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协会动态»百岁科协人王麦林获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从八路军战士到科普大家的传奇人生

百岁科协人王麦林获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从八路军战士到科普大家的传奇人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25-09-03 08:52

9月,当历史的指针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恰逢我国举办首个全国科普月。

在这个充满历史意义的时刻,百岁科协人王麦林的人生引人瞩目。她13岁入党投身抗日战争,将青春献给烽火岁月;而立之年转战科普领域,用半生心血推动了科普事业发展。

近日,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章的王麦林,刚过完百岁生日,中国科协、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人民航空摇篮博物馆等社会各界纷纷向她表示祝贺。

本期《科协岁月》,我们走进这位传奇老人的百年人生,领悟那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抗战烽火中的青春与热血

2025年8月26日,是王麦林的百岁生日。虽已期颐之年,她依旧精神矍铄,眼中闪烁着奋斗者的炽热光芒。

“看到我们当年付出牺牲换来的和平,最终孕育出今日科技繁荣的种子,这是我百岁生日最好的礼物。科教兴国,是一代代人接力下来的成果。”她深情地说。

时光回溯至1925年8月26日,王麦林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12岁的王麦林正在北平读书。随着日军占领北平,她被迫中断学业,随家人撤回老家,加入了抗日群众团体“妇女救国会”。

1938年12月30日,年仅13岁的王麦林怀着对共产党的崇敬与向往,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天,领导就找我们几个新党员谈话,让我们跟着八路军120师去大清河北,做群众工作。”就这样,她正式开始了军旅生涯。

青年时期的王麦林

在冀中区、晋察冀、晋西北和陕北的战场上,这位年轻的宣传小战士和战友们,用歌声、舞蹈和戏剧点燃了军民的抗日热情。

1939年—1941年,王麦林在八路军120师从事宣教工作。

行军路上的危险无处不在。有一次,部队遭遇日军突袭,老乡们听说八路军在跟日军打仗还没吃饭,赶着马车送来大饼和黄瓜。班长派她去领食物,她冒着枪林弹雨冲了出去。子弹打入她抱着的大饼,才让她免遭伤亡。

为了与敌人周旋打游击,八路军的行军极其艰苦。一般每天走80里路,有时为了甩开追击的敌人,要跑100多里。

小战士王麦林除了背着7斤重的米袋子,还比别人多背两样东西——钢板和铁笔行军。领导看中她的一手好字,常常让她在蜡纸上刻写歌篇、简报和宣传资料。这些“随身武器”记录下了她为抗日宣传付出的心血。

1940年,日军对晋西北根据地发动规模空前的大“扫荡”。王麦林所在的剧社有的同志牺牲,有的被俘。王麦林与幸存的战友们前往晋西北党校继续学习和工作。

1941年,王麦林入选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第三分校俄文大队学习俄文。在简陋的学习条件下,她掌握了俄文这门语言。在延安的四年里,她还多次见到了敬爱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领导同志,这些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革命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生观。

1941年至1945年,王麦林在抗大学习。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了!王麦林和战友们欢呼雀跃,热泪盈眶。之后,她与“革命伴侣”张开帙(原空军机务部部长)奔赴东北,为东北老航校的建设付出了辛勤努力。

晚年的王麦林依然思维敏捷、记忆力超群,她回忆起抗战时期的点点滴滴时,依然心潮澎湃:“我作为八路军第120师抗日部队的一名宣教小战士,亲身体会到了八路军将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党组织的教育下,我获得了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破茧成蝶的科普之路

自幼入党、投身军旅多年的王麦林,从未想过自己会在科普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1958年秋,刚过而立之年的王麦林,突然接到调令,被抽调至中国科协,担任科普杂志《知识就是力量》编辑室主任,她由此开启了科普工作生涯。

“当时,我连‘科普’是什么都说不清,只能硬着头皮跨进科普大门,成了编辑部里‘最不专业的编辑新人’。”王麦林说。

初到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协会”)报到,协会正筹备与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合并,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的大会。开会时对科学家的尊称“先生”、对科学家夫人的称呼“太太”,让这位部队出身的女兵摸不着头脑。后来她了解到,中国科协是党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而《知识就是力量》曾是苏联援建的科普阵地,前三期印数高达20万册,是无数青年心中的“科学窗口”。

然而,当她真正走进编辑部,看到的却是杂志印数从巅峰跌至4万份,编辑们愁眉苦脸的景象。

“必须让杂志重焕生机!”王麦林骨子里的军人坚韧被激发。她带领编辑深入调研,跑机关、进学校、蹲工厂,倾听读者心声,翻阅旧刊查找问题。很快,她找到了症结:杂志脱离了读者需求,文章不接地气,政治内容过多,科技知识枯燥乏味。

“杂志要办给青年看!”王麦林明确了方向,提出“洋为中用”的办刊方针:翻译国外新兴科技,介绍国内科技成就,用故事化、趣味化的方式讲述科学。她增设“发明创造的故事”“课本之外”等新专栏,请科学家把关新技术名词,反复打磨标题,力求吸引读者。

人民大会堂的中央大厅为何没有柱子?试管婴儿技术又是如何实现的……一篇篇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文章,迅速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

王麦林对科普工作的热爱体现在勇于担当上。当时,科幻作品在中国曾一度被认为是宣传唯心主义思想而遭到批判。1960年,她刊登苏联科幻小说《荒岛怪蟹》后受到严厉指责,被要求禁止刊登续篇。但读者纷纷来信询问,王麦林顶住压力,刊登完了续篇,成为被围攻的主要对象,可她始终坚守自己的观点。

奋斗三年,奇迹出现了。《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印数从4万飙升至12万,成为全国两大高印数科普杂志之一。苏联专家撤走导致杂志停刊后,1979年复刊时,印数直接冲到50万份——读者从未忘记这本“打开科学窗口”的杂志。

1963年,《知识就是力量》停刊后,王麦林被任命为《科学大众》杂志第一任主编,兼任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编纂出贴合农民需求的科普读物,王麦林前往农村调研,她发现挂图和画册非常适合农村科普工作。于是,果断决策,组织编辑出版了《农村植物保护》系列挂图和《畜牧与兽医》系列挂图。

农民朋友纷纷称赞:“这些挂图介绍的技术,就像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当初,我投身科普工作是无奈之举,但在与科普事业的深度接触中,我逐渐被它的魅力所吸引,真心热爱上了这份工作!”王麦林感慨。

点燃科普春天的“引路人”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强调“重视科学和教育工作”。这振聋发聩的声音,瞬间在王麦林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她大胆地提议邀请科学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科学家们讲述学习的重要性,批驳“读书无用论”。这个想法,得到了中国科协领导的大力支持。

1977年8月25日至27日,中山公园音乐堂内。周培源、茅以升、严济慈、陈景润等19位科学家轮番上台,激情澎湃地讲学习、谈科学、聊理想。这一活动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一时间,北京新华书店数理化书籍被抢购一空。活动后还收到近千封来信,大家反映看到谈话会的报道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大责任。随后,北京等9省市纷纷效仿举办类似活动,一场科普热潮悄然兴起。

1977年秋,中国科协恢复。王麦林参加了中国科协的重建工作。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这时已担任中国科协科学普及部副部长的她,敏锐地察觉到科普创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起组织我国首次科普创作座谈会。会议对“文革”期间认为搞科普创作是不务正业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为科普迎来新的春天。

一年后,1979年8月14日,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后改名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正式成立。当天,400多位代表齐聚北京,茅以升、高士其等科学大家云集。作为协会成立的积极推动者,王麦林当选为秘书长。

1980年,王麦林推动了一场“科学与艺术的联姻”——中国首次大型科普美术展览。这场展览不仅让科普美术火遍全国(十几个省市区成立科普美术协会),更让邓颖超同志亲自为展览剪彩,成为经典的瞬间。

邓颖超为首届全国科普美术展剪彩。

组织科普创作讲习班、推动首次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奖、成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创建人之一、主编《科普创作概论》……她不仅为中国科普事业做出多项开拓性工作,更像一根纽带,凝聚起科普作者、编辑、美术家,点燃了无数人的科普热爱。

一生为科学“播种”

1986年,王麦林离休后,本可颐养天年,但她的心从未离开过科普,她知道,科普是一项需要代代相传的事业,于是她开始了新的科学“播种”之路。

基层,是她眼中更广阔的舞台。“农村需要科技致富的知识!”作为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她牵头组织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美术专业委员会,联合农业部、林业部举办“全国农村科技致富科普美术展览”。

怎么科学养猪、如何嫁接果树、温室大棚怎么搭……1988年展览展出时,深受农民欢迎,展览获评中国科普作协“优秀组织工作奖”,更带动了科普美术真正“沉下去”。

此后,王麦林仍活跃在科普一线:参与筹备中国老科协《老年年鉴》,担任中国科协直属单位老科协副理事长,组织老会员参观新农村、学电脑、办书画展,还主编《社区科普》小报,到社区讲科学知识;甚至年愈80岁后,还积极投入到科普译介及研究工作中,翻译了《在地球之外》(与齐仲合作)、《为了人人晓得相对论》等科普图书和文章。

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在《编辑家列传》里写的:“王麦林是勇于创新的实干家,一位在许多书、刊、文、图中付出了大量心血,然而却没有留下自己姓名的人。”

从事科普工作多年,王麦林对科普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从未改变。有人问她:“您这么辛苦,到底图什么?”她总是笑着回答:“我就想让科学离老百姓更近一些,再近一些。”

2013年,88岁高龄的王麦林做出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将自己几乎毕生的积蓄——10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设立了中国科普界首个科学文艺创作奖励基金——“王麦林科学文艺创作基金”,用于繁荣科学文艺创作事业,鼓励科普作家更好更多地创作优秀科学文艺作品。此举入选由中国科协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

看到中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王麦林感到由衷的欣慰。她用半生践行着一个信念:科普绝非小事,而是将科学的星光播撒进每个人的心田,尤其是青年、农村以及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灵。

在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大咖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一首诗生动描绘了王麦林的传奇人生,这正是她一生奋斗历程的精彩写照。

八路军中红小鬼,枪林弹雨不惧畏。
延安圣地学俄文,战地争当宣传队。
走进科普大本营,传播知识树权威。
中国科普建团队,繁荣创作闪光辉。
青松挺拔夕阳红,仙鹤展翅迎春归。

人物简介:

王麦林(1925年—),1938年10月参加革命。曾在八路军120师任宣传员、文化教员。1958年转入科普领域,曾任《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主编,中国科协普及工作部副部长,中国科技出版社暨科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一届秘书长第二、三届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协第二、三届全委会委员。1986年离休。

资料来源:

1.《激情岁月科普人生》 科学普及出版社 王麦林著 2021年6月第1版

2.《亲历科协岁月①》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协机关离退休干部办公室、中国科协直属单位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编 2013年12月第1版

3.中国科学报《王麦林:为科普,再出一把力》

4.上海科普作家网 《走进科普大本营 开辟编创新天地——喜读王麦林<激情岁月 科普人生>有感》5.抗大陈列馆发布《共祝|抗大三分校学员王麦林同志99岁寿诞》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