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宇宙光点明灭间的灿然与超然宇宙光点明灭间的灿然与超然 ——《朝闻道》中人类殉道始末与宇宙终极哲学(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薛钦文、周杰、张艳秋 2017-08-09 17:21
科幻小说中常常包含着对“人性”(伦理+宗教)和科学的复杂观照,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中对人性和科学之间的纠葛表现得更为深刻,与耀眼的高科技紧紧相连的是人的上下求索和挣扎斗争,而刘慈欣在其中总是以一种上帝般的视角俯瞰着这个残酷的世界,给人性与科学的裂缝中注入温暖的暗流。
此篇题目出自《孔子·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孔子在此仅仅是为了阐明“道”在他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刘慈欣笔下“闻道赴死”却成为了震慑人心的真实画面,让世人为之惊叹。大刘(刘慈欣)的目光无疑是在宇宙深处的,他的视线凝结于斯、思想迸发于斯。
《朝闻道》通过描写科学家与排险者的交锋、与国家元首的辩论、与亲人和爱人的诀别,逐渐道出了刘慈欣心中的宇宙之道,也构筑起人类认知范畴外围的宇宙哲学。正如刘慈欣所言:“科学之美一旦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对灵魂的震颤和净化的力量是巨大的”[4]。文中科学家们飞蛾扑火般的用生命换取真理的疯狂举动,在排险者看来是人类唯一明智的举措。所以他们的殉道之举,也得到了排险者的认同,并帮助他们建筑起真理祭坛。
人的生命对于宇宙而言不过光点明灭的一瞬,与其在懵懂无知中苟活,不如在明道后消失。这也是宗教中宣扬的终极归宿——永生或灭迹。《朝闻道》中殉道的科学家们在地面上的人性已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为宇宙真理殉道的无畏精神,好像电光石火的一记明灭,虽然转瞬消失但光线却延展到无尽的宇宙虚空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既能获得宇宙真理,又能在宇宙中产生一丝生命的璀璨明灭,已经是明智得不能再明智了。所以文中排险者说:“现在你们应该明白,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是文明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正好能与《三体》中那一句对白“你很幸运,这世界大多数人到死都没有向尘世之外撇上一眼”相照应。
文中提到人类的一次仰望能够触发排险者设置的警报系统,引起高级生命的恐慌,这样恰恰说明人类文明具有能够在短时间内厚积薄发的强大力量,也暗示了人类跨越无知之后的必然道路。科学精英群体的毁灭,之于宇宙不过微尘在阳光下闪耀的一瞬,而这种光彩之于人类则是璀璨夺目的,因为它是精神信仰的又一次胜利。
刘慈欣始终强调科幻文学需要“超越自恋”反对“人本主义”,在他看来,科幻描写的重点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可以隐去人,将物或意识作为主角。所以就会有冷酷理性的科学家和将情感扼杀于摇篮的外星人等角色。而科学家们不将自己流于世俗名、利、情、欲的做法或许正接洽了庄子笔下至人、神人、圣人的浪漫。他们一个个变作火球越飞越高的同时也宣告着人类文明星火正在点燃,朝着信仰的终极前行。
在作品的尾声,刘慈欣巧妙地设计了“宇宙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终极问题,并借助霍金之口问出来。自古以来,人们的好奇心首要关注的正是宇宙星空。一直以来人们总从自我出发将关注点围绕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自身的问题,却没有人询问星空的目的,宇宙的目的,这个命题可以说虚空玄远,也难怪排险者听后会出现充满戏剧性的变脸。也许,再完美的科技也无法回答这样一个宗教哲学范畴的问题。
《朝闻道》这部小说通过巧妙的构思,完整的情节叙述,对技术的精细描绘,极富张力的冲突处理,贯穿始终的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成为不亚于长篇巨制的宏大作品。整部作品由“朝闻道”这一名句起势逐步架构起一个概念化的故事,是对不懈追求科学极致的一群科技狂人的精神礼赞。不过也因为这种明确的意向性,作品中科技思维显得不足,所以,这部作品虽然赢得了很多读者的喜爱,就科幻角度来说却不能算是刘慈欣最好的科幻作品。
故事的尾声,已经成长为新一代物理学家的文文(丁仪女儿)再次问起了“宇宙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终极问题,标志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因为一批科学精英的消逝而止步,而是不断地发挥着巨大的好奇心,仰望星空,探寻宇宙大一统的奥秘。这也是刘慈欣希望看到的结果。
对于文中设计的终极问题,刘慈欣曾回答自己也不知道。他曾在访谈中强调:“写科幻的人应该让自己的世界观处于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要是太坚定什么都想看清了,写什么小说都很难出彩,尤其是科幻文学,写的就是人类的迷茫和探索。至于我自己,对人类社会并没有板上钉钉的看法,可能在这套书里是这样,在另外一本书里又是那样[5]。”正是这样有意识的“飘忽不定”的创作思维,成就了大刘心中的科幻世界,也成就了大刘一系列优秀的硬科幻作品。
完
参考文献
[4]刘慈欣.我的科幻之路上的几本书[N].南方周末,2007-09-13(3).
[5]刘慈欣.我知道,意外随时可能出现[J].新发现,2011(1):114.
来源:《科普研究》(2017年第2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63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