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为了孩子们的成长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叶至善 2017-03-08 18:13
郑延慧也快退休了,真叫我又吃惊又惋惜。吃惊的是时间过得太快。梳扮两条辫子的郑延慧似乎还在眼前;惋惜的是她为孩子们编写科普读物搞了这么多年,积攒了不少知识和经验,在理论探讨方面也逐渐趋于成熟,她却不得不离开她热爱的工作岗位了。
决定一个人在一生中走什么道路,往往有一此既偶然又关键的机遇。拿我来说吧,要是我不当编辑,编的不是给孩子们读的综合性刊物,而当时写科普文字的作者又不是那样难找,我跟少儿科普读物就不可能结下不解之缘。看来郑延慧也是这样。她是分三步走的:头一步当报刊编辑,在《苏北青年》编“青年生活”;第二步当少儿报刊编辑,在《新少年报》编“业务通讯”;最后一步,调到了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才成为少儿科普读物的 编辑,于是又编又写,直到现在。这“直到”两字用得不太贴切,中间得扣除那史无前例的10年。好在那10年大家都经历过,而且忘怀不了,不用我加注说明,大家都心里明白。
1957年夏天,郑延慧被调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了我的同事。就从那时算起,到现在也快满30年了。这30年中,郑延慧到底为孩子们编了多少东西、写了多少东西,恐怕连她自已也说不清楚。好在我并不想代她结什么总账,只因为有些事儿给我的印象很深,我觉得非跟同道们说一说不可。印象嘛,总有点儿“意识流”的味道,我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我首先要说的是《我们爱科学》,郑延慧对这个期刊的感情之深,简直跟母亲对子女一个样儿。这也难怪。孕育者是她,她担负了创刊的实际工作;哺养者是她,每一期,从整体设计到定稿发稿,她都付出了无数心血。难怪一谈起《我们爱科学》,她就像个母亲似的,嘴上尽管说子女不成器,却掩盖不住心底的欢喜。也难怪在她不得不调离出版社的时候,她最舍不得放不下的,就是《我们爱科学》。“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我发现许多认真严肃的编辑,对自己编的书刊好像都有这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我非常欣赏,而且认为应该受到珍惜的。
《我们爱科学》10多年来有过许许多多专栏,我只说一个,就是《小好奇游记》。“小好奇”是位记者,当然是孩子。郑延慧给这位小记者布置了任务,要他专门采访科技工作人员,报道他们正在从事的研究课题;还给他编了四句顺口溜:“我是小好奇,最爱提问题,遇到新鲜事,定要问到底”,好让他出场亮相的时候“自报家门”。这样看来,小好奇是专代读者向科技界的叔叔阿姨们提问题的了。其实不然,郑延慧不让这位小记者成为一个旁观者,她要他参加叔叔阿姨们的工作,跟他们一同实验,一同探索,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通过亲身的休验,把科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一步一步地告诉他的小朋友——《我们爱科学》的读者。郑延慧给自己出了个难题,这样的专栏请谁执笔呢?即使找着了对象,跟作者把意图说清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怎么办呢?先自己试一试吧。郑延慧就自己动手写起来。材料是从书刊上找来的,是从科研单位采访来的。写过几篇之后,失败的经验有了,成功的经验也有了,知道哪些要求是难以达到的,哪些要求经过努力却可以达到。既有经验,又有样品,跟作者约稿就多了。这一专栏终于巩固下来了,小好奇这个人物,如郑延慧当初设计的那样,个性越来越鲜明,真个成了读者的好朋友。
报刊编辑写文章,大都是逼上梁山。郑延慧就是个例证。必须有的稿子找不到人写,怎么办,只好自己来。要作些创新又没有把握,怎么办,只好自己先试一试。约稿、审稿、改稿、定稿,都不能光凭几条大原则,得说得出道理来,拿得出办法来,还得了解读者的好恶,体会作者的甘苦,怎么办,只好自己动笔。在实践中积攒经脸。郑延慧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都为的是做好编辑工作。跟‘“教学相长”一个样,编和写也有互相反馈的作用。郑延慧除了《我们爱科学》,还编出了不少受孩子们欢迎的集子,如科学童话集《小伞兵和小刺渭》,科学幻想故事集《布克的奇遇》,科学相声集《一对好伴侣》等等;同时写出了不少出色的作品,科学小品占多数,科学童话也不少,还有科学家故事、科学幻想故事,甚至科学相声。作品的内容之杂犹如其形式,这正是报刊编辑的特点。报刊要求它的编辑成为什么都拿得起来的杂家。郑延慧在少儿科普上作方面所以能做出成绩来,依我看就因为她顺应了做一个合格的报刊编辑的要求。
30年来,郑延慧又编又写,编的杂,写的也杂,可是思想脉络很清楚,一点儿不杂。她从来没有忘记,她的服务对象是少年儿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接斑人。接班人嘛,如果只能守成,只能达到前人已经达到的高度,末免太差劲了;他们得继续向上攀登,登上前人向往而从未达到的高度,登上前人甚至想也没有想到的高度。光凭灌输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何况他们还是孩子,许多知识,他们暂时还无法接受。把前景展现在他们面前,鼓舞他们去攀登,教给他们攀登的方法,引导他们先练好攀登的本领,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也是应该甚至必须办到的。30年编编写写,郑延慧采用的正是这种启发的方法,而且越来越自觉。她鼓励和引导孩子们自己实验,自己观察,自己动手做,自己动脑筋想;希望孩子们个个都长成脚踏实地,而又浑身是闯劲儿的开拓型人才。因而最近几年,她常常闯出了编编写写的圈子,好些开发少年儿童智力的活动,她都参与了,又是发起人,又是组织者,唱的往往是主角。
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各种工作都需要做,都值得花力气去做。郑延慧越来越忙了,尽管忙,她井没放下她手中的笔。调到科普创作研究所之后,她参与了《科普创作概论》和《科普编辑概论》的编写工作,参与了《少年科普佳作选》、《儿童科普佳作选》、《幼儿科普佳作选》的选编工作。这三部佳作选,给建国以来的少儿科普创作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郑延慧一边选材料,一边作理论方面的探讨,写出了好几篇有建设意义的论文来。目前她又结合各种活动,正在进行开发少年儿童智力的研究。创作方面,她也没放下,听说又有几本集子已经交稿;印刷周期如此之长,出版事业目前又处于低潮,不知哪一天才能跟读者见面。
从工作的精力看,从工作的热情看,郑延慧正当盛年,怎么说就要退休了呢?退就退吧,既然有这么个制度,迟早总有那么一天。只要热情还在,只要还有精力,退休之后一样能发挥作用,说不定比在职的时候还少些掣肘。我是这样劝她的,更大的成就也许还在退休之后。
1986年2月21日
本文转载自《科普创作》1986年第3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科普创作》将于2017年6月复刊,以刊登科普科幻原创作品为主,欢迎投稿订阅。投稿邮箱:kepuchuangzuo@126.com;联系人:姚利芬。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