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科幻影视创作须努力赶超观众对想象力消费的需求——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专访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23-06-06 21:37
Q1您如何看待中国科幻电影对全球科幻类型的贡献?
陈旭光:我们期待有更多中国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能够出现,补充世界科幻电影的百花园。目前中国科幻电影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例如《流浪地球》,其宏大的气势与想象力、工业模式、灾难场景是美国式,未来灾难型的,精神内核却是中国化的——带着地球去流浪,而不是西方式的造一艘诺亚方舟去流浪。
还有一类例如《疯狂的外星人》,尽管看起来本土气息浓厚,电影中完全是用中国式的思维来驯服外星人,最后主角黄渤、沈腾们也和外星人达成了友好关系,最后外星人还带走了很多中国白酒。危机是美国人自高自大引起的,化解危机的却是中国智慧。这类影片就不是美国式的科幻片,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里面有对美国科幻电影一些经典桥段的“冷嘲热讽”,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中小成本的科幻电影,弘扬的是中国的民间智慧。
这两类中国科幻电影都是对世界科幻电影类型和风格的一种丰富。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火爆之后,有一些电影也跟风完全向美国科幻电影靠拢,但并没有获得观众的认可。可见,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发展肯定不能亦步亦趋。
陈旭光教授在2023中国科幻产业高峰论坛现场
Q2近些年来,中国科幻电影的观众接受度和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哪些因素促成了科幻电影大受欢迎的局面?
陈旭光:我觉得是因为年轻人在不断成长,这一代人可称之为“游生代”和“网生代”,他们是与互联网一同成长的,他们的想象力具有很强的超越性。现在多数科幻影视作品,其实还是立足于当下和现实的,例如电视剧《三体》,受制于投资,在画面上无法做得非常酷炫,主要还是以情节渲染为主,这部作品非常巧妙地回避了一般科幻影视作品所要求的宏大与酷炫的场面。在情节上,更像刑侦剧,又时时刻刻让你感受到有一个外来的力量存在。此外,用游戏的表现方式想象三体世界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随着年轻人对想象力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科幻电影的超越性会越来越强。此外,“影游融合”也是影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借用游戏语言、游戏思维的科幻电影会越来越多。
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自身的想象力显著增强。比如以前的《珊瑚岛上的死光》,里面想象的激光武器,其实在电影上映后不久就问世了,离现实生活太近了。周星驰的《美人鱼》《长江7号》虽然很可贵,但我觉得它几乎就是周星驰版的《七十二家房客》。特别是《美人鱼》,它的人文气息和现实底气很强,但科幻性、超脱性、超越性还不够。我相信随着年轻人对虚拟现实等沉浸式产品与服务的体验越来越多,随着他们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对ChatGPT等创新技术思考的不断深入,他们对于想象力消费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越来越超前。未来,科幻电影能不能赶超这种需求,能不能满足他们的想象力消费需求,是很多从业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Q3中国电影人在科幻影视的想象力表达方面存在哪些挑战和机遇?
陈旭光:想象力表达需要处理好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想象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比如: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并置、拼贴还是完全超越、完全虚拟?从想象力与现实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把它区分为远景想象,中景想象、近景想象甚至当下想象。比如,在电视剧《三体》中,三体人在剧中的现实世界里以一种可感知但不可见的方式在开展行动,但是整个故事的发生情境又很贴近现实。
科幻想象力表达当然需要相应的工业制作水平,才能富有震撼力地进行视听表达。但归根结底,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如何把故事讲好。因为科幻电影核心是戏剧性关系和人际关系,比如:人和机器人、人和外星人、人和游戏中的人等等的关系。比如:《流浪地球》中出现的数字生命和人的关系。甚至现在有些比较低幼化的动画片,例如今年的《熊出没·伴我“雄芯”》中也有类似的设定。科幻电影的想象力可以非常丰富、非常酷炫,这样能促进后续的开发,达到的技术成就也可以非常高。但核心还是要把故事讲好,把握好故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情节的自然合理与剧作节奏的张弛有度。
Q4中国科幻电影未来要高质量发展,难度在哪里?下一步您觉得应该怎么做?
陈旭光:要做好一部电影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资金、剧本、人员、技术、宣发等条件,我只能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来谈,那就是要有“系列电影”意识。要真正做好科幻电影,不能只靠小打小闹,而需要完整的、中国式的宇宙世界观。带着这样的意识,在做第一部电影时先提前设计第二部、第三部,里面所有的人物可以像《复仇者联盟》那样,进行独立开发,在大的系统中再建立不同的小系统。做理论研究时,学者们通常会有很多设想,希望创作者能够一一实现,但真正做好系列电影和电影宇宙,这需要有资金等各种条件的支持,甚至需要长达数十年的专注设计、构思,而且常常是很长时间没有回报只有投入。在当下时代,要做出这样的国产系列电影依然很困难。需要有雄厚的资本支撑,需要运筹帷幄,需要投资人、电影人耐得住寂寞。
《流浪地球》团队的“系列电影”意识就非常值得肯定。《流浪地球1》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当时是没有想到做续集的,所以最后的故事中刘培强牺牲了。这几乎是把做续集的路给断了。但他们后来转变了思路,先不往下讲故事,而是把第二部拍成《流浪地球》前传,讲主角刘培强如何成为宇航员、如何恋爱等等。并且加入了图恒宇的数字人这一线索,也让观众更加期待《流浪地球》第三部、第四部。像《熊出没》这样的儿童电影,其系列性也做得非常好。近几年上映的《熊出没·重返地球》《熊出没·伴我“熊芯”》都是属于科幻动画,虽然适应低龄群体,受众较窄,但是影片思考的命题很前沿,如今年春节档的《熊出没·伴我“雄芯”》是“人机伦理关系”的前沿性主题。
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来说,技术水平不是最大的问题,现在技术的流动非常快。《刺杀小说家》《流浪地球2》这些国产科幻电影在技术层面并不比国外差多少。主要的问题还是如何既表现中国文化,又能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关系。中国科幻电影还可以和魔幻等题材结合,思考如何将传统神话中的原型进行系列化、系统化改编。
Q5近日发布的《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中提到,科幻微短剧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您怎么看?
陈旭光:对微短剧我没有特别的研究。但微短剧在投资上体量更小、更轻便,对于年轻人、草根创作者来说更友好,更有练手的机会。只要有巧妙的创意点,体现科学原理,充分释放,甚至是“放纵”想象力,都应该鼓励支持。对于初期的创作者来说,这肯定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采访者: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韩贵东、刘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