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郭曰方的科学情结

郭曰方的科学情结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叶英儿 2017-03-06 16:49

引 子

郭曰方曾经是一位外交官,方毅副总理的秘书,亲历过邓小平访美、迎接科学的春天、寻找彭加木等重大事件,并与陈景润等许多著名科学家建立了深厚友谊。他是共和国科学事业风云激荡发展历程的见证者。

他经历坎坷丰富,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却被突如其来的癌症改变了人生轨迹。但是,他的生命之火不但没有熄灭,而是更加熊熊燃烧,手术后他以顽强的毅力从事文学与科普创作,荣获“新中国成立以来有曾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新国风杰出诗人”、“北京市抗癌明星”称号。他可谓是生命峡谷的穿越者。

郭曰方是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副理事长。他的科学诗大气磅礴,震撼人心,被我国几十名著名艺术家搬上舞台,在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举办了几十场专场朗诵会,开全国先例。他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坚持业余创作,出版著作90多部,即便专业作家也属罕见。他与癌症抗争了35年,如今年逾古稀,依然充满活力,壮心不已,被人称羡“不是青春,胜似青春”。他是硕果累累的收获者和奇迹的创造者…… 这样一位伴随着共和国脚步成长的老人,光环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他的坚强意志是怎样炼成的,是什么力量让他将生命的琴弦奏出如此动听的交响? 作为一个谋面两次,电话交流无数次,拜师十余年的学生,我将真实描写这位著名科学诗人的独特人生经历,去领略一位知识分子成长道路,一位著名诗人的心路历程,一位抗癌明星的生命吟唱,一位共产党人的精彩人生。 郭曰方1941年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书香世家。祖父郭云霖是清朝廪生,早年在湖北荆州做官。祖母郭邓氏是大家闺秀,通文善墨,双手提笔可以同时撰写篆隶行草。父亲私塾出身,上过几年洋学堂,曾任开封铜元局师爷,博古通今。母亲王昆琪,略识文字,善音韵,出口成章。

黄河的儿子

啊!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明,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绎演!

你从天上飘落/一路气势磅礴/奔涌滚滚激情/荡涤铁马金戈/岁月刷新你千古的梦想/泥沙沉淀你漫长的思索/条条河流融入你的怀抱/层层麦浪为你放歌/你从大地走过/一路奋力开拓/鲤鱼跳过龙门/演绎神奇传说/巧手点亮你金色的画卷/妙笔挥洒你时代的祥和/片片绿地镶嵌你的两岸/座座新城依你巍峨/啊,黄河/你飞扬着美丽中国的气魄/啊,黄河/你奔向未来更加波澜壮阔。

这首黄河放歌,更像是告诉我们,黄河的子孙,就像鲤鱼跳过龙门,演绎神奇传说。而本文的主人公郭曰方就诞生在黄河岸边的郭庄村,渡河坐木船是家常便饭。童年、少年时代的郭曰方都是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读书生活着。后来随着日子的好转,年龄的增长,郭曰方也走出艰难,走向光明,走出他深爱的故乡。

童年的磨难,求学的挫折,使步入16岁的郭曰方过早地成熟了。从踏进高中校门起,他似乎懂得了人生道路的艰难曲折,决心好好把握自己,用坚实的脚步去走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开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 郭曰方的母校开封一中就位于包公湖畔,包拯倒坐南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民间口头文学传说,黑脸包拯,被皇帝任命为开封“市长”之后,上班仨月,偌大个东京,竟没有发生一起案件,让他闲得发慌。一天,他脱掉官服,换上便装,甩掉随从,独个儿遛到大相国寺附近的一家茶馆探个究竟。恰逢茶馆内民间自发组织的“吃茶评理会”,正在裁决两家财产纠纷。包公纳闷儿,问茶博士:“小可,他们为啥不到开封府告状?”茶博士给包拯沏上茶悄声说:“客官你有所不知,那开封府从南边大门到正堂,一共五进院,层层设岗。你要递个状纸,层层叩头作揖、打点银钱不说,倘若状内牵涉到哪位衙役的亲朋好友,那永远也递不到正堂包大人那里。远不如大家一起吃着茶评个公道方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包拯回府干脆把正堂后边的临街墙一拆,又把正堂大门改挖门朝北,直通大街。门口设堂鼓一面,只要告状者一击,包拯就立刻升堂理事,连传达都省了。尽管不十分安全,好在那时还没有定时炸弹等玩意儿,包拯也不怕。每天黄昏,宽阔的包公湖晚霞夕照,波光潋滟,芦苇荡中野鸭成群,在这迷人的古城熏陶下,郭曰方喜欢上民歌、民谣,尤其爱听豫剧。豫剧著名艺术家常香玉、陈素真、高兴旺、牛得草、关灵凤等经常去相国寺演出,郭曰方就在每个周末去相国寺看戏,杨家将故事、白蛇传的传说、包公的铁面无私、西厢记的缠绵悱恻,话剧白毛女的悲惨遭遇,使郭曰方的文艺修养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学校的良好教育,渐渐使他萌生一种强烈的愿望,立志成才,当一名作家,一辈子做一个正义、善良、勇敢、博爱,对人民有用的人。 路在慢慢延伸,人生的目标已经有了方向。郭曰方以他优异的成绩考上郑州大学中文系,在大学里,他拼命积累知识素养,他通读了古今中外文学史、各国名著、各种文学理论、文艺作品,就像海绵吸满了水分,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困难时期的磨炼,使他的身体和思想也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郭曰方恋爱了,爱人是他的高中同学,在北京医学院读书,郭曰方为她写下了不少爱情诗篇。1964年8月25日,郭曰方驾驭理想和爱情风帆,在祖国赋予的外交使命中开始了新的航程。

峥嵘岁月 无尚荣光

1970年5月5日是郭曰方的29岁生日,就在那天,他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前往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担任随员,具体从事援助索马里项目的管理工作。这是他第一次出国远行,要四五年,他即激动又兴奋,即留恋祖国又舍不得小家庭,心情无比复杂。但是,一想到这是一项光荣神圣的使命,作为中国的外交官,他对组织的信任心存感激,也对自己能够代表祖国走上外交前线感到自豪。

在非洲索马里,异域风光无限诱人,汽车在茫茫草原上奔驰,几百里几乎不见村庄,公路上偶尔看到一两个行人,或牵着骆驼,或带着羊群,车窗前方,是望不到的乔木、灌木丛。

有时,会有成群结队的猴子、狒狒、野猪、羚羊、猎豹从公路穿过,高大的鸵鸟却从来不走近公路,一般都在沙丘的灌木丛中活动。如果是夜间行车,司机可要小心,因为随时都可能遇到追逐灯光的鸟儿,撞在汽车的玻璃窗上自杀。有一次,郭曰方到贝布公路出差,夜间行车,沿着一条林间土路前行,突然发现前方100米处有一只奔跑的猎豹,郭曰方心里痒痒的,企图追上猎豹,不由加大油门,猎豹全然不知危险,继续奔跑,当汽车的灯光已经开始扫到它身上的花纹时,它却非常精灵地扭了身,闪电一般地穿进树林里了。

尤让郭曰方惊奇的是,在东非荒原上,石林般矗立着星罗棋布的蚂蚁窝。这些蚂蚁窝,矮者几米,高者十几米,就像平地凸起的一座座山包。细细一看,这种蚂蚁窝全是用坚硬的黏土黏合而成,用锋利的铁锹砍下去,竟然发出声响,铁锹卷刃,而蚂蚁窝依然稳如泰山。

郭曰方说,小小的蚂蚁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建筑师。于是他写了一首赞美工蚁的科学诗:

你是蚂蚁王国的能工巧匠/筑巢觅食,你的手艺高强/难怪蚁王对你十分宠爱/饮食起居,都要你守候身旁/你用灵敏的触角去分清敌友/你用示踪传信素去辨别方向/你为王国修筑了无数城堡/你给蚁巢运来了大批食粮/你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你是无私无畏的榜样/的确,没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哪有王国的繁荣兴旺?!

在非洲工作虽然有诗情画意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严格的工作任务,那时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只有40多人,郭曰方在经济参赞处工作。人员少,事情多,每个人只好身兼数职。郭曰方除了援索项目的管理工作外,还要兼任伙委会主任、电影放映员、司机等职务。

那时,在国外大使馆工作被称为国际阶级斗争的第一线,外事纪律非常严格。使馆人员外出办事,不仅要给领导打招呼,还要实行二人同行制。平时大家都圈在使馆的小院子里,很少出去游玩,生活很枯燥,所以,星期天郭曰方经常开车带着大家到郊区散心,或者给使馆采购香蕉、芒果等水果。有一次,被苏联大使馆的汽车跟踪,郭曰方年轻气盛,竟在郊外和市区开着车与他们兜圈子,以生死时速把苏联的汽车甩得无影无踪。郭曰方正是以他出色的工作完成国家交给他的任务,1974年11月回国前夕,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7年1月10日,时任外经部副部长的陈慕华找郭曰方谈话,要他跟随方毅一起去中国科学院做秘书工作,郭曰方感到突然,但又表示服从组织的决定,1月12日,郭曰方就跟随方毅到科学院工作了。

粉碎“四人帮”后,方毅担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国家科委主任。

方毅是深得周总理、邓小平赏识的领导干部。郭曰方说,能够给这样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做秘书工作,这是他一生的荣幸。从1964年到外经部工作,一直到方毅去世,在33年里,方毅对他做事、做人、做学问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他还念念不忘方毅对他的教诲。尤其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几年里,他与方毅朝夕相处,参与了科技战线拨乱反正、治理整顿的全过程,能够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感到无限欣慰。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了,3月18日,我国科学史上的一次空前盛会——全国科学大会如期召开了。这一天,人民大会堂显得格外雄伟庄严,楼顶上,一面面鲜艳红旗迎风招展,大门口,来自全国各地的5586名代表,连同有关方面负责人共7000人,鱼贯而入。上午9时,在雄壮嘹亮的国歌声中,大会正式开幕。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依次坐在主席台上,全场掌声雷动。会议由方毅同志主持。许多代表是第一次到人民大会堂出席大会,第一次见到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邓小平同志,心情格外激动,掌声经久不息。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砸碎了套在知识分子头上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枷锁,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解放,无疑是播撒科学春天的春风雨露。

去年热播的电影《旋风九日》就是讲述邓小平访美的故事,这次访美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和科技合作,揭开了划时代的新篇章。郭曰方作为代表团的秘书随团前往,亲眼目睹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当时,邓小平的职务是国务院副总理,按照国际惯例,美方应该由副总统或国务卿出面接待。美方深知邓小平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所以,一切礼宾安排都是按国家元首待遇。这是中美建交后第一个中国政府高级代表团访问美国。方毅、黄华是代表团的副团长,代表团中包括科学院的一些同志。这次访问受到各国领导人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一些对中国敌对的势力在暗中策划要破坏这次访问,声称要给邓小平点儿颜色看看。为此,主持军委工作的耿飚同志专门在邓小平出访前夕,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随行人员会议,部署出访期间有关事宜,以确保此次访问万无一失。按照预定的飞行路线,专机于深夜1点20分抵达美国海外飞地阿拉斯加的安格雷季埃门多尔夫空军基地,在那里稍事休息,给飞机加油后再直飞华盛顿。飞机要在这里停留约70分钟。美方在空军俱乐部为代表团设宴接风。屋外鹅毛飞雪,屋内却温暖如春,郭曰方此时端着一杯清茶站在窗前,不由得咏出一首小诗:风云万里雪茫茫,梦醒不觉是他乡。烛光小酌融融夜,一杯清茶分外香。

1月29日上午10时,卡特总统在白宫南草坪隆重举行欢迎仪式,热烈欢迎中国代表团,在卡特总统的陪同下,邓小平检阅了仪仗队,然后两人并肩走上讲台,两位领导人的讲话不时被掌声和欢呼声打断。当卡特总统讲话时,白宫对面的拉斐特国家公园里,有数百人在警戒线外搞所谓的“游行示威”,他们摇晃着小旗,声嘶力竭地呐喊着反对中美友好的口号,据美方官员说,这些人多为“台独”分子。由于他们人少势微,显得非常冷落。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卡特总统刚讲了几句话,离讲台几米远的记者群里,突然有一男一女,跳起来大声呼叫。刚喊了一声,就被身边的特工人员掐住脖子,先后架了出去。沉着的卡特总统好像压根儿就没有看见人群里发生的事情,继续发表讲话。草坪上的1000多名贵宾也不动声色地倾听着,甚至对当众出丑的两名所谓的“记者”不屑一顾。邓小平更是昂首站立在红地毯上,一副威武沉稳的政治家风度,令人肃然起敬。 一谈起这次访问,郭曰方就有说不完的话。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的是,那时中美刚刚建交,很多世代移民到美国的华侨自从离开祖国就没有再回到故乡,他们思念故土,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情怀。只要一提起家乡,有的老人就眼泪汪汪。为了表达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郭曰方写了一首《游子吟》:傍晚,我常常站在落基山上,凝望着落日,和那天边的彩云,我仿佛看见了祖国母亲的面颊,和那送别时缓缓摇动的纱巾……  黎明,我常常走向洛杉矶海滨,寻觅着螺号,和那忽远忽近的涛声,我仿佛听到了祖国母亲的呼唤,和那团聚时溢满码头的欢欣……  母亲啊,总有一天我会扑向您的怀抱,让故乡的晚霞擦干我的泪痕,总有一天我会躺在您的身边,让黄河的浪花溅湿我的梦境……

卓有成就的诗人和科普作家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汇合。”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当39岁的郭曰方风华正茂、踌躇满志,准备在事业上大干一场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厄运偏偏降临在他的头上,使郭曰方的人生路途发生了重要转折。

39岁,对于一个干事业的男人来说,正是最好的时光。但长期紧张和劳累的工作,加上无规律饮食而形成的胃病,终于变本加厉地向他袭来,1981年1月,郭曰方因患胃癌做了胃四分之三切除。接着5年可怕的化疗,使郭曰方头发脱落、骨瘦如柴、血管发黑,白细胞最低时降至2000多,体重下降了近30斤。175米的身高,只剩下100斤的体重。年轻时的郭曰方潇洒、高大、帅气,而现在因为一场疾病,竟被折磨成一个令人看了都觉得痛心的模样,未来的路是怎么样的?痛苦和消沉过后的郭曰方,在拜访过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之后,豁然开朗,决定让自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此时方毅副总理也鼓励他从事文学创作。 中文系毕业的郭曰方,在文学创作方面才华横溢,早在上大学和刚刚毕业的时候,就在一些报纸上发表过诗歌等文学作品。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后,他在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和科学家人格魅力的同时,自觉地将自己的爱好与本职工作结合:科学家拨云见日后的工作热情、急需普及科学的现实和中国科学的辉煌前景,不正是自己的用武之地吗?对,用科普作品来宣传科学、讴歌科学家!

平静后的他忘记了身体的疼痛,以惊人的毅力焕发出澎湃的写作热情与激情。此后,曾先后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信访处处长、《中国科学报》总编辑和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将全部的业余时间和全部的爱好与激情用到了创作上。《郭曰方诗选》《郭曰方散文随笔集》《郭曰方朗诵诗集》《共和国科学家颂》《精彩人生——人民科学家颂》《科学精神颂》、《邓小平与中国科学院》、《方毅传》《郭曰方画集》等文学剧本、少儿科普、诗歌集、散文集、诗歌理论、传记文学等等九十余部作品问世,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特别是《科学精神颂》描述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和重大成就,带有科学史诗性质,在诗歌创作上填补了我国一项空白。有关部门为此专门召开评论家座谈会以及作品研讨会,认为这是歌唱科学的黄钟大吕。而诗集《共和国科学家颂》获2008年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并入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受读者喜爱的10本科普图书候选书目,2010年7月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一届优秀科普作品奖。在中宣部的支持下在全国重点高校举办了40余场专题诗歌朗诵演唱会,引起强烈反响。

郭曰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美国、日本、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出版。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金色池塘》在俄罗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0个城市诗歌节传颂。2015年郭曰方到温州市讲课,顺便到洞头来看望我们这班文学青年时,就背诵了这首《金色池塘》。我对郭老的记忆力之好,佩服得五体投地。另外全国科普作家代表大会授予他“建国40年来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时他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作品多次获奖,高级编辑。多次荣获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金辉老人称号。2012年5月荣获北京市首届科学传播人终身成就提名奖。2013年出版《郭曰方画集》这是他在另一个崭新领域里的才华显露。

2002年我拜郭老为师,给他打过好多电话,交谈诗歌、小说等写作中的许多问题,他寄了他写的好多书给我,我都很认真地拜读,而我的习作都很渴望得到他的指点,他在百忙中也给了我指导。他很忙,即使在退休了以后,讲课、写书、当评委。还有许多作家出书拜托他写序言,他画画也很好,是在退休后才开始学的,写的书法相当的漂亮,是许多人都梦想要的,我也得到一副,挂在书房里,心里美醉了。

郭曰方说,科学进步一日千里,科教成果层出不穷,科技活动如火如荼,科技人物各领风骚,讴歌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是广大科普作家、文学艺术家、新闻媒体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繁重而光荣的任务。文学艺术家应该积极深入生活,走近科学,亲近科学,表现科学,主动与科学家交朋友,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学习科学知识,积累创作素材,发现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不断努力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话,无疑对我们科普作家来说,是自勉和鞭策!

郭曰方不仅写科学家的故事,每年都奔波在全国各地,给广大干部、大中学师生、部队官兵、青少年宣讲科学家的感人故事,在听众中引起巨大的反响。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讴歌科技人物,是我们培养广大青少年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及言传身教的无穷榜样力量。它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兴旺和发达,关系到一个国家人民的素质和国家的力量,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国家发展生存空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动荡的国际格局中,国防建设不能松懈,讲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更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激发我们的科学创新,激发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昂扬斗志。可以说,郭曰方和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报告团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利在千秋的善事、好事,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和致敬!郭老,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叶英儿,1967年4月出生,女,研究生学历,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副研究馆员职称,中共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华孔子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儒学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洞头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互联网发展促进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诗集《青春旅程》,小说集《岁月无痕》,诗集《美丽年华》,《你是中国的月亮》,论文集《图书馆杂论》等。现在温州市洞头区职教中心工作。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