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协会动态»新时代中日科幻文学与动漫交流的新气象

新时代中日科幻文学与动漫交流的新气象

——“新时代中日科幻文学及动漫的交流与译介”专题论坛纪要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刘慧子 丁卓 2019-10-30 15:22

2019年10月2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日本当代科幻文学研究”课题组(长春大学网络安全学院)联合举办,北京多点乐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水星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新时代中日科幻文学及动漫的交流与译介”专题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会议厅召开。本次论坛诚邀中国科幻领军人物、“中国科幻思想者”王晋康先生,中国科幻译介与研究的开拓者孟庆枢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大塚英志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秦刚教授,吉林广播电视台钟晓工作室制作人、“吉林省全民阅读推广大使”钟晓先生,以及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山东大学、新疆大学、天津艺术职业学院、长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的近40位学者共聚北京,围绕“中日科幻文学的主题维度与符号研究”、“科幻小说改编动漫的形式与功能”、“中日科幻经典的生成与未来”、“中日科幻译介中的核心要素”、“科幻和动漫在网络与人工智能平台上的创新路径”、“科幻与动漫在网络文化安全中的意义和价值”六个方面的议题开展探讨。论坛由孟庆枢教授和秦刚教授主持。兹纪要如下。

中日科幻动漫交流已进入新阶段

孟庆枢教授认为,2019年是中日科幻动漫交流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年。日本顶尖文学杂志《三田文学》春季号特别推出科幻文学特辑,并刊登王晋康科幻小说《天火》,这是日本文学界把中国当代科幻看作世界优秀科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的标志。巽孝之、津原泰水、林久之、立原透耶、上原香、茅野裕城子、小谷真理、泊功等著名作家和学者在东京召开王晋康科幻作品专题研讨会,推动中国科幻在日本的影响持续升温。与此同时,刘慈欣的《三体》在日本热卖,日本《科幻杂志》推出《三体》评论和中国科幻作家特辑。这一系列活动是对去年中日科幻界在长春举行的“中日科幻高峰论坛”的进一步开拓,无论从取得成绩还是广度深度看,中日科幻交流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孟庆枢教授指出,中日两国科幻交流是中日文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就来之不易,不仅中方付出了巨大努力,也是日本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重新认定和反思的结果。科幻文学的精髓是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弘扬,日本学者更加意识到悠久的中华文化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蕴含着科幻文学和时代精神的发展活力。因此,中日科幻交流远景可期,双方必须合力开创未来,进一步将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密切结合,让科幻小说与动漫、影视、网络文学融会贯通,以不同的文艺形式反映更广阔、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并把科幻创作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寻求互惠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日文化交流迈向新境界。

用科幻动漫与近未来激荡新思维

大塚英志教授提出“阿童木的命题”,他指出,日本动漫《铁臂阿童木》以成长受到禁锢的少年为主角,与王晋康的科幻作品主题有共通之处。《铁臂阿童木》是日本战后具有代表性的科幻动漫,因交通事故失去儿子的天马博士模仿死去的孩子制作了一位少年机器人阿童木,但阿童木却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父亲为此感到十分悲伤。最终,阿童木与侵略地球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并取得胜利,此时,绝对无法长大的机器人终于获得了成长。大塚英志教授认为,阿童木指代战后被美国占领而受发展停滞的日本。此后,日本的漫画一直延续着这个主题,“想成长却无法成长”的人物形象反复出现。由此看,在现代社会,中日科幻体现的社会矛盾及文明的互通互联能超越国界,让科幻作品为他国读者接受并形成共鸣,这正是王晋康和刘慈欣的作品在日本掀起浪潮的重要原因。

长春大学的学者丁卓认为,对中日科幻文学中“近未来科幻”的研究应引起更多的重视,定位“近未来”就必须把时间、空间、科学思想、技术实践和人自身的欲望诉求、信念意志结合在一起。近未来科幻,是在时间、科技和效应的意义场域中形成的科幻作品,读者从当下思想意识对未来的通讯方式、社会结构、体制机制、文化观念进行有效把握,并推导出可理解的未来状态。判断近未来科幻的标准应以时间为线索,以科技为基础,以效应为核心。因此,近未来的实质,是人们对社会进步所带来损失的反思,并通过对未来进行重新规划映照时代的特征和矛盾。相对于远未来科幻,近未来科幻所关注的事件具有极强的紧迫性。近未来科幻的价值在于更注重当下现实问题和历史经验,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人对自身内涵的创造性认识。

中国传媒大学的学者祝力新以日本出版界的信息搜集为着眼点,剖析中日科幻交流的具体展开情况。她以日本SF作家俱乐部为例,整理其历史沿革、主办活动、历任会长等相关信息后认为,日本SF作家俱乐部是战后日本科幻形成发展及当今日本科幻格局样态形成的主要力量,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科幻创作胎动期是与推理小说相伴而生的。从日本早川书房当前对中国小说的译介及出版情况来观察,也将中国推理小说和科幻小说相提并论。因此,追踪日本SF作家俱乐部的发展轨迹与文化活动,是探清战后日本科幻发展过程的线索。

此外,为鼓励青年学生开展研究,研讨会上吉林大学研究生赵晋以伊藤润二的《地狱星REMINA》为例,分析了日本科幻漫画的陌生化手法。

让中日科幻对话交流迸发新启迪

王晋康:我的科幻小说创作宗旨是把科学当成信仰,而不是道具。关于AI或者更广义的机械生命的问题,我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道德、伦理,实际上都建立在人类对自身生命神圣化的基础上,但现代科学正在逐步解构人类自身的神圣化,人类所有的思想、感情、直觉、信仰等最初都从原子的自组织开始,整个生物史没有任何神秘之处。所以机器人一定会有感情,因为人类的感情就是复杂的缔合而形成的。AI将来一定会超过人类,只不过可能需要百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人类确实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危险,我在最近的一部小说《天图》中表达了这种担忧。

大塚英志:我希望自己能看到机器人取代人类的那一天,但同时我也担忧这一天的到来。我在近二十年的的创作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否用电脑或AI来创作小说。实际上在我的手机里就有AI,是用来学习岛崎藤村诗歌的一个简单的装置。只要在程序中输入关键词,便能创作出具有岛崎藤村风格的短歌。最近,我和一位漫画家正尝试利用人工之智能创作一部作品,使其自动生成漫画的桥段和情节,再由人类进行完善。

王晋康:我和大塚先生一样坚信AI能战胜人类,但实际上我真的不愿意看到这一天。因此我的小说底色都是苍凉的,这是对人类文明结束以后的一种悲歌。AI创作也是很容易就能实现的。AI缺乏的是生活,所以它暂时还无法完全替代作家。将来AI在科学上的成就和发现一定会让人类无法相信和理解。但是,对此我并不悲观,也并不认为那将是人类的末日,这是一种达观。

飞氘(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青年科幻作家):网络文学的特征是要求作者随时和读者互动,根据读者的评价和意见来改变故事的情节和走向。AI软件已经可以协助写作了。《三体》的日文翻译在校对的过程中参照了英译本,早期中国翻译西方科幻时借助日译本,而今天又有英译中文作品为日文提供了参照,研究日本科幻对思考中国当下的问题有很大帮助。

刘健(天津市科普作协副秘书长、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如果AI真的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那么它真的要毁灭人类吗?事实上,AI对“人”真正意义上的超越可能是智力和道德情感上的双重超越。中国台湾著名作家、计算机专家张系国曾经创作过一篇名为《君山奇遇记》的小说,故事里一台超级计算机每天处理上亿件新闻,看尽宇宙的大大小小事情,结果看破红尘,虔心修道。虽然它答应为人类服务,结果处理出来的信息却是《法华经》、《马太福音》、《可兰经》与《道德经》。

秦刚:我开始关注科幻始于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日本科幻小说里描写的很多场景居然变成了现实。宫崎骏说“现实追上了我”。我们应该重读小松左京的小说《日本沉没》,重新思考日本东映动画为什么能成为日本动画界的旗帜。科幻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在写人类的未来,实际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实的思考。为什么日本的科幻和动漫文学会有如此现实的想象力,其来源在哪里?

大塚英志:纯文学领域中如大江健三郎的科幻创作值得进一步的探讨,日本战后著名作家小松左京、安部公房,都经历过战争,他们肩负着设计未来的蓝图这一重大责任。但是,当今的动漫和科幻创作者们却无法设计蓝图,他们只有能力去描写终结,这种衰退和停滞的现象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人在中国科幻小说中受到冲击是因为他们在中国的小说中看到了人类在漫长文明当中的历史想象力。因此,我们需要从中国的科幻小说中学习如何重新获得这种想象力。

出席本次论坛的科幻文化品牌公司“未来事务管理局”,以不同方式代理了刘慈欣、韩松、郝景芳等作家,提升科幻商业价值。孟庆枢教授指出,只有带动所有链条的运转,中国科幻的整体才能鲜活起来。在改编中国科幻作品为动漫的同时,要多向日本的漫画家和漫画团队吸取经验,汲取精华。“未来事务管理局”的代表人员也表示,期待与日本的专业团队进行实质性的合作。 参会的中日学者普遍认为,本次论坛作为国家社科基金“日本当代科幻文学研究”的重要活动之一,取得了非常圆满的成功。中国科幻文学文化已经成为树立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发展中国软实力这一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科幻百花园将会发挥得天独厚的重要作用,让日本乃至世界读者了解到当代鲜活的中国。因此,发展中国科幻文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每个文学文化工作者的担当!优秀的中国科幻作品,已经融入了中国主流话语体系,中国科幻的市场化、文化创意活动和影视动漫相结合,前景非常广阔,也是经济的增长点与创新的着力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次论坛务实求新,通过中日学者面对面的对话,激发出一系列的真知灼见,对相关理论问题的发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尤其是中国科幻作家家王晋康和日本学者大塚英志的直接对话将成为中日科幻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可见,本次论坛真正实现了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融通,可以作为专题研讨会推动学术研究的范例或样板。

推进中日科幻与动漫的交流,有助于中日两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携手前行。繁荣两国科幻和动漫文化需要年轻一代学者的加入,需要充满激情和执着的新鲜血液来焕发生机活力,彰显蓬勃朝气。更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合力,实现文化的共同繁荣与思想的相互融汇。正如日本科幻作家与翻译家立原透耶所说:“我个人制定了很多把华文圈科幻介绍到日本的计划,要实现这些计划,要仰仗大家的支持。如果通过科幻,中国和日本能够相互理解对方的文化,并相互合作,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更让人高兴的了。”因此,中日科幻交流是充满正能量,功在千秋的事业。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之下,中日双方要进一步思考问题、想好对策、脚踏实地、行稳致远,为科幻的交流与发展贡献力量。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