面,各个角落,林林总总,让我们置身于现实,回顾了昨天,遥望了明天。

他娴熟地运用了传统和现代的手段,建立了个人创作档案。文稿、书信、照片、录音、笔记、简报、评论、样书等均分类保存。由于他的纪实内容涉及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他的科学认真态度和工作方式,积累大量宝贵的不可多得的真实历史资料,所形成的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成为研究当代中国一批珍贵文献。据悉,他生前已嘱将此赠送送给上海图书馆,令人敬重。

我比永烈早几年是在作医学生时去拜访高老,受高老影响终生,这样,我和永烈也成为了好朋友。

永烈北大毕业后到上海,在科教电影制片厂工作。他说,“宗浩,你在北京,又是医生,要多辛苦,多多关心照顾他(高老)了。”后来,永烈如到北京出差,高老也常让高仰之秘书给我打电话,只要彼此有空就在高老家中见面,客厅里响着高士其由喉管里发出咯咯的特殊笑声。我比永烈大一岁,当然我算是兄长了。所以,高老去世后在八宝山追悼会上,我和永烈送的花圈是:“继承你的遗志,把科学交给人民”。

二、高老去世后,我与叶永烈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永烈创作热情一直很高,后来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采访任务更是繁重。我对他说,你来北京,我很少能陪陪你,心中过意不去。但因为我们都是做实事的人,都是忙人,所以彼此也不在意。有一次,他告诉我,这次我到北京要来看你了,要到你新建的北京急救中心。我当然很高兴,原来,他要写一篇关于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历史事件中的一位人物包惠僧。包的最小的女儿在我们单位工作,他需要采访。我当然是很高兴能为他帮一点小忙,我连忙给他们作了安排,提供了方便,同时把小包以前送我的包杰僧传记转赠了,供他创作参考。

1997年我出了一本科普小书《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朴老(赵朴初)亲自题写书名,书的内容也可以,反响不错。我寄给了永烈,并且告诉他不久我要到上海出差。那天晚上,他到我住处,一见面就说,“你的书,我看完了,写得挺好,但有点可惜”。我就问他怎么可惜了?他说,你是一个很有经验的急救医生,经历丰富,这本十万字的书内容是真是大呀,国内外,各个方面,生动真实,又介绍了不少基本的急救知识、技术......,但都没有很好的展开来说,接着他直言,“宗浩,你把一块好料作,做了一条小裤衩”。我连连点头说,“我的医疗业务、行政管理,实在太忙,这本小书还是柯岩大姐逼着写出来的”。我告诉永烈,柯岩为我这本小书写了序言,在《人民日报》也发表了。柯岩还建议我再版时,不仅应该扩展内容,还要设法编成电视剧来普及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永烈连连点头。

永烈不仅对我的科普创作关心,而且由于他对现代社会急救事业的看法,认为这是一项必然要发展起来的大事业,他不止一次对我说过,“宗浩,你对急救事业的热爱,你几十年来的工作,我是很了解的,尤其与意大利的谈判,在德国的空中急救,很有故事性,我来给你写一本传记吧!”我连忙说你那么忙,那么多的重大事件大人物要写,千万别花在我这个小人物身上了。

要说忙,永烈比我更忙。我们两人几乎没有聊过一次闲天,没有一起吃过几次饭。

三、从《高士其爷爷》到《中国的霍金高士其》

2012年10月9日,正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开幕。那天早晨,我刚到科技会堂会议室的走廊,突然看见永烈迎面走来,我们俩几乎同时惊叫起来,又有几年没见面了。我说,“你这位极少参加会议的大忙人,今天怎么来了?”他握着我的手说,“科普作协的会我很少来,正好北京也有事,我们也有多年不见了,“说到这时,他的夫人杨老师不失时机地给我们俩照了想(后来,她一直不停地给我们照相)。我们俩一边说一边走到会议厅时他说道,“我以前写的那本高士其爷爷,出版社现在要重新印刷出版了”。我说:“那是好事,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高士其是何许人呢?”他说是呀,编辑也是这样说的,所以新的书名也要改。我听了不觉一愣,我说那改成什么书名呢?永烈像个孩子似地要我猜。我想了半天也猜不出来,但他还要我猜。我说:“把爷爷两个字去掉,干脆改成高士其,简单明了”!他说,是呀,但编辑还不行。永烈说,那就改成“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我马上说好好,高老身残志坚,历经艰险,矢志科学,热爱祖国用这作书名也挺好。但永烈说,编辑还是不同意,这样一改,人家以为是一本炼钢铁的书,还是不行。我说,那么最后定的书名是什么呢?但他像孩子般地要我猜.......。这时,会议开始的铃响了,大家要各就各位了。我连忙催他,”你是上主席台的,快上去吧!他说,我真想和你坐在一起,我一边催他快上台,一边催他这本书,到底叫什么,永烈说:“编辑说,现在年轻人都知道外国有一位大科学家,大科学作家霍金,所以书名就叫《中国的霍金·高士其》”,他话音刚落,第二遍会议铃响,他连忙走上了主席台。上台时还补了一句,我们两人很少照相,今天照的相作个纪念,回上海后寄给你。

他坐在主席台上,台上台下我们俩人目光对视着,在交流着,而我心中却泛起了介绍“堪称为中华民族英雄”(高士其追悼会悼词)的高士其的书在中国出版,居然还要借外国大科学家的名字作旗帜心里一阵难过,眼睛发酸......,后来我写了一篇《永远的高士其》文章(科普研究.2014年4月),以同样的名字《永远的高士其》写了一本书,由湖南科技出版社(2015.10)出版,因为霍金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两部名著的中译本在该社出版,所以我这本书也由该社出版。该书于2015年12月中国科协举办纪念高士其诞辰110周年会上,向大家赠送了这本书。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