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周忠和:我们需要科学指导下的科普实践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25-04-28 22:01
在2020年举办的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我应邀做了一个主旨报告。在报告中,我总结了当前科研人员做科普存在的“四不”窘态,即“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长”,同时我认为前三者是认识问题,而后者则是能力问题。
当然,如果认识上的问题解决了,那么科普能力的提升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但是,现实情况下,并不是每个科研人员都天然地具有做好科普工作的技能,而这种技能是可以习得和培养的。对此,也有研究人员在系列观察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对于从事科研和即将参与科研的人员开展科普方面的技能培训是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的。
而要开展这方面的培训,则需要有相应的教材或者说参考资料,大鹏同志的这本《问道与闻道:高质量科普的实战方法与技巧》一书应该是对此的一次探索性尝试。
▲本书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25年2月出版,呈现了一位资深科普研究人员深入科普一线的洞察与智见
从这本书的名字来看,它也是对于“科普是小儿科”以及“做不好科研才去做科普”的这种刻板印象的一种反讽。在一些人看来,做好科普很容易,甚至认为做科普是“不务正业”的一种行为,但是我们自身的科普经历告诉我们,科普不简单,也不容易。科普的本质是人文的,要讲好科学的故事,使科学和人文结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
虽然科普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它需要行动,但同时,科普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闭环。而大鹏的这本新书在一定程度上恰好做到了二者的有效衔接,它没有沉溺在纯理论的探索之中,而是把理论贯穿到了具体的科普实践之中,同时也是对科普实践的“旁观”之后所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开展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当然研究的目的是要指导具体工作,因而研究就不能过于“形而上”,而要接地气,也就是要从科普工作者的具体实践需求出发,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指导科普工作的高效开展。
我曾经在一些报告的场合主张:“科普创作者和生产者不该忘记科普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如果把科学传播理解为知识的灌输,那将是十分狭隘的。科普的任务不仅仅是给大众传播科学的常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精神。同时科普唯有以人为本,寓教于乐,勿忘真、善、美,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而要做到这一点,那就需要有一定方法论的指导。
当然,如何做好科普并不存在一定之规,但是从研究的视角对科普实践进行考察,并总结梳理成一部相关的著作,应该是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也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而大鹏同志在这方面开展了不少的工作,也偶有一些能够得到科普工作者认同的观点,这不仅有利于科普理论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推动科普实践的前进。
科普不是科研工作者的主业,但是社会非常需要科研工作者做科普,不过这句话应该面向的是科研工作者群体。同时对于参与科普的科研人员来说,我们也提倡要把科研做成科普,同时把科普做成科研,从而也形成科研与科普之间的闭环。
大鹏这本书可以成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科普的参考图书,因为它并不是打算给科研工作者讲述科普相关的理论,而是在必要的时候结合一些理论去阐述如何让科普这项工作更科学、更有效,也就是用科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来指导科普工作。借用书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科学传播一定是关于科学的传播,对科学进行的传播,传播的是科学,同时也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传播。”
我认为,要让科技人员充分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守好科普主阵地,需要综合施策,而提升科普能力则应该是这些综合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普能力的提升或者说科普实践的高效发展也需要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对此,大鹏用这本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