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故事会】赵九章:载梦“东方红”
科学故事会 张志会 2024-08-12 17:18
乐曲在我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它不仅标记着我们的生活,也记录着伟大的历史。1970年6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入轨,壮阔的《东方红》通过无线电波唱响神州大地。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里程碑,背后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中国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
壮志少年刻苦自励
1907年10月15日,赵九章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中医世家。父母育有两子一女,他位列第三。聪明好学的他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常常在书海中徜徉。久而久之,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8年9月,11岁的他进入开封北仓小学高小部读书,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人生格言,给自己号“自强”,勉励自己成为国家栋梁之材。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让年仅12岁的赵九章对社会现状产生了一些思考。他逐渐意识到,中国要摆脱落后,必须发展科学和民主。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念头,在他的心里扎根。
人一旦拥有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勇气。1925年9月,赵九章考入浙江公立工业专科学校预科电机工程科(现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前身)。天资聪慧的他勤奋刻苦,一刻不停地研究学习。命运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努力的人。1929年8月,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那里结识了他的伯乐和恩师、物理系主任叶企孙,并和同学傅承义等许多优秀的同学成为同窗和人生挚友。他与同学们一起钻研、共同进步,毕业前还曾到位于南京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指导下实习。
在竺可桢先生的影响下,1935年7月,赵九章启程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深造,主攻气象学。在这里,扎实的功底和前沿的思想让他的博士论文大放异彩,他完成了中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率先把数学、物理引入气象学,开创了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先河。
为国倾力义不容辞
在德国期间,赵九章一直心系祖国。尽管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赵九章在193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历经千辛,排除万难,终于辗转回到国内。此后,他一直在为国倾力的路上,先是在西南联大理学院任教,后又因竺可桢先生慧眼识珠,1944年接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在这里,他领导开展气象学科研事业,并到中央大学讲授气象学课程。
1948年,国内形势动荡,国民党政权分崩离析,南京风声鹤唳。当权者命令中央研究院各所迁往台湾省。但赵九章坚决反对,他不顾个人安危,向中央研究院院长发了一封电报:“八年抗战,颠沛流离,实不堪再动。”他号召其他科学家也留下来,守护珍贵的气象资料和器材,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等待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一成立,有物理学、气象学双重科学背景,且有担任研究所所长经验加持的赵九章大展拳脚,很快全身心投入到了国家科学事业建设中。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毅然扛起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重担,在此期间,他牵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应用地球物理系,设立空间物理专业、大气专业和遥测专业,并自荐兼任首任系主任,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地球物理领域的人才。该系还设立了四个教研室,他兼任了高空大气物理教研室主任。1960年又根据国家需求设立了地壳物理专业。1953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访问,重点走访了多个与地球物理相关的研究机构,回国后很快将访问经历写成报告。目光走在世界前沿的他,捕捉到了太空时代的来临。
卫星上天响彻天际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轰动世界。赵九章的热血也随之沸腾起来,他做了多场关于人造卫星的科普报告,希望人们尽可能了解人造卫星的重要性和意义。同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座谈会上,他就建议中国要开展人造卫星工作。次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宣布:“我们也要搞一点点人造卫星!”
就等这句话了!
在赵九章等人的倡议和推动下,党中央很快同意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制造人造卫星。中国科学院快速成立了“581”组,负责卫星研制的工作。钱学森任组长,赵九章任副组长,技术方面主要由赵九章负责。
1958年10月,赵九章率领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希望能学习到人造卫星技术。这一路,困难重重。苏联尽管表面上热情接待,但是对于中国科学家关于了解卫星研制的请求却极为谨慎。代表团在苏联待了两个半月,一直没能看到卫星及相关关键部分。赵九章不无感慨地说:“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宇航科学,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回国后,赵九章上报此次考察工作的时候说:“美国、苏联发射了这么多卫星,但重要资料一定是保密的,不会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卫星,有自己的探测手段,只有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走到空间科学的最前沿。”人造卫星需要面对太空严苛的环境,因此首先要在地面上构建一个合适的空间环境模拟系统,才能对“卫星能否在太空中正常运行”这一关键问题提供最明确、直观的答案。
可有大运载能力的运载火箭需要极高的工业水平,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十分艰难。空间模拟系统又是什么、怎么做,大家心里都没底。但即使任务艰巨,他们仍没有一丝泄气。理论困难,就到图书馆、到工厂,在书海里进行调研、计算,和工人一起劳动,反复论证、请教;制造困难,就几个单位通力协同,数年攻关。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易到难,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在赵九章和团队的辛勤工作下,卫星总体及各分系统、空间探测器和空间环境试验技术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964年10月下旬,他应邀到基地参观“东风二号”导弹第二次发射试验。试验的成功让他意识到我们的运载火箭已经有能力发射自己的人造卫星了。于是,同年12月27日,当他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当面书呈周总理,建议将人造卫星研制列入国家计划,字字诚恳!周总理收到这封信后,十分重视。
很快,我国人造卫星工程正式立项,成立最强阵容“651”任务院,赵九章担任院长。同年10月,针对人造卫星研制的方案论证会召开。足足42天,他们白天开会,晚上计算,集思广益。到了1965年10月22日,以赵九章为首的科研人员正式提出了卫星的总体方案,勾画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雏形——一米级,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在卫星上播放《东方红》。
1970年4月24日,载着赵九章梦想的“东方红一号”一飞冲天,《东方红》响彻天际。
可惜赵九章在1968年已经离开人世。我国的航天日之所以选定4月24日,也是因此而来。
1999年,国家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赵九章,中国科学院院长亲自将勋章送至赵九章先生的二女儿家里。赵九章将自己人生最宝贵的时光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一生报国,以一颗赤诚之心,谱写了最璀璨的一抹东方红!
他将永远闪烁在浩瀚的宇宙星河中。
小知识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并波及全国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功。
☆西南联大: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1937年11月1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6月该校宣布结束。西南联合大学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有100余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更多的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
☆“581”组:意为1958年的第一号重大任务小组,是一个负责组织和协调卫星、运载火箭业务的机构。
☆“651”任务:卫星研制任务正式启动,称为“651”任务,意思是1965年最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