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欣赏】人类是否应该主动呼叫外星文明(上)

【欣赏】人类是否应该主动呼叫外星文明(上)

《科普创作》 汪诘 2018-07-27 19:20

SETI计划和METI计划(包括给外星人送礼物,这也是一种METI行为),构成了人类试图与外星文明接触的主流方式,整个20世纪70年代是人类航空航天、探索宇宙事业的高潮,同时也是人类对宇宙和外星文明思考的高潮。

在第一次METI行动之后,有一些科学家突然站出来强烈反对METI行动,而且反对的声音由小到大,越来越多的知名科学家加入到了反对者的阵营中。很快,在METI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开展了激烈的全球性大辩论,交战双方异常火爆,纷纷著书立说,这场辩论逐渐从纯学术性的讨论发展成为事关人类文明生死攸关的大思考,从科学的领域开始向文学、政治、哲学、宗教等领域扩散。

下面是一场由我虚构的电视辩论赛,但里面的人物和观点都是真实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是如何思考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之间关系的。

 

正方观点:人类应该主动呼叫外星文明

正方一辩:法兰克·德雷克(FrankDrake)

正方二辩:卡尔·萨根(CarlSagan)

正方三辩:亚历山大·萨特塞夫(AlexanderL.Zaitsev)

 

反方观点:人类不应该主动呼叫外星文明

反方一辩:马汀·赖尔(MartinRyle)

反方二辩:大卫·布林(DavidBrin)

反方三辩:法兰克·迪普勒(FrankTipler)

 

主持人:汪诘

 


(吴飞宇/绘)

(主持人)汪诘:欢迎来到地球!(笑声)人类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银河系中的几千亿颗星辰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并不是这个茫茫宇宙中的唯一智慧文明。我们已经具备了向银河系中任意一个恒星系发电报的能力,但是,收到电报的外星人是像电影《E.T.外星人》中那个纯真、善良的E.T.呢?还是像刘慈欣笔下的三体文明呢?我不知道。人类到底应不应该主动呼叫外星文明?这显然是个问题。

下面,我们将进入观点陈述环节,首先请出正方一辩,法兰克·德雷克先生,他是全世界最知名的天文学家之一,正是他写出了人尽皆知的德雷克公式,也是他创立了人类首个SETI计划,由他主导设计的阿雷西博信息更是让人拍案叫绝。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德雷克先生陈述他的观点。(掌声)

(主持人)汪诘:谢谢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从前,有一个孩子生活在一间大房子里面,这间房子的四壁全都是完全密封的,没有任何窗户,当然,他小时候从来就没有见过窗户。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觉得这间房间很大、很温暖,到处都有绿色的植物、丰富的食物和水源,他觉得生活在这间房子里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孩子慢慢地长大了,活动能力越来越强,终于有一天,他发现房间的墙壁上有一条缝隙,他小心翼翼地沿着缝隙慢慢摸索,终于发现了窗户的秘密。当他第一次推开窗户看到外面世界的时候,他被眼前的世界所震惊了,那是他从未想象到的宽广和巨大。他好奇地在房子的四壁开始了探索,很快,他又找到了一扇门,当他推开那扇大门时,外面世界的凉风拂起了他的衣袖,四处无比空旷,他大喊了一声“还有人在吗”,声音消失在无尽的虚空中,连一丝回音也没有,他禁不住双手合抱了起来,一阵强烈的孤独感袭上心头。

沉默良久,他抬起头,极目远望,凝视了很久,终于他发现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似乎有无数的灯火在闪烁,一直延伸到无限远。他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孤独,他的同伴们一定在远方等待着他的呼唤,他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他需要融入一个大家庭,他需要开拓一个崭新的视野,他需要勇敢地面对未知,他的神情逐渐变得越来越坚毅,终于,他鼓足勇气,对着远方用力地喊出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第一声问候:“你们好,我来了!”谢谢大家!(长久的掌声)

(主持人)汪诘:谢谢德雷克先生。这个孩子叫人类,这间房子叫地球。我从小到大最怕的就是孤独,我感觉我已经被正方打动了,战胜孤独只能靠勇气和行动。

正方已经打出了一张漂亮的感情牌,反方该如何应对呢?下面让我们请出反方一辩,马汀·赖尔先生,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双天线射电干涉仪的发明者,他开创了射电天文学的新纪元。有请!(长时间热烈掌声)

(反方一辩)赖尔:谢谢汪诘,大家晚上好。对方一辩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刚刚开窍的有为青年的形象,遗憾的是,我只想评价五个字:“很傻很天真”。(笑声)当人类自以为勇敢地向外面的世界喊出“我来了”的时候,却没有想到在暗处有一个外星人对另一个说:“看吧,我说得没错吧,让你耐心点,这不,包子就自己送上来了!”(大笑)

我想很严肃地告诉大家,在宇宙中可能充满着不怀好意、饥肠辘辘的外星生物。我们不妨想想地球上的生物,是不是绝大多数生物都有与生俱来的攻击性,这是必然的,因为一个物种要延续,必须找到自己食物链的下端,说得简单点,每个生物都在用一生去争夺能量。有句话叫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优胜劣汰是这个宇宙永恒不变的法则。我们坚信哪怕是在我们的银河系中,也有数不清的智慧文明的存在,会有比我们落后的,但更多的是远远超过人类文明程度的外星文明。

想想我们人类文明自身的历史吧,当先进的欧洲人遇到落后的印第安人;当一夜暴富的美国人踏上非洲大陆,他们首次遭遇非洲人的时候根本没认为对方是人,因为只有眼睛和牙齿能看见。(笑声)然后,大家想想发生了什么。印第安人几乎被屠杀殆尽,而非洲人变成了黑奴。各位,当比我们先进得多的外星文明遇到地球文明,你觉得我们会成为印第安人还是非洲人呢?

可能对方辩友认为外星人会用他们更发达的大脑来替我们打工呢,这不是很傻很天真是什么?(笑声)难道就为了满足少数人的一些好奇心和偏执,我们要和你们一起承担沦为奴隶的风险?呼叫外星文明的行为就是一场拿着全人类命运作赌注的冒险行为,为了我亲爱的家人,我必须站出来抵制这种不负责任的冒险行动。请大家用掌声支持我,捍卫我们的文明。(长时间热烈掌声)

(主持人)汪诘:赖尔先生让我的背脊全是凉意。(笑声)看来,宇宙很危险,还是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别大喊大叫为妙啊!但显然,我们的正方二辩不同意赖尔先生的观点,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作家卡尔·萨根先生,在座的各位观众恐怕都看过萨根先生主持的电视纪录片《宇宙》吧,他同时也是美国行星研究协会的创始人和会长,在世界上有着超高的人气和广泛的影响力。掌声有请!(全场掌声雷动)

(正方二辩)萨根:尊敬的主持人,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很荣幸有机会在此发言。对方一辩说,我们就像是包子,而外星人则是凶猛的恐龙。对这一点我实在不能苟同,人类文明之所以能被称为智慧文明,那就是因为我们脱离了动物界的食物链,越是强大的文明越是懂得保护弱小、尊重生命,文明史之所以叫文明史,那是因为我们始终比昨天更加文明,而不是越来越想吃包子!(笑声)

千百年来,有多少先贤站在星空下,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这是人类的终极问题,要寻找答案,人类必须把目光投向宇宙。我相信,答案不在地球上,而在宇宙深处。这个宇宙如此浩瀚,肯定不仅只有人类,否则也太浪费空间了吧。(这句话是卡尔·萨根的畅销小说《接触》中的名句。——编者注)

那么我们可以想见,整个宇宙其实是一个更大的社会,一个文明必须度过最初的生存考验,还要发展出足够的技术文明,才能融入这个社会。现在,我们才刚刚具备了向这个宇宙大社会发出微弱呼声的能力,难道要把人类几千年的努力都扼杀在摇篮中吗?对方辩友如此害怕与外星人接触,究其本质原因,这不过是我们文明落后状态的一种反映。我们自己曾经在历史上蹂躏过比自己弱小的文明,我们良心的不安,表现为我们惧怕先进的外星文明。我们念念不忘哥伦布和阿拉瓦克人,科特斯和阿兹台克特人,这些令人伤感的往事使得我们对未来忧心忡忡。

但我敢断言,当某一天星际舰队出现在地球上空时,我们人类将会由此受益。想想我们人类现在面临的众多难题,人口危机、战争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这些问题坐在家中,关起门就能解决了吗?或许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些危机是所有宇宙社会中最为初级的问题,比我们先进得多的文明早有良方。现实的危机是人类实实在在已经面临的危险,而对方辩友宣称的那些危险仅仅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我们难道要让这些猜测阻止人类寻求终极解决方案的探索吗?

我们的地球,甚至太阳系,在银河系中也不过如沙漠中的一粒细沙,把自己封闭起来,做一只鸵鸟,不去争取了解外面的世界,一睹超级文明的风采,难道是更明智的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谢谢大家!(长时间掌声)

(主持人)汪诘:谢谢萨根先生。萨根先生的立意相当之高,听完先生的高论,我深刻感到与其这样固守在地球上被各种危机折磨死,倒不如索性豁出去,冒一点遇到异形的风险,去宇宙中寻求终极解决方案。但我知道,同样作为雨果奖得主,著名的科幻作家、物理学家、NASA顾问——反方二辩大卫·布林先生不会同意这个观点,让我们来听听布林先生的高见吧!(热烈的掌声)

(反方二辩)布林:尊敬的先生们女士们,大家晚上好!刚才对方二辩说人类已经面临的危险是实实在在的,而宇宙中的危险却是猜测,这一点没有错。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无论是人口问题还是环境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人类自己搞出来的问题,作为理性的人类,自己搞出来的问题至少在理论上是有可能被自己化解的。然而,来自宇宙中的危险却是人类完全未知的,怀着恶意的外星人的文明可能比我们的技术文明高出几个等级,像这样的危险很可能是人类完全无法抗拒的,他们要消灭我们很可能比我们要踩死一只蚂蚁还容易。

确实,我承认这是我们的猜测,但当我们面临一个理论上有可能化解的已知风险和一个理论上无解的,尽管是猜测的、致命的危险时,我们该选择哪一个呢?更重要的是,对方辩友说外星文明可能为我们开出化解人类危机的良方,这不也是一个猜测吗?(掌声)

为什么对方辩友只愿意相信自己的善意猜测,而对我方的恶意猜测却置之不理呢?我想告诉大家,我方的这个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正方一辩德雷克先生开创的SETI计划自实施以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可是我们至今一无所获,整个宇宙文明似乎处在一种被我称为“大沉默”的状态,这是不合常理的,如果宇宙中的智慧文明无处不在的话,星空中应该充满了外星文明的电波才对。或许,之所以所有的智慧文明都采取了这样一种沉默状态,是出于某种人类尚不知晓的危险。如果这些聪明无比的外星文明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沉默,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以他们为榜样,观望一下,至少在没有找到外星人的踪迹之前,不要主动发出自杀性的呼喊。

善意的猜测哪怕对了99次也只是让我们获得99次的收益,但是如果恶意的猜测不幸被猜中1次的话,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猜第101次了。谢谢大家!(长时间热烈掌声)

 

- - - 未完待续 - - -

 


扫描二维码收听音频
本文在音频基础上略有改动

下期预告

下期将进入自由辩论环节,不仅有更为激烈的交锋,正反双方还将各有一名重量级的人物加入。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汪诘,科普作家、科普自媒体人“科学声音”组织首届轮值秘书。代表作《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获第八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另著有《星空的琴弦》《外星人防御计划》《科幻世界漫游指南》等作品。自媒体节目《科学有故事》主播,科普演讲人。

本文转载自《科普创作》2018年第2期。

《科普创作》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以刊登科普科幻原创作品及评论为主,刊物为季刊,每年3月、6月、9月、12月的20号出刊,欢迎投稿订阅。投稿邮箱:kepuchuangzuo@126.com;联系人:姚利芬。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