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科普中国-膳食指南科普星辰计划沙龙举办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22-07-14 22:08
近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主办,中国营养学会、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单位承办的科普中国专家沙龙系列活动“膳食指南科普星辰计划”主题沙龙在北京首钢园举办。沙龙在人民健康网、CCMTV临床频道、南方健康视频号同步直播,观看人次累计40余万。本次沙龙是2022年度科普中国特色学会专题科普论坛之一。
会上,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挺研究员,清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勇,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分别致辞。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挺研究员致辞
王挺研究员表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强科普供给侧改革。本次沙龙也是促进科普高质量发展、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的一次创新尝试,希望通过沙龙活动,引导、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营养学科技工作者加入到科普队伍当中来,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有营养、更好“口感”的高质量科普作品。
清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勇致辞
李勇书记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性教育与专业出版机构,清华大学出版社已经实现了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期刊和网络等多种媒体融合的立体化出版格局。清华大学出版社贴合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科普品牌“原点阅读”进行品牌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有特色的具体案例。营养健康科普工作要秉承“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宗旨,希望通过此次沙龙对营养健康科普品牌建设与科学传播方法的研讨,提炼出更多营养健康科学普及、科学传播和科普创作的新思路。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致辞
于康教授表示,中国营养学会一直致力于促进营养科学技术的发展、普及和推广,助力科技人才的成长,同时也积极推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是科普中国的参与者、践行者和推动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发布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和“国民营养计划”的重要举措,也是将大食物观融入营养健康工作的良好契机。如何结合“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真正融入到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是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他强调,推动膳食指南核心信息“入脑入心”,惠及亿万家庭,需要我们携手努力,做更多的科普落地工作。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作了题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核心信息与传播实践”的主题报告,重点解读了“平衡膳食八准则”,并介绍了新版膳食指南发布和传播的实践探索。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结合自身科普实践介绍了“营养科普要素和技巧”,并强调“科学性”是科普的生命,科普所要传达的内容应该具有足够的证据、明确的结论,必须要用真正懂的专业知识,做出的实例来回应大众,即“无证据不讲、无结论不讲、不懂不讲、没做不讲”。
中国营养学会食物与烹饪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范志红教授作了题为“新媒体营养信息传播体验分享”的报告,提出了营养科学普及的特殊性,总结了做好营养科普的要点,提炼了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科普创作的实践经验。她强调,要把自己放在和受众平等的位置,拉近感情,做有温度的科普,带动更多的人在营养科普的路上求索,改善民众的健康行为。
全民营养周办公室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姚魁以“全民营养周品牌化建设创新举措与实践”为题,介绍了以“大策划、大动员、大协作、大传播”为主线的全民营养周顶层设计,分享了全民营养周办公室调动各方力量积极行动的具体举措,并提出要不断完善“大联动、大协作”的长效机制,共创“全民营养”科普实践生动局面的过程。
主题报告分享结束后,与会专家和现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注册营养师以及媒体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一起探讨如何做好营养科普品牌建设,并针对个人科普IP打造分享了各自经验。
活动最后,王挺研究员作总结发言,对青年科普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一是有情有义。“有情”就是要有情怀,有能力和信心去做科普工作。“有义”是指科普工作是为人民谋福利的,这是一个高大的“义”。二是有知有为。“有知”,是指科普是有门槛的,对一位高水平的科普工作者来说,宽广、精深的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有为”,是指在专业领域有较高的水平,能够赢得公众的信赖和认可。三是有能有力。“有能”,即从事科普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具备公众需求的普及能力、沟通能力。“有力”,即从事科普要有行动力。四是有趣有心。高效的、高水平的、高质量的科普是有趣的,是容易被接纳和传播的。“有心”,是指用心地去做富有意义的科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