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电影专业委员会科幻电影沙龙在京举办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18-05-17 10:39
主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电影专业委员会
承办:北京幻影无限文化有限公司
奇观·幻想工场
北京广天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主要发言嘉宾
星河:科幻作家
杨平:科幻作家,科幻电影架构师
尹传红:《科普时报》总编辑
王麟:科普作家
冯志刚:追梦方舟COO,科幻编剧
乔飞:科幻导演
主持人
马贺亮:「奇观·幻想工场」发起人
(图:马贺亮)
50年前,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第一次登上大银幕,从那以后,科幻电影被重新定义。
故事以一块神秘的黑色方碑贯穿始终。这块黑方碑不仅在史前时代就启蒙了地球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且出现在宇宙多处,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寓意。2001年,为了寻找黑方碑的来源,人类开展了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的人工智能电脑HAL9000携带着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任务”,对所有船员隐瞒了真相。当所有船员都被这台电脑杀死之后,船长大卫和失控的HAL9000展开了斗争。最终,大卫进到一个奇特的时空,那里有人类无尽的生死轮回和宇宙的终极知识,他自己也变成了个宇宙婴孩。
1968年,导演库布里克凭借此片奠定了自己在影史的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这部电影也以其所展现的宏大时空尺度、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探索、对未来社会科技及时尚潮流的超前瞻性预测而稳居影史“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之首。
尽管有人认为它漫长晦涩甚至有些枯燥,但电影其实已经脱离科幻电影的范畴,用简单的剧情和对白给足了观众思考的空间,成为探索生命与宇宙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50年以后,仍然没有第二部电影像它一样,用一个故事讲完了人类的源起、历程和未来。
1、今天我们应当从什么角度去解读这部经典?
星河:要研究科幻电影里的表达。
(图:星河)
要完全解读清楚这个片子,推荐去看小说。第一部分就是远古的人类面对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黑石碑,正是这块黑石碑将智慧传给人类,这也就是所谓的“人类智慧地外起源说”;第二部分就是人类在月球上也发现了同样的黑石碑;第三部分人类根据之前的发现对黑石碑进行探索。
严格来讲,电影《2001:太空漫游》不是小说《2001:太空漫游》的原著,前者不是根据后者改编,严格说来可以认为后者是根据前者改编。影片的缘起,是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看中了英国作家A.C.克拉克的短篇小说《瞭望哨》和中长篇小说《童年的终结》,然后两人一起创作了一个全新的电影剧本。事实上该片获得奥斯卡提名时,库布里克和克拉克两人曾被联名提名为最佳编剧。
与电影制作同步,克拉克根据文学剧本创作出了小说。小说与影片最大的区别,就是对故事里的各种神秘现象给出了清晰明确的解释。影片公映时同名小说同期面世,因为在某些地方库布里克与克拉克意见不一,前者放弃署名,小说最终署名“A.C.克拉克”。
虽然做了很多科幻电影 ,但库布里克对科技其实不是很认同,只是当时一些科技正好符合他的某些要求。他利用科技手段去实现电影里表现的那些神秘感,包括(《2001太空漫游》里的)一些宗教音乐和故意不解释的东西。所以我们还是要研究科幻电影里的这些表达。
杨平:要找到标志性的奇观感。
(图:杨平)
其实在《2001太空漫游》的两年之前1966年美国还有一个片子叫《创世纪》,讲的是一个圣经故事。这两部电影之间的很多包括音乐、美感和场景特别像。如果我们把《创世纪》看作是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释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话,那么《2001太空漫游》就是从科学角度来讲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跟现在的主流科幻大片相比,《2001太空漫游》的模式完全不一样。它没有一个核心的冲突,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电影中还有大量展示性的画面,包括飞船的运行、怎么走路、怎么吃饭,在一个人造重力的环境下宇航员们是如何生活的。所有这些大量跟情节无关的展示性的场景在现代电影中非常罕见。《2001太空漫游》是第一次正面完整地做这件事,因此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每一个优秀的科幻大片都有一个标志性的奇观感,《2001:太空漫游》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贯穿在电影始终的。再比如说,《地心引力》,标志性的奇观感就是深渊,当人物的太空站崩坏以后,就会感觉处在一个深渊中;比如《太阳浩劫》,它就给人一种热和压迫感,观众会觉得好像随时都会被太阳的热量所吞噬。
如果我们现在要做一个立得住的国产科幻片的话,也要找到一个标志性的奇观感。
尹传红:神秘主义倾向并不贬低科幻电影的价值
(图:尹传红)
按照老一辈的观念来看,这部电影可能是反科学的,但我仍然认为它是非常棒的科幻。结合库布里克的作品来看,从1963年的《奇爱博士》再到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以及1972年的《发条橙》,我觉得他想表达的是在技术高度发展下人类的生存状态,或者说技术发展对人类的影响。这个电影更有一种展望性的东西。但是从电影结构上来看,这里又穿插了很多对人类起源的困惑和探索,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又有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那神秘的黑石碑有一种象征的意义。
电影本身的这种结构是把科幻的内涵和场景扩大了。说《2001:太空漫游》可能是反科学的,或者说有点神秘主义,但不是贬低它的价值。我认为这样反而把科学幻想和科学思维精神扩大了延伸开来,这是正确的。
2、电影里有哪些经典表达和场景?
杨平:黑石碑向外星人报警,穿越星门进入宇宙枢纽
外星人300万年前来到地球上发现了地球的原始生物,并且发现人猿这种生物是可以进化到智力生物,所以他们决定用黑石碑来促进人类进化。但是他们不可能长久停留,因此就在月球上埋下了这块黑石碑。一旦地球上的文明发展起来,人类到达月球并把这块黑石碑挖出来之后,它第一次见到阳光就会向外星人发射信号。
黑石碑其实是一个报警器,就是外星人认为“你的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有能力进入太空的时候才有资格跟我们对话”。
在2001小说当中穿越星门和电影当中是完全不一样的。小说是这样写的:黑石在太空中浮着,当宇航员接近黑石的时候,黑石里外翻转了,地球上听到这个宇航员最后的一句话是“天呐,这里面全是星星。”他所进入到的空间是太空的负片。现在我们看到的太空都是黑背景的,星星都是亮的,但是电影里他所看到的都是白背景的,所有星星都是黑色的,他在这里面进入到了宇宙中的一个交通枢纽里。我看书的时候觉得这个场景特别酷,当然电影里表现得特别绚丽。
星河:一个有关IBM的彩蛋
影片里的电脑HAL9000知道这次太空任务的真正目的,但是人类宇航员并不知道。后来,电脑陷入了维护真理和掩盖真理的逻辑混乱当中,最后实际上是疯了。这个电脑的名字里还有一个彩蛋,H后边是I,A后边是B,L后边是M,合起来就是IBM。实际上是暗含了对于IBM的参照。(编者注:但IBM从未承认过这种说法。)
3、电影里如何表现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王麟:把人工智能当成假想敌
这部电影里对人工智能的表现还处于一种很初级的状态,虽然它已经有了能与人类抗衡的能力。人工智能分两种,一种是弱的人工智能,一种是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目前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了,大到工厂的自动生产线,小到互联网的智能算法和手机里面的语音助手,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但强人工智能才是真正的危险,也是科技大佬们诸如比尔盖茨、斯蒂芬霍金等人警惕的事物。但是按照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判断,科幻电影里所表现的那种强人工智能在二十年内不太可能出现。
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其实是非常多,所探讨的都是强人工智能和我们人类的关系,万变不离其宗,其实都是把强人工智能当成假想敌去探讨,从最早的1970年代的《西部世界》,到1984年和1991年的《终结者》系列电影等,都是如此。由于人工智能的各种科幻设定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所以,对于中国本土的科幻电影而言,这个题材目前没有特别好的切入点。
星河:把强人工智能降级到弱人工智能
《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为什么会失常?小说里讲,它是由于维护真理和掩盖真理的冲突造成的。这是一个心理问题。那么,人类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不能只是简单地关掉电源,所以要把它智能逻辑的单元去掉,而其他计算的、自动调节的部分保留,从强人工智能降级到弱人工智能,把逻辑性的单元去掉。小说里其实提到了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细节,比如,和人下棋的时候它要把自己赢的概率调成50%。
沙锦飞:人和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是“情感”
(图:沙锦飞)
提到这个主题,我一直在想,人和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人工智能通过不断自我学习的过程而发展,智力会超过人类,但没有情感;而人类的情感是不能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这就是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人的本性和情感,是任何人工智能都不能比的。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天然的本性,而非后天习得。
人工智能是具有逻辑的,而人类的情感是非逻辑的。而且人工智能是模仿学习,没有真正的创新意识的。
乔飞:要在人工智能中间留下人性的痕迹
(乔飞)
我们经常说人工智能有一天会代替人类,但是有两点特别值得大家思考:
A.即使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拥有了智能,那么它们的智能会跟我们现在所想像的人类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B.如果我们创造了一个极强的人工智能,它也有情感,这难道不是最可怕的吗?
当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交给技术的同时,我们至少要想到与它沟通的方式。例如,谷歌这种公司在研究人工智能技术时候会表示,我们造出来的人工智能希望它是人类文明的延续,而不是我们的破坏者和颠覆者。
我们一定要在人工智能中间留下一些人性的痕迹,这才是有价值的。
4、这部经典对于中国本土科幻电影有何启示?
冯志刚:要拍能够展示“未来已来”的电影
(冯志刚)
这部电影在预示未来方面一直很有前瞻性。50年后,电影里展示的很多技术已经实现。片中有两个技术性的细节很有意思,我给大家出两个小题目:
A.1968年人是如何在失重的情况下在舱内行走的,这个是怎么拍出来的?
B.1968年,电影中的平板显示器在是如何实现的?
其实当时库布里克真的建了一个巨大的摩天轮(太空舱)。实际上,人一直在竖直着走,但摄影师被绑着一直在跟着一个巨大的摩天轮在转。平板显示器那个其实就是做了一个投影的屏幕,用的是电影胶片,也是用的电影技术。观众看着很薄,但是后边其实有一个很大的投影设备。
我现在所在的公司“追梦方舟”也正在做一个体量很大的科幻片,我最近也接触了很多做电影技术的公司,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在电影技术上还是比外国少一步呢?现在我们的导演的思维是“借鉴”和“学习”,并不是原创。
其实我们还应该有“创新”思维。比如像库布里克一样,我们现在还没有这种技术,但我可以用拍摄技术去创造一个本来没有的东西。如果有了这种思维,无论CG技术怎么样,不管投资多少,那么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观众喜欢的,是好玩的,是50年之后我们才拥有的东西。我们拍摄的作品展示就是“未来已来”,这就是科幻电影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乔飞:本土科幻片在技术上不用自卑,本土情感更重要
实际上,中国人在讲有关太空故事的时候有一种独特的情怀,我认为东方文明的主体是气,对于飘渺以及悬浮的质地的喜爱是一种独有的审美体系。这种情感是一种东方人所独有的很复杂的东西。像中国这种超大规模国家,一旦把这种情怀放到宏大叙事中,产生的某些话题效应是那些欧美电影所不具备的。这也是我们独有的优势。就拿《流浪地球》来举例,已经看过样片的朋友表示,这是一部非常硬、同时也非常打动人的国产科幻片。
在未来当我们的技术没有问题、也能充分讲好一个故事的时候,中国人的科幻可能会比国外更好看。而对于技术,不必过于神秘地去追逐,中国人很快也会有。希望大家相信自己。
5、中国科幻电影如何与本土文化结合?
尹传红:可以与神话故事模式结合,借鉴英雄之旅
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的很多作品已经引进国内,例如《千面英雄》《英雄之旅》等。跟奥德赛一样,就是讲我们(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并且深入民族的脊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神话和传说里塑造了一个英雄。这个英雄他的作为是能够跟我们现实生活中对应的,是我们普通人特别仰慕、崇拜、无法达到却又希望达到的,每个人都有一种英雄情怀。
有些科幻就是现代神话,这不是贬低。很多神话都有同源的,包括人类的起源,我们人类的进化,很多传说都是异曲同工的。所以我认为《2001:太空漫游》还有一种面向未来的哲学思考,从人类的身体的进化到智力、智慧的进化,甚至到了意识的进化,就连最后幻化的宇宙巨婴、星孩。这些元素实际上主要出自《童年的终结》,即最后地球上所有的孩子都被接走培养成具有超能力的孩子。这类电影本身就有宗教情感在里面。
星河:中国科幻电影首先要讲好一个故事
我不主张加入任何文化、哲理、宗教思想的东西,我觉得中国科幻电影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清清楚楚讲好一个故事,然后你可以增加让读者和观众去解读的东西。但是一开始如果从这个概念出发的话是特别容易做不好的。生硬地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不太容易做好的。
(2018年4月29日·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