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春梦秋云总关情

中国科普作家协网 尹传红 2017-02-27 11:58

新近传来消息:由北京科普出版专项基金资助、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喜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整整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曾应邀参加《潘家铮院土科幻作品集》新书发布暨研讨会。79岁高龄的潘老抱病亲临会场跟大家见面,与会人士在发言中称赞他给我国少年儿童和科幻爱好者奉献了一道精美丰盛的“科幻大餐”。

有意思的是,潘老最后在致辞时却极力“糟践”自己写的科幻作品,说它们“数量很少,质量很低”。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一些同志的青睐,得以出版,“恐怕还是沾了‘院士’的光”。他还戏称:“院士写科幻,好比教授卖扒鸡,似乎有点出格,不务正业,不免引起人们的一点兴趣……”

其实,这位耄耋老人天地广阔,活得可真是有滋有味,让人羡慕啊。试想:既是一位国际知名的水电工程专家、坝工权威,又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科幻小说作家,有此“身份”者偌大个中国能有几人?

还记得,1994年1月14日,我第一次拜会潘家铮院士时,曾听时任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的他聊到过创作科幻小说的缘起:大约在1990年,三峡工程尚未上马,他“闲着无事”,跟朋友们争论起一个问题:人类制造的机器人可以仿真到什么程度?机器人会不会最终威胁人类的生存?在他看来,机器人的智能永远达不到真人程度,也不可能消灭人类,于是他便打算写篇小说来申明此意。写好后寄给葛洲坝工程局的一位好友看,大受赞赏,并且立刻被送往一家内部文学期刊发表。随后,他又铆足劲头,创作了一系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幻想小说。

说实话,在咱们国家,想象力的培养向来不被看重,海阔天空式的想象在常人眼中几近“胡思乱想”,没个正形,也难以“入流”,更别说被划入什么“素质教育”的范畴了,而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发展,亦可谓曲曲折折、多灾多难。

我想,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缘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著名科幻作家金涛评价说,潘老加盟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历经磨难的中国科幻界的无声的支援。他的行动,也必将带动更多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关心、支持目前还十分幼小的中国科幻小说。

而潘老本人则期望,自己创作的科幻作品多少能够反映当前的社会矛盾,反映科技发展的双面刃性质,反映善与恶的斗争,反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总之,希望科幻小说能够“寓教于乐”,使年轻人读过后,除有助于开拓思路外,还能在脑子中留下一些感慨或引发一点思考。

他觉得,许多科幻小说在描摹物质文明的突破上很成功,但对精神文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常不够重视。“我的一位秘书曾说,我的作品可称为‘社会科幻小说’或‘科幻教育小说’,其离开主流之远可想而知,但我一直认为这些愿望是正确的。”这倒是应了他在一首“七绝”中表明的心迹:“伏虎降龙事已终,秋云春梦两无踪。馀生愿乞江郎笔,撞响人间醒世钟。”

接着前述“写科幻”与“卖扒鸡”的比照,他还说了下面这段话:“‘院士’仅是科技方面的一个荣誉称号,和写作完全不搭界,院士可以在某个科技领域取得点成绩,可不能保证写的文章也一定高明——也许还别字连篇、不堪卒读呢,这正和教授做的扒鸡可能难以下咽一样。”

众人听罢潘老这番话,都乐了。但与会的潘老同行、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陆佑楣院士在发言时讲到的一个观点,却不能不引发大家的思考,他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科学的幻想,大概也很难有科学的理想。”

相关图书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