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协会动态»聚焦科普创作关注生态文明赋能创新发展——2021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在吴江举办

聚焦科普创作关注生态文明赋能创新发展——2021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在吴江举办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21-10-30 10:11

“科学传播如何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公民如何自我生态教育”“什么是‘元科普’”“长江大保护与长江江豚的未来”“前沿科学的可视化与公众理解”……在“2021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纵论科普创作,关注生态文明,探讨科学传播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10月29日-30日,2021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举办。来自科学传播和科普创作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出版人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公益组织、企业、媒体机构的代表共10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江苏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冯少东,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徐海,吴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许诺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本次论坛聚焦科普创作,关注生态文明,赋能创新发展,是为深入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加强科普供给侧改革,从源头抓好高质量科普创作,助推“十四五”时期长三角地区科普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论坛由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主办,苏州市吴江区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办公室、苏州市吴江区科学技术协会承办,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协办,得到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论坛采用学术探讨与交流合作并举的模式,共设置大会报告、主题报告、交流报告和优秀科普科幻图书作品展示等板块。

江苏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冯少东在讲话中指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挂牌两周年之际,作为示范区之一的吴江,近年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塑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美丽的苏州吴江,召开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公民科学素质位居全国前列,科普创作活动活跃。由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科普作协发起成立的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已经成为集聚区域科普资源、搭建科普服务平台、开展科技科普活动的重要载体,在繁荣科普创作、助力人才成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联盟各成员单位以本次论坛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探索长三角科普创作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和机制,共享整合科普创作资源,在科普出版、活动、评价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提升长三角地区科普创作水平,为区域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澎湃的科技动能。

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徐海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科学传播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且成为科学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不管是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还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都为我们的科普创作和科学传播提供了丰厚的素材,这既是历史机遇,又是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希望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科普作协要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依托长三角区域科教、人才、资源、经济的优势,将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打造成更高水平的区域科普创作交流平台:共同搭建科普资源创作开发协作平台;共同搭建学术交流科技活动推广平台;共同搭建科普创作成果展示推介平台和科普出版平台。

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科普时报》原总编辑尹传红作了题为《科学传播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会报告。他从一次阅读引发的生态思考出发,重点介绍了污水处理与生态修复、垃圾治理与资源再利用方面的种种做法,探讨了科学传播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华杰作了题为《通过公民科学或在地博物探究生产地方性知识、达到自我生态教育》的大会报告。他认为应该针对现在科普工作中存在的一头热、缺乏内在动力的问题,转变科普观念,让公众通过探究自己家乡的形式,从身边做起、从家乡做起,直接“访问”大自然,重启古老的博物实践,通过复兴博物学增强科普动力,在博物过程中关注、观察、书写,累积“地方性知识” ,与生态、环保结合,倡导可持续生存理念。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荣誉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原副理事长卞毓麟的报告题目是《再谈元科普及其重要性——兼析《深海浅说》的示范价值》。他认为,元科普就是科普中的元典之作,是工作在某个科研领域第一线的领军人物(或团队)生产的科普作品。他以汪品先院士的科普著作《深海浅说》为例,着重说明元科普这种作品必定是对某一领域科学前沿的清晰阐释、对知识由来的系统梳理、对领域未来发展的理性展望以及科学家亲身沉浸其中的独特感悟,必定是深度的原创。现如今,国内科学家与媒体人或作家合作,共同创作高品质科普作品的案例还太少,希望今后多一些这样的合作,诞生更多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优秀科普作品。

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社长傅梅的报告题目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引进促原创”的科普出版路径探索》,在报告中,她介绍了苏科社秉持“以引进促原创”的基本思路,在原创科普领域潜心深耕的尝试与经验。近年来,苏科社在引进世界级科学家的代表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大家写小书”的模式,充分利用国内科研机构的学术成果资源,汇集相关研究领域的优秀专家,出版了以《60万米高空看中国》《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山川纪行:第三极发现之旅——臧穆科学考察手记》等为代表的一批原创精品图书。

29日下午,论坛还组织举办了6场专题报告和6场交流报告,围绕生态保护、科学传播、科普科幻创作、科技活动开展、科普研学、青少年学业生涯规划等主题进行分享交流。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光重点介绍了长江旗舰物种长江江豚在长江大保护战略中的地位和意义;中国动物园协会副会长、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在报告中阐述了新时期动物园的使命和价值;浙江省科学传播中心副研究员、浙江省科技馆原馆长季良纲结合具体案例对我国科技传播政策进行了解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数字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国燕重点介绍了前沿科学可视化趋势与公众理解;南京守望自然科普中心联合创始人张燕宁就自然教育如何激活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付昌义发布了长三角科幻产业发展阶段性报告;苏州市吴江区科协主席、党组书记孟庆利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开展基层科普工作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教育讲师沈越,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科技活动部主任葛璟璐,中国科普作协科普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国防科普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科普作协国防科普委员会副主任马娟娟,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青年工委会主任、中科精准成才实验室副主任程曦,上海市科普作协理事卢昱等先后作了精彩的演讲。

本次论坛上,还举办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科普行动”活动启动仪式。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挂牌两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基础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江苏省科普科幻教育基地授牌仪式、第八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长三角地区启动仪式也同时举行。此外,论坛还向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工作者、科普爱好者征集论文70余篇,论文主题涉及科普理论研究、科普写作、科普评论、科普编辑、科普活动、科普融媒体创作等。

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于2017年由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省市科普作家协会发起成立,近年来先后邀请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山东等省科普作家(创作)协会作为观察员单位加入。联盟运行5年来,在科普创作、科普活动、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科普征文等领域共同开展了系列活动,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各项工作已经制度化、常态化。作为联盟的重要品牌活动,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已经成为促进长三角地区繁荣科普创作、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学术交流和创作实践平台。

(通讯员白玉磊、张洁)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