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科普产业的创新发展与思考”主题沙龙举办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23-07-31 15:36
为深入贯彻《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落实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要求,7月27日下午,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科普产业的创新发展与思考”主题沙龙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旨在探讨新时代科普产业发展的新思维、新路径,寻求新发展阶段科普产业的发展契机。
本次沙龙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邀请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王小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执行主任、科学教育与传播省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中科大先研院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周荣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万超,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鲁立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秀梅,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少胥,重庆科技融媒体中心副总经理黎渝幸,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主题分享与交流。会议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主持,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京春,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玲,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李红林,中国科普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副处长付文婷,成都市委宣传部产业处干部王昕浩,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一晨,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综合管理部负责人赵阅,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干部戴兰若等线下参会,江门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颜自能,江门市科协科普部部长曹芃芃,江门公用事业集团副总经理兼江门科普传媒集团总经理关耀武等线上参会。
主持人王挺首先介绍了活动背景,他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不断提升,科学普及的内涵外延深度拓展,为科普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当前我国科普产业仍处于散、缓、小、弱的状态,急需探索科普产业发展的新思维、新路径,寻求新发展阶段科普产业的发展契机。
随后进行的主题交流环节,王小明介绍了当前科普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我国科普产业发展壮大的可行性。他表示,新的发展阶段,科普产业的发展应完善产业政策,加大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激发多元投资,鼓励社会参与,加深理论研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拥抱数字科技。
周荣庭分享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进程中科普产业的发展路径,介绍了科普产业融合创新模型。他指出,推进文化与科技赋能科普产业,一是利用原创性科技打造新科普产业,二是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声光电技术、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激活传统科普产业;三是依赖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来实现更好的科普服务。
郭万超认为科普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当前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科普产业有丰富的发展空间,公益性科普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盈利性科普产业作为支撑。
鲁立文认为科普产业很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普产业的发展应根据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调整相关政策,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科普产品和服务。
黄少胥作为“沪科普”上海科普交易专板首单交易项目的研发负责人,介绍了“沪科普”上海科普交易专板建设情况,详细分享了全国首单科普成果转移转化情况,并指出在科普技术认定与转化、科普技术评价标准以及体系建立、科普成果的技术投资和支持等方面仍存在众多问题需要解决与完善。
黎渝幸分享了中国科普产业发展的地方案例——重庆科普集团的发展历程、业务架构,详细介绍了重庆科普集团主营的融媒体平台——重庆科技融媒体中心的发展情况以及战略目标。她认为科普企业的发展应坚持守正、不断创新。
刘秀梅围绕“人工智能视域下我国科普产业的创新发展空间与发展新机遇”这一主题分享了观点。她认为,在宏观层面智能化转型是科普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在中观层面,科学技术降维将是科普产业的创新发展空间;在微观层面科普企业的发展应降低发展创新成本。
主题发言之后,参会人员针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一是新时代科普产业的范围界定和路径创新,二是科普产业从文化产业中剥离并发展壮大的可能性探索,三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科普产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契机。
最后王京春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各位专家的分享和交流为推动科普产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