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使命——学习十九大精神】为了科学与文学的美丽相遇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李丹莉 2017-11-17 19:10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科普创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广大科普创作者积极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近期,本公众号推出《新时代,新使命——学习十九大精神》专栏,刊载科普创作者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为了科学与文学的美丽相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将其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GDP总量,也不完全取决于衡量富裕程度的其他标准,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科学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及的科学知识普及与科学精神具有同样的强国意义。作为科普作家,听到这些心情为之一振,既深受鼓舞,也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科普”作为作家的前缀,彰显着更多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思考:怎样创作出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
回想这些年,我们大力倡导繁荣科学文艺作品是有着深远意义的。科学和文学是同时起跑的,古代许多科学家同时是文学家,许多文学家同时又是科学家。随着科学发展,文学也向前发展,科学和文学互相渗透、美丽相遇、水乳交融,这就是科学文艺,是反映科学内容、提倡科学的思想方法、歌颂科学业绩、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作品,包括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幻想小说、科学散文、科普微电影等多种体裁,这些年科学文艺作品正在新疆以昂扬的势头前进发展。
李丹莉读者见面会现场
为了科学与文学的美丽相遇,探索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些年笔者本人不断努力、身体力行进行科学童话创作,通过艺术的构思,运用文学的手法,把具体的科学内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孩子们既可以从中得到科学的启迪,又能获得艺术的享受。
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求作家要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其次还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才能将枯燥的科学知识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童话故事,这种双重的高难度要求限制了人们去涉及这个领域。
然而,本人喜欢迎难而上,动笔之前先从众多的科学知识中精心选择,认真琢磨如何深入浅出地讲明白。庆幸长期以来本人没有放弃文学写作,我在调动各种文学手段时比较得心应手,女性丰盈的情感也成为科学童话的注入视角,以新疆本土珍贵动物、植物、地矿等资源为科学普及的内容,让小读者在与童话故事的亲密接触中轻松汲取新疆特色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广袤的新疆大地上那些珍贵独特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地矿资源等等大自然的珍宝。
笔者创作的一系列科学童话《小石头的梦想》《智慧花园》《回家》等作品,填补了新疆长期以来科学文艺创作领域的空白,荣获中国优秀科普作品银奖,并连续四届荣获新疆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2014年本人作为新疆科普作家代表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联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联等单位坚持两年表彰一次优秀科普作品,培养和发现优秀科普作家,激励科学文艺创作。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新疆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科普作家:张赫凡以普氏野马为题材,创作了科学诗歌集《野性的呼唤》,用诗歌的艺术形式生动地描述了濒危物种野马重返故乡后的生存、繁衍和野放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为读者走进神秘的野马王国开启了一扇门,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还有《动物的生命记忆》《写不尽的新疆》《薰衣草传奇》等作品,以科学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全新的视角对野生动物世界进行了科学探索,或从新疆大地上的风景、人文和民俗入手,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这片土地的科学风貌、人文情怀。
新疆在科幻领域萎靡不振的局面这两年也得到很大改观,一些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作家空前热情,纷纷尝试科幻创作,他们创作的《银色宝盒》《橡皮人》等都在新疆优秀科普作品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些科学文艺作品在众多枯燥生涩的科普图书中成为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吸引着读者和大众的眼球。这说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文艺无论在科普界还是文学艺术界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科普方式。
为了科学与文学美丽相遇,也为了给大众呈现不同形式的科学文艺作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从2015年开始拍摄制作系列科普微电影,笔者作为科普作家协会的负责人义不容辞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科普微电影也是科学文艺作品的一部分,也必须拥有科学的内核和文学的外延。当时遇到的困难是从事科学文艺创作的人才太少,找有一定科学素养的编剧非常困难,我们进行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探索,带着创作人员现场采访、讨论剧本、跟剧组拍摄、盯后期制作……每个环节都不放松,为了打磨剧本,邀请资深剧作家和评论家组成专家组,共同为每一个剧本号脉把关,使得每个剧本有亮点、有特色,更使这些微电影各具风格。忙碌的2015年,春天的耕种地里、夏天的烈日下、秋天的采摘园中、冬天的山冈上都有我们劳累并快乐的足迹。
最终我们成功制作完成了10部科普微电影。这些微电影以新疆维尔吾自治区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科普工作的一线科技工作者为原型,讲述了农村科技人员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短小精湛的故事中,有他们追逐梦想的喜悦,也有他们面临选择的痛苦和矛盾,更有他们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扎根大漠天山、钻研技术、不辞辛苦地将自己的技术传播给农民,带领大家致富的故事。
影片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有着真实的情感表达。为了真实再现这些人物的感人故事,每部微电影均由农村科普带头人本人主演,做到了真人、实事、实景、实拍,使每一部微电影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新疆本土特色。
在相关各方的支持帮助下,我们近两年拍摄的《暮雪谣》《我有五双眼》《远山的歌唱》等系列科普微电影不仅达到了电影专业水准,还以精良的艺术品质荣获业内好评。
《保鲜风波》在全国第四届优秀科普作品评审中荣获科普影视作品银奖,实现了新疆在科普微电影界零的突破。在第四届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大赛中,《远山的歌唱》荣获“优秀作品奖”、《我有五双眼睛》荣获“好作品奖”。宁波国际微电影节中,我们的作品荣获唯一最佳短片大奖——金螺奖,国内外评委对新疆报送的科普微电影作品高度称赞……获奖信息不断传来,这不仅是对我们科普工作的肯定,也是对科学文艺这种创作方式的支持与激励。
时值初冬,乌鲁木齐又飘起雪花,在这个富有诗意的季节,笔者带着志愿者又一次走进80岁高龄的老科学家家里采访,这项工作已经持续5年了,每一位老科学家我都记忆犹新。
他们虽已年迈高龄,但谈起他们从事的科学事业依然神采奕奕,有的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具体、翔实、生动地口述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与专业相关的某些方面或科技成果;有的人秉笔直书,坦诚直言,不拘观点,真实鲜活地回忆了当年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特别是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重大科技事件中值得记载的故事;有的人提供了在新疆工作、生活期间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图片、证书等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项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我们非常庆幸能有这样一段宝贵的工作经历,在整个访谈过程中,老科学家们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他们通过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叙述,真实再现了新疆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和重大科技事件,使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为新疆的科学事业奋斗一生的心路历程。访谈工作使我们走进他们,追寻他们的足迹、领略他们的风采,聆听来自雪山、大漠、戈壁、绿洲深处的心声,与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分享那难忘的岁月。
一篇篇口述历史描述了五彩的画面:他们曾经激情满怀在党旗下集结,高举科学的旗帜越过激流险滩,他们用坎土曼在荒芜的土地上描绘理想,他们在冰川在沙漠探索生态之谜,他们风餐露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们将老科学家的口述史料结集出版《我与新疆的科技事业》,如今已到第八辑了,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一切都在美丽相遇中,浪漫而富有激情,且行且高远,也守住了那颗初心。
科学进步一日千里,科教成果层出不穷,科技活动如火如荼,科技人物各领风骚。讴歌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这些都是能让科学与文学美丽相遇的地方,也是广大科普作家面临的一项繁重而光荣的任务。中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变化的伟大时代,能身处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是作家艺术家的幸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充满了大国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科普作家在作品中倾注深刻的思考,既考验着科普作家的文学智慧和科学素养,也显示出作家对于创作难度的自觉追求。科学技术正高速猛烈地改变着人类的现实生活,从减少碳排放量到探索新能源,从甲型流感的全球蔓延到新型人工智能的不断问世,载人航天、蛟龙深潜、南极科考等……人类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受科学发展所造成的改变,这给科普作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写作资源,我们需要沉下心来,打开格局,让科学与文学在科普园地美丽相遇,把我们的作品推向新的高度。
完
作者简介
李丹莉,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新疆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致力于科学文艺创作及理论研究、儿童文学创作。
出版《小石头的梦想》《我要看大海》《智慧花园》等科学童话专辑16部,各类文学期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荣获全国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类奖项,作品被翻译成英语、俄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等多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