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协会动态»【2021年度沙龙】“繁荣科普创作 助力创新发展”——‘好奇喵’在线科学教育论坛精彩分享

【2021年度沙龙】“繁荣科普创作 助力创新发展”——‘好奇喵’在线科学教育论坛精彩分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江世亮 2021-07-19 10:40

为加快推进新时期在线科学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搭建科普创作者、传播者、科普场馆、素质教育机构以及用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 科普文创产业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宝山区科委(协)、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代那索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承办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繁荣科普创作 助力创新发展’系列沙龙——‘好奇喵’在线科学教育论坛”7月11日在上海宝山区举办。此次沙龙主题聚焦分析线上科学教育现状、探讨线上科学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分享产业发展经验,为科普和科学教育及产业发展聚力。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等五十多位来自国内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科普场馆、科普平台的各界专家学者与会研讨。本次沙龙及论坛还以直播方式向社会开放,400多位听众在线参加了本次会议。

为使更多关心在线科学教育发展的人们了解本次会议上与会者的真知灼见,特选摘了发言嘉宾的精彩观点分享给大家。这里登出的是当天上午周理事长的致辞和七位嘉宾演讲的主要内容。

周忠和:在线教育一定是未来科普的趋势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的致辞直奔主题:举办这样的论坛也是对两翼理论的进一步落实作铺垫,科普和科学教育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科普队伍,这种社会文化氛围越来越有利于科普和科学教育。另外在线科学教育趋热也是时代发展必然,尤其是疫情为在线教育提供了蓬勃发展的契机。在线教育也使传统的线下教育有了更深、更广的传播效果。我本人也参与了生物演化的慕课制作。在线教育一定是未来科普的趋势。科学家做科普的最大困难是时间不够,但在线教育这样一种模式可以让科学家科研、科普两不误。同时做科普也有利于学科后来人的培养。

几点建议:一是创作出精品力作才是科普的王道,不管内容表达的载体方式如何,精品内容才是核心所在;第二是要把科学研究成果与科普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更快地推向社会,也就是所谓的元科普,加之以与科学传播队伍的结合,科学家和科普作家这两者的结合是目前中国科普最需要的;第三是需要市场的参与。做科普需要情怀,但与此同时市场的需求也是最活跃的驱动力,科普团队有了社会回报才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科普。

徐星:科普体系有效运转,还需借助市场之力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从古生物学科普创作与传播来切入在线科学教育主题。徐星首先设问:以恐龙为代表的灭绝生物为什么一直能成为科普的宠儿?徐星认为这能说明:能持久吸引人的科普一定是兼具形象化、实证化、神秘性(故事性)、大众性(明星效应)几种元素的。今天的科普既需要回应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弘扬科学精神的国家需求;也要回应中小学素质教育(小科学家项目、研学基地等)和大众需求(博物馆、出版物和影视片等既有媒介;视频、音频和网络等新载体的内容提供)。而今天科普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中考、高考指挥棒对知识的功利性划分(“有用”和“无用”的知识)的情形下,仍需坚持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传播并重的方向。徐星认为,科普要从小众走向大众,需要完善科普体系,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和科普爱好者要多产出适应不同人群科普需求的精品力作;与此同时,在这个体系还未完善阶段,政府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这个体系要有效运转,还需借助市场和商业手段,否则很难把科普做成影响大的产品。就目前而言,小学科学教材和科学教师,与大学及社会衔接的中学科学课程,传统课程的改变和编程等新课程的增加,都为科普走向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他还以自己参与主创的“好奇喵”科普动画课程《恐龙探秘》等为例,对在线科普内容的创作和传播进行了具体分析。

郑永春:科技创新和基础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的演讲观点非常鲜明:科普的本质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学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在谈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郑永春提出,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态势,长期存在的科技创新和基础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作为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和教材编写的科学家之一,郑永春在亲身实践中深感这一问题的紧迫性,故在各种场合下努力呼吁:科学课太重要了,应该成为与数学和语文并列的主课。而国家层面2017年,中小学首次全面开设科学课,也给人以科学教育的春天来了的希望。但是由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长期落后,导致科学课缺少专职的合格师资,科学知识碎片化,缺少体系和逻辑联系,忽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而其根源就在于我们缺少懂教育、懂科学的科学教育专家。郑永春认为,科学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更是奠定科技创新的大众基础。而在具体的科学教育内容方面,郑永春建议从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天文、太空的兴趣着手,加强中小学天文、航天、地球科学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数据显示,参加过这些领域学习的学生今后更可能选择科技职业,且始终关注科学的进步。

邱成利:一图胜万言,精美图片的科普价值应更受重视

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演讲的内容,是强调国家应该把支持重点放在原创科普作品上。而真正受市场追捧的图书中,精美的图片所起的作用可能是根本性的,所谓“一图胜万言”,图文并茂应该成长科普作品的主要特征。邱成利援引了京东图书与艾瑞联合发布《2020中国图书市场报告》的数据,这些数据透出了让人多少有些振奋的信息:2020年,人们的阅读时长明显增加。46.1%的用户增加了纸质书阅读时间;59.6%用户增加了电子书阅读时间;58.8%用户增加了听书时间。而同时购买电子书、有声和纸质书的用户数量,较2019年增长了40%。而在纸质书、电子书、有声的用户阅读时长均增长的前提下,各类阅读载体的阅读时间占比差距在缩小,用户阅读形式越发多元。由此,邱成利认为一个汇集“纸电声”的阅读全生态时代到来。信息知识传播方式上出现了声音为主、符号为主、视频为主的演变;科学传播方式上出现了讲课讲座、报告演讲、解说讲解、图画照片、微视频的创新;邱成利建议科普界多关注越来越多的图片进入科普作品的趋势,创作出更多图文并茂的佳作,在儿童科普作品创作方面与发达国家同步,让精美的图画在科普作品中流淌,提高中国原创科普作品的国家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王元卓:优秀的科幻作品是没有围墙的全民课堂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的演讲以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为题,切入了他对科普创作模式的思考。王元卓首先列举了一些在他成长过程中播下科学种子的科幻电影:《星际迷航》系列《E.T. 外星人》《霹雳五号》《黑客帝国》系列等也吸引到了现场很多人。王元卓对科幻、科学两者的理解是:优秀的科幻作品是没有围墙的全民课堂,借助其进行科学教育,更容易让科学走进大众的生活和心灵。这位2019 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的科技专家以自己的科普实践引出了对科普创作模式的如下思考:首先要“找方向”,从有意思、能吸引人的方向入手;与此同时是“找问题”,即做那些受众想知道、而不只是你想讲的选题;接下来就是“定形式”,明确要做有温度的、深入浅出的科普创作;再次是“成体系”,是把知识串起来、鼓励思考、激发联想;最后是“做传播”,通过可视化、视频化、影视化,借助新媒体矩阵实现传播最大化。

袁岚峰:科学家做科普如何克服学科壁垒

中国科大副研究员袁岚峰在会上表达的主题是科学家做科普如何克服学科壁垒。作为涉猎广泛的网络科普“大V”,袁岚峰的答案是“去学习”,要高强度地学习,要学教材,要学论文,要直接联系这个领域的专家,自己学会了才能去教别人。袁岚峰认为科普的关键是要想清楚几个问题:你的受众是什么人,他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你知道什么,你想传递给他们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是什么,以什么形式传递。如果这些你都清楚了,那么创作就水到渠成了。人应该清楚自己知识的边界,应该懂得评估自己在每一个领域是什么样的知识水平。在开创或者引领一个领域的宗师级,能够在一个领域做专业研究的专业级,能把一个领域的知识教给别人的教师级之下,袁老师提出还有一个“对话级”,也就是能跟专家做深入对话。一个人通过学习即使不能达到教师级,至少也要达到对话级,才能成功地做科普。

汪诘:小学科学培养的科学思维将益人一生

“科学声音”核心成员汪诘在演讲中,以他们团队正在倾力创制的小学《科学》教材配套视频微课的创制过程为例,介绍了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2001年我国将“自然”课更名为“科学”;尤其是2017年将科学课列为与语文、数学等同重要的基础性课程的重大变化让汪诘备感振奋,但课标落地仍有两大障碍横亘其中:一是科学实验室以及相关物料教材的配备很难符合要求;二是师资培训面临巨大压力(有些地方出现的体育老师代班科学课不是个案)。有感于此,他和他的团队贴钱投入围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视频微课(小学科学教材配套)的创制工作。迄今汪诘团队已完成小学《科学》配套视频微课1000多部视频(每部2分钟左右),其产品也已为河北等多个省市教育系统采用。尽管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效,但汪诘说他们会将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从实用性讲,小学《科学》会为中考数理化生打下坚实基础;从情怀角度讲,小学科学培养的科学思维将助帮助一个人的一生。

刘强:从好奇喵的实践看知识收费之路

代纳索斯联合创始人、“好奇喵”科普视频主创刘强在论坛上分享了“好奇喵”在线科普视频创作与传播之路。截止2021年6月,“好奇喵”创作了19个系列约2450分钟的视频科普课程节目,累计在81个线上平台发行,约有170万亲子家庭订阅,点击观看量超过6500万人次。基于这些线上科普内容开发的科普活动走进32个科博场馆、科普机构及社区,累计完成了近100场科普活动,科普活动课件发行到8家科普场馆。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创制团队多年来对创新型科普动画的不懈探究,对作品创制的精益求精,对市场规律的不断研究和对用户需求的细心呵护。在上任何一个项目之前,团队都要对选题搞明白WHY?HOW?WHAT?以爆款动画课程《人体奥秘》系列为例,主创者将人体知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机结合,巧妙地解决了家长苦口婆心也无济于事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趣味盎然的科普动画,既了解了身体的结构功能,又认识到了许多坏习惯的危害机制,从而自觉地修正,更健康地生活。这个深受亲子家庭喜爱的课程系列,三年来全网发售超过50万份。“好奇喵”团队从2018年抓住契机进入在线科普市场,从主要靠场馆、靠政府,逐步转向靠市场、靠服务,“好奇喵”科普视频也走出了一条知识付费的探索之路。《恐龙探秘》、《给少年看的进化论》、《太阳系漫游指南》、《病毒大作战》等系列都成了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 “好奇喵”的实践及其在知识付费之路上的探索提振了很多科普同道的信心,也为本次会议的主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