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动态】从“文化高地”到“产业高地”:中国科幻城市的发展路径——《2025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解读
世界科幻动态 许艺琳 赵文杰 2025-10-31 17:26
2025年10月24日,《2025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以下简称“2025报告”)在第二届成都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会上正式发布,该报告通过构建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估了全国27座GDP超万亿城市的科幻发展水平。报告显示,北京、成都、上海、深圳位居第一梯队,形成“京津、成渝深耕引领,长三角、大湾区多元融合”的区域发展格局。同时,这些城市正在从“科幻文化高地”逐步向“科幻产业高地”转型,展现出文化积淀与产业动能协同发展的特征,标志着中国科幻进入了下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为呈现中国科幻城市多元的发展面貌,2025报告围绕“基础环境与发展支撑”“科幻产业与消费活力”“文化传播与公众参与”“科幻融合与城市建设”等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将《2024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1]原有的3个维度7个指标扩展至4个维度18个指标。评价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反映了科幻与城市发展关系的深化,体现了我国科幻发展的蓬勃趋势和快速变革。
一、区域特色:第一梯队四大城市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深入分析第一梯队城市的科幻发展路径,可以发现明显的区域特色。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基础环境与发展支撑”“科幻产业与消费活力”“科幻融合与城市建设”三个维度上均位居首位,展现出全方位的领先优势。北京通过政策引导与空间集聚的协同效应,依托中国科幻大会打造了以首钢园为核心的科幻产业集群,该集群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30余家,2024年实现科幻产业收入153亿元,占北京市总量的近三分之一[2]。这种“政策引导-空间集聚-产业协同”的联动发展模式,为其他城市发展科幻事业与产业树立了标杆。
成都作为中国科幻的重要发源地,在文化积淀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享有“科幻之都”美誉的成都,除了孕育出《科幻世界》杂志,还陆续孵化出中国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未来科幻大师奖、天问奖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幻奖项,培养了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等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家[3]。2025报告显示,成都2024年举办的科幻活动数量,以及重要媒体报道科幻相关新闻数量等均位居全国前列,在“文化传播与公众参与”维度得分较高。同时报告也指出,成都在科幻文化优势向城市融合能力的转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上海则依托其国际化视野和产业基础优势,在科幻影视、游戏等细分领域形成突出特色。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上海在“科幻产业与消费活力”维度表现亮眼,特别是院线科幻电影票房、科幻游戏产品数量等指标均位居前列。2019年成立的浦东新区科幻协会,通过连续举办上海科幻影视产业论坛等专业活动,构建了具有影响力的科幻影视产业交流平台,体现了其在科幻内容IP转化方面的成熟度;三体宇宙(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以从事《三体》IP开发和运营业为主的企业,业务广泛覆盖影视听、泛文化、互动娱乐和实景娱乐等领域。据公开信息,截至2024年底,《三体》IP的联名消费品市场价值已累计超过25亿元[4]。
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在人工智能发展指数、城市综合算力指数等硬核科技指标上领先,特别是AIGC技术在科幻创作、虚拟角色、沉浸式叙事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使其成为“科技赋能科幻”的典型代表。 深圳既有王晋康、吴岩等资深作家,也汇聚了陈楸帆、海漄、谭钢等中坚力量,更有黄子真等新锐不断涌现,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创作人才梯队。同时,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作为中国第一支致力于推动科幻产业发展的公益基金,已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科幻产业生态链孵化平台[5]。近年来,深圳在发展科幻事业与产业上展现出了“深圳速度”。
二、梯队分析:中国科幻城市的层次化发展态势
除了第一梯队的四座城市,报告还揭示了第二、第三梯队城市的发展特点。第二梯队包括杭州、南京、重庆、广州、武汉和青岛六座城市,这些城市在发展科幻上具有相对较高的潜力和优势,成为全国科幻发展的中坚力量。
杭州将科幻发展植根于强劲的科技创新基因之中,积极出台元宇宙产业政策等,通过资金扶持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项目落地。其“科幻融合与城市建设”维度得分高居第二,仅次于北京,展现了较强的科幻融合能力。杭州除了拥有浙江大学等顶尖高校以及阿里巴巴等顶尖企业,近两年也涌现出宇树科技、深度求索、游戏科学、强脑科技等极具创新潜力的高精尖企业,涵盖机器人、AI大模型、3A游戏与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标志着杭州正在从“电商之都”向“硬科技高地”快速转型。
南京依托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科幻文学创作出版和影视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江苏籍科幻作家屡获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等权威奖项,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机构也在持续不断推出优秀科幻作品。同时,南京通过举办“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等活动,推动了科幻文学资源向影视等领域的延伸,形成了文化与产业双向促进的良好生态[6]。
重庆的科幻发展路径与其独特的城市地理形态深度融合。其山城地貌和建筑景观自带“赛博朋克”基因,为科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素材和想象空间。在产业方面,在产业方面,重庆出版社是国内科幻出版领域的重要力量,该出版社旗下的《三体》“经典版”是迄今销量最大的版本,并被列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7]。2024年启动的“幻无限”融合出版项目进一步巩固了重庆出版社在内容端的优势[8]。在影视制作环节,重庆拥有的“永川科技片场”具备国内领先的虚拟拍摄能力,初步形成了从内容创作到影视制作的产业链条。
青岛科幻产业的崛起,与青岛确立以VR产业为关键突破口,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高度契合。截至2024年底,崂山区集聚了山东省约50%的VR相关企业,产业规模突破220亿元,正全力推进“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的建设[9]。在影视创作领域,青岛近年来成功诞生了《流浪地球》系列、《独行月球》等重量级科幻作品,展现了中国影视工业化的先进摄制能力。
第三梯队城市虽整体得分较低,但部分城市在特定维度表现可圈可点。这些城市普遍面临着科幻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资源相对匮乏的挑战,不过这些城市通过结合地方特色与专有资源的优势,正在积极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例如,长沙借助航空航天产业的基础,打造了面向青少年的科普体验基地“湘江·太空城”;西安则结合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前沿科技重塑了丝路故事,打造出“《寻迹西域》大型实景AI科幻视觉展”;苏州通过积极引入《三体》IP和建设苏州·未来科幻馆高标准场馆,直接瞄准科幻文旅消费市场。
三、发展逻辑:从文化积淀到产业融合的转型
中国科幻城市从“文化高地”向“产业高地”的转型,反映出了科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城市发展关系的深刻变革。这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叠加产业动能,能进一步促进丰富多元的发展生态形成。
从文化层面上看,科幻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文化表达,其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氛围。成都长期位居科幻城市的第一梯队,与其长期积累的科幻文化底蕴密不可分。《科幻世界》杂志社近五十年的努力和坚持,中国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等权威奖项的持续举办和影响力扩大,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科幻读者和创作者的同时,也为成都形成了扎实的受众基础和创作氛围。这种文化积淀为成都科幻产业的萌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是成都科幻发展的源头活水。
从技术层面上看,当代科幻的发展日益依赖技术的创新,特别是数字技术的支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算力基础设施等技术的发展,为科幻创作、体验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性。深圳、杭州等城市在“科幻融合与城市建设”维度的良好表现,正是技术赋能科幻的生动体现。技术不仅改变了科幻的生产方式,也拓展了科幻的应用场景,使科幻从文化产品向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融合引擎”转变。
从产业层面上看,科幻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市场生态支撑。北京通过政策引导打造科幻产业集群,深圳依托科技创新赋能科幻应用,上海凭借产业基础推动IP转化,这些都是文化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典型案例。这种转化在扩大科幻要素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科幻文化的传播。
四、未来展望:构建“文化-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生态
中国科幻城市的发展路径揭示了“文化是土壤,技术是工具,产业是果实”的规律。唯有三者交叉协同,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幻之城”。未来,中国科幻城市的发展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
一是强化文化积淀与产业转化的衔接机制。传统文化优势城市(如成都),需要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加强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而科技产业优势城市(如杭州),则需要进一步夯实文化基础,培育原创内容生产能力,避免“有技术无内容”的困境。
二是完善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的格局。各个城市群(特别是京津、成渝、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城市群)应基于各自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避免出现同质化的不良竞争。同时,加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更加协同、完善的科幻产业与事业生态体系。
三是推动科幻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科幻不但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未来想象力的重要源泉。应当鼓励科幻元素在城市改造、文旅体验、社会治理等领域中的创新应用,使科幻真正可以成为赋能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是构建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科幻产业与事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支持,无论是从内容创作人才到核心技术人才,还是从产业经营到理论研究。政府层面应当出台相关的支持科幻发展专项政策,通过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国际交流合作等多种途径,打造结构合理的、持续创新的科幻人才队伍。
目前,中国科幻城市正处于从“文化高地”向“产业高地”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既充满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唯有准确把握文化、技术与产业的辩证关系,构建三者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才能推动城市实现科幻产业与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在全球科幻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作者简介:
许艺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出版、科幻阅读。赵文杰,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研究方向为科普科幻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科幻计量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出版、科幻阅读。
赵文杰,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研究方向为科普科幻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科幻计量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重磅!《2024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发布.[EB/OL]. (2024-10-24)[2025-10-19].https://mp.weixin.qq.com/s/TTm6dDwaP8NAw97txi6ZEg.
[2] 科幻之城成势创新发展[N].北京日报,2025-03-29(008).
[3] 龙飞凤,张柳,赵文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科幻产业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模式探析——以成都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14):67-77.
[4] 科幻星球大赛.科幻新星扶持计划科幻视听《三体:大史》|科幻星球大赛扶持项目.[EB/OL]. (2025-08-01)[2025-10-19].https://mp.weixin.qq.com/s/ErI8srvOSWUYGXtA8NFYGw
[5] 魏沛娜.业界期待深圳打造“科幻之都”[N].深圳商报,2023-10-27(A03).
[6] 南京发布.南京,中国十大科幻城市!.[EB/OL]. (2024-10-24)[2025-10-19].https://mp.weixin.qq.com/s/QfHEZuphBZ9aYX4Ik4CQrQ.
[7] 赵迎昭.重庆出版业获“最高奖”数创新高背后[N].重庆日报,2021-08-07(002).
[8]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届“重庆出版之夜”举行,长篇小说《万桥赋》首发.[EB/OL]. (2024-04-22)[2025-10-19].https://wap.cqrb.cn/xcq/NewsDetail?classId=580&newsId=1922877&staticUrl=https%3A%2F%2Ft.cqrb.cn%2Fv6cq.
[9] 青岛财政.从“帆船之都”到“新质之城”——青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纪实.[EB/OL]. (2025-08-13)[2025-10-19].https://mp.weixin.qq.com/s/Pese7ifGaUU0d9oAl7UZWA.
刊发于《世界科幻动态》2025年第2期。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