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科普作家协网 金 涛 2017-02-24 16:42
童年的记忆可能是有选择性的,尽管目前还说不清其中的原因。我对童年遥远的信息大都没有什么印象,但是有一件事却记得清清楚楚,好像发生在不久以前。
那是冬天的一个晚上,时间是上个世纪40年代了,我只有4岁多。所以有这个印象,是因为比我小三岁的弟弟庚麟己经出生,而我的大哥湘麟那时才刚上小学。他比我大3岁。那时我家住在安徽皖南乡下一幢老屋里,冬日天黑得早,老屋又非常冷,于是我们弟兄仨早早儿上床,偎依在母亲身边,而辛劳一天的母亲依然在一盏小菜油灯的光亮下,纳鞋底或者补衣裳,很晚很晚才睡。
就在似睡非睡的当儿,忽地,从飞雪飘舞的窗外,从静寂的小巷深处,传来打更人的苍凉而悠扬的喊声,他一边有节奏地敲打木梆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不紧不慢,朗朗上口,他喊的一句四个字,可惜我现在只记住了其中几句:“……小心火烛,火塘火钵,灯笼火把!小心火烛……”声音忽高忽低,渐渐远去。我也在这似懂非懂的催眠曲中入睡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乡间的打更人不仅报时,还充当了另外一种角色:随时提醒老百姓注意防火(可能还有其他内容),如今恐怕在中国早已湮灭了。
这种习俗不知始于何时,但我猜想它的起源一定相当久远,与人类农耕时代聚族而居的历史一样古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于火的危害,火的破坏力,长久以来一直是人类最担心最畏惧的,“水火无情”这句话精辟地包含了人类的共同心态。
所以提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看了《火与文明》,这是一本很有趣的著作,“讲述人类自起源到现在如何对待火,以及火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密切关系”。本来,对于什么是影响人类文明史的决定性要素,史家和学界历来其说不一。本书作者把火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以独特的视角为切入点,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从没有火的游牧到有火的游牧,到从耕地上获取粮食,再到在工厂中生产食物”,火一直是主要的生产力。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人类对火的控制,不仅改变了人类自身,使人类真正区别于其他动物,而且导致文明进程的一次次“生态转变”,最终导致地球面貌的改变。书中渗透的这个思想颇具新意,给人以启迪和进一步的联想。
长期以来,不论是学术界或者世俗观念,人们对火的破坏力强调得较多,忽略了火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这是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尤其是现代,由于拥有强大生产力的人类过分陶醉于对火的驾驭,人类从控制火发展到野心勃勃地企图控制自然,忽视了人类社会和地球十分脆弱,失去控制的火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是相当危险的。这已经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是人类生死攸关的现实问题。
书中对这方面的历史资料的回顾很有价值,也促使我们对于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例如目前全球面临的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北冰洋冰层的大面积消融,太平洋许多岛国因海水上涨面临灭顶之灾,究其原因,归根究底,乃是人类玩火的结果:能源的大量消耗,矿物燃料的过度依赖,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使地球“生病”、“发高烧”,这种状况虽然不像今年夏天希腊和美国加州洛杉矶的森林大火直观,令人恐惧,但是地球气候变暖的严重后果却远大于局部地区的森林火灾。
如果人类的文明进程从对火的控制,最终演变为火对人类的控制,无疑是全人类的悲剧。
“玩火者必自焚”。我仿佛又听见故乡冬夜打更人的喊声:“……小心火烛,火塘火钵,灯笼火把!小心火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