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协会出版物»图书»《科学传播的科学》

《科学传播的科学》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澳] 克雷格·科米克 著,王大鹏 王慜超 黄荣丽 译 2022-03-30 14:54

封面

内容简介:

什么才是好的科学传播?这个问题的答案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只需要了解三件事,那就是了解受众,讲好科学故事,以及明确自己的目标。说它复杂,那是因为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有着很多更深刻的内涵。近日,科学传播专家克雷格˙科米克(Craig Cormick)的《科学传播的科学》(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ng Science: The Ultimate Guide)一书中译文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实际上也是指导我们如何做好科学传播的一个有益参考。

2013年央视蛇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带火了一句网络流行语,“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而对科学传播从业者来说,打败我们的不是“无鞋”而是“天真”,那是因为科学传播不能凭直觉,“数据应该打败直觉”,毕竟“有效的科学传播不是猜谜游戏,而是一种科学”。基于此,我们倾向于认为,科学传播要基于科学,基于科学的科学传播更加能够实现科学传播的效果。

我们在谈到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时会提到“四不窘态”,也就是“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长。” 在2020年中国科普研究所举办的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在主旨报告中总结说,前述“四不”窘态中,不愿、不屑、不敢是认识问题,不擅长则是能力问题。同时,我们也常常说,科学传播是“全科”,同时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既然我们认为科学传播是一门科学,那么它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性又改如何体现呢?应该说不论是从研究成果的增加这个角度,还是从实践效果上来看,有关科学传播的科学这个说法近年来获得了不少的关注,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科学传播研究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并未转化为科学传播从业者的实践,正如诺丁汉大学的科学传播专家布里吉特‧内利许(Brigitte Nerlich)在一篇博文中写到的那样,“在告诉科研人员该如何去传播,传播什么,以及为何传播上,学术圈开始繁荣起来。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开始激增,然而不幸的是,这些研究的结果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科研人员不会去看的学术期刊中,而且其语言也是科研人员可能不会真正理解的。因而在那些仍然从事传播的人与那些想告诉他们如何传播的人之间存在着某种隔阂。”

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向科学传播从业者介绍和传播这些研究成果,其目的无外乎让科学传播变得更加科学。

希望《科学传播的科学》这本书的译介和出版可以为科学传播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该书的作者也是一个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学传播从业者,为了撰写这部著作,他阅读了数百篇论文,也参阅了很多博客、文章、在线帖子和视频,同时还跟很多科学传播从业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应该说这是一个在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传播指南性作品。

这本书没有过多的理论性阐述,而且是科学传播实践本书出发,结合具体情况给出了如何做好科学传播工作的建议。全书共四大部分,24章,从各个方面对如何做好科学传播进行了条分缕析的阐述,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受众如何看待科学,对受众的细分,隐喻、讲故事、框架、社交媒体、科学演讲等方法的使用,以及争议性议题的科学传播,风险传播等等。其中的很多金句对于科学传播从业者具有非常强的启发意义。比如,在谈到为什么要做科学传播时,作者引用安妮˙罗伊的话说,“如果不能被传播,那么科学中的任何东西对于社会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在说到公众对科学的态度和认知时,作者问到,“在这个用指尖就可以获得实时的在线信息的时代,我们需要知道这些东西吗?还是更确切地说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它们?”而在谈及信任的时候,作者主张“非科学的信念根深蒂固,并且不太可能受到任何科学事实的影响。”也就是说,“不是由逻辑和事实所形成的的态度也不能被逻辑和事实所影响。”尤其是在风险传播的情境下,作者认为,“公众不关系你知道什么,他们想知道你关心他们。”……这些都是言简意赅的金句,也是能够让科学传播从业者在实践中用到的理念。

诚然,科学传播是实践性很强的事情,所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本书所提供的理念和方法还需要科学传播者在实践中去检验,但是回到开头说的那句话,这种实践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否则科学传播就会变成“直觉”和“猜谜游戏”,基于此,我们应该提倡科学传播的科学,从而推动基于科学的科学传播。

图书目录:

图书目录

图书目录

图书目录

图书目录

图书目录

图书目录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