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动态】点聚读书会(第一期):对谈科幻作家简妮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25-07-22 19:12
活动简介:点聚读书会是由青年创作者与青年研究者共同发起的一项读书交流活动。以往,创作者与研究者之间,只能依靠“文本”产生连接。随着通信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作者与研究者之间直接交流变得更为容易——研究者可以直接了解创作者的创作动机、思路及手法,创作者则可以从研究者那里获得“专业读者”的高质量阅读反馈。双方以读书会为平台,获得共同成长的机会。
本期嘉宾:简妮
嘉宾简介:简妮,科幻作家,科幻基地创始人,广东省作协会员,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大湾区理事,广东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常务委员。在蝌蚪五线谱、未来局、《科幻立方》《海燕》《文艺报》发表过多篇科幻小说,代表作《与象群同行》获第二届科幻星球奖·文学奖,并收入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专注于女性视角、女性成长方向的科幻小说,题材涵盖元宇宙、极端气候、时间旅行、基因编辑、未来人类、戴森球、语言学、中国神话等。
对谈人:丁悦(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主持人)
任明潇(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
吴遥汀(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
魏金朝(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
胡晓霞(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
张博丹(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
对话时间:2024年11月30日19:00-20:00
对话方式:线上会议室
一、简妮:我的科幻创作之路与《与象群同行》的诞生
丁悦:简妮老师好!各位参加对话的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的点聚读书会的第一次在线读书活动就由我来主持,如果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青年科幻作家简妮老师,她今天将与我们分享她的科幻小说《与象群同行》。那么,下面就有请简妮老师!请您先从作家的视角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和创作?
简妮: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点聚读书会第一期的读书分享活动。我是一位非著名科幻作家。很高兴今天能够与各位分享我的作品和创作经历,希望本次读书会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我们共同得到成长。
关于作品和作家的关系,我记得钱钟书先生回应过这样一个问题:吃一只鸡蛋,到底需不需要认识生蛋的那只母鸡。如果没记错的话,他的观点是:不需要。以前,我同意他的观点,但现在我有了另外的看法!我认为,作品和作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想要更深入地理解一个作品,或者去深入研究一位作家的多个作品,是需要去了解作家的。
接下来,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走上科幻创作道路的方式,其实还是挺典型的那种。过去,我是一个科幻迷,从小就热爱科幻小说。我十二、三岁左右,写过一篇科幻小说《海底奇遇》,获得了《科幻世界》校园科幻征文比赛的二等奖。后来,主办方就给我寄来了《科幻世界》,我也订阅了全年的杂志。从王晋康老师的处女作《亚当回归》《科学狂人之死》《天火》开始看起,持续多年,从那时候起我就和科幻结缘了。
我最初的创作是短篇科幻小说,题材涵盖了元宇宙、极端气候、时间旅行、基因编辑、未来人类、戴森球、语言学、中国神话等等。目前,我的创作专注于女性视角,女性成长方向的科幻小说。
到今天为止,我的代表作是正在讨论的这篇《与象群同行》,未来的代表作还在构思中。《与象群同行》是在2022年9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科幻立方》杂志上首发的,2023年被收入《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科幻文学奖获奖作品集》里。2024年,《与象群同行》又获了一个科幻星球奖。
这篇小说的素材来源于2021年的云南北迁象群的事件。这个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极大的关注。那个时候人们才恍然惊觉,原来我们对野生大象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与象群同行》正是以当年北迁象群的事件为素材而创作的现实主义科幻小说。其实,我完成这部小说的时间挺早的,但杂志排期要等一年多,所以小说正式发表的时候,距离新闻事件的发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故事的开头是在动物语言转译器已经被普遍应用的未来世界。象语专家百晓给她的孙女讲述过去的事情:在2021年,野生象群北迁事件发生时,她收到邀请,去引导象群返回西双版纳。她历经多次与象群接触,从最初的尝试到深入了解,最终借助次声波转译器与象群成功沟通,发现了大象的智慧远超人类想象,它们依据对环境的判断选择了新的栖息地,这个事件也改变了人类对动物的认知。
小说里主要的科幻设定是大象有四套语言:第一是气味语言,第二是肢体语言,第三是有声语言,第四是次声波语言。大象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因为它们之间的次声波语言是人类听不到的。关于大象能够用脚掌发送和接收次声波,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尽量让小说里面的设定符合科学。
下面从结构的角度谈谈。这篇小说采用的是嵌套结构,外层的故事是年老的祖母百晓给孙女小丫讲述当年与象群同行的传奇故事。而内层故事是百晓骑在大象上和北迁象群同行,并且开发出“次声波象语转译器”和象群进行沟通的亲身经历。
作为故事发生地的环境设定,其中既有真实的地点,也有虚构的地点,但象群行走的路线基本是和现实一致的。为此,我还特意去查了相关的地图,以保证路线设计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其他的虚构地名,包括小说里面的一些小的村子,一些道路的名字,还有成都周边的“古尔洛冰川森林公园”,这些是虚构的。小说创作采用了第二人称叙述方式。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二人称,很多纯文学和科幻文学的经典作品采用了第二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是可以让读者有临场感,仿佛有一个人坐在对面给你讲故事。
小说中最核心的科幻设定是能翻译次声波的动物语言转译器。这个转译器是百晓与和深圳的一家公司合作开发的。百晓与象群同行的最初目的是能和大象进行成功的沟通,将它们劝返回西双版纳。
大象使用次声波进行象语交流这个设定是有科学依据的。现有科学研究发现,大象之间可以通过次声波进行几十上百公里的远距离通讯。其他的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习惯。比如说,家里养的猫、狗等,我们在观察中也很容易发现它们有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我也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应用在本篇小说构思上,并进行了一些想象延伸。
小说中的动物语言转译器是核心设定。它可以让人类和动物之间的交流变得畅通无阻。有趣的是,前些天我去首钢园参加签售活动,发现主持人也提到有公司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经研发出了动物语言转译器。也许不久的未来就会商用,可以说是想象真正照进了现实。
如果说以上的这些设定和演绎都是从科学的角度切入,那么小说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设定就是偏人文向度的,也就是:人类在观察大象的时候,其实大象也在观察我们。它们不仅能理解人类简单的肢体语言,甚至能理解摄氏度之类的概念。这也并不是空想,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一些视频,大象甚至会主动下跪,向人类请求帮助,去救助小象。那么,它们是怎么知道下跪就是请求帮助的意思呢?
我的理解是大象已经理解了人类的部分肢体语言系统的含义,才会做出下跪这个求助动作。在小说的最后,当象群抵达古尔洛冰川国家森林公园以后,主角百晓终于借助翻译器听懂了大象说的话,知道了气候即将发生巨变,象群不会再返回西双版纳!百晓这才知道是人类低估了象群的智商。
如果大家对这篇小说阅读得比较仔细,就会发现,小说中的象语转译器被设定为深圳的一家公司生产的。而这样一个设定,也是源于深圳作为一个科技集中的城市,拥有完整的硬件、软件生态产业链。该设定本身也是为了增加小说的“真实感”。顺便提一句,我也定居在深圳,这座城市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但我暂时不在深圳,由于读北师大和鲁院合办的作家班,今年到了北京。现在跟大家交流时,我所在的这个小书房就在北京八里庄的鲁迅文学院里,叫“百草书屋”。
在小说创作中,我采用了女性视角——当然,在创作小说的初期,还没有那么强烈的理论自觉。但是随着后来我的创作实践增多,思路就比较清晰了,开始尝试用女性英雄人物做主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我刻意为女性读者创造的一个榜样吧。
二、如何从新闻中提取小说创作素材
丁悦:非常感谢简妮老师的分享,真的是干货满满,无论是您的创作实践、创作理念、还是创作感悟,都对我们非常有启发。刚才您有说到以后的创作的主题,可能要转向女性主义,塑造出更多的女性的形象。那我相信,我们在今天参与读书会的很多的朋友,或者说研究者,对此都非常感兴趣。
下面,进入到我们读书会的分享环节,由与会的各位专业读者发表一下,他们对《与象群同行》这篇小说的看法,并与简妮老师直接对话交流。
首先有请任明潇老师。
任明潇:感谢主持人。非常高兴参与咱们这次的读书会。首先,我很欣赏这篇小说的基本设定,尤其是女性和象群在隐喻层面进行了关联,因为象群它本身就是一个母系氏族,用女性视角去写关于象群的科幻就有很强的契合性。这里我特别想请教一下,小说的开头部分是否有向《你一生的故事》致敬的成分?
简妮: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是我喜欢的科幻小说。但本篇并没有刻意致敬他。可能之前读过他的小说会不自觉地受到一些影响。比如,使用第二人称,以及将“语言”作为科幻小说的核心点子等等。可能读者看到有语言这个核,就会觉得有一点点神似吧。
任明潇:谢谢简妮。小说一开始让我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感,呈现出几代人之间的命运的交错,这种开篇方式颇具吸引力,尤其是在科幻作品中显得非常有趣。说到小说的内容,我觉得自己与之还有一段特殊的“缘分”。之前,我曾经以责编的身份负责杨红樱老师一套关于象群迁徙的儿童图书。选题的出处也是2021年西双版纳大象离家出走事件。为此,我还查阅了很多与象群相关的资料,例如象群通过脚掌传播次声波,象群下跪的行为,以及小象出生时象群集体祈祷的行为等等。刚才听简妮老师的介绍,让我想起了物理学中的“量子纠缠”。
其实,我之前做编辑的时候,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作家,如果他创作得时间久了,迟早是要把现实作为灵感的补充剂的。因为灵感是有穷尽的,无论是多么天才的作家,一旦灵感耗尽,就必须从现实中寻找新的创作灵感。所以,我就想借简妮老师的《与象群同行》,跟大家聊一聊,我们如何在新闻中寻找创作素材。
在我看来,现在每天发生的很多新闻都有成为故事冲突点,成为关键核心的潜质。新闻特别多,成千上万的像雪片一样涌过来。哪一些新闻是可以让我们优先转化成故事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能够引发弥漫性情绪的新闻。所谓的弥漫性的情绪,就是指它可以长久地影响人们的心情,也就是类似于恐慌、担忧或者是新奇、害怕之类的情绪。比如简妮老师,她对于象群活动的挖掘,这就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长久的好奇的情绪。第二种是具有冲突性和话题性的新闻,这主要在一些社会新闻中比较常见。第三种就是新闻的主角在行为和品行上具有明显的反差感的,就类似于《绝命毒师》中的老白。类似这种佛面魔心的角色形象,有助于我们在创作中塑造出更具立体感的角色。
三、从小说中看到了女性与自然共生同源的生态书写
丁悦:好,非常感谢任明潇老师的分享,我也觉得受益匪浅。明潇老师本人不仅仅是文学研究者,还曾经做过编辑,而且创作经验也非常丰富。不久前,您的诗歌作品还获得了二等奖。真的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也希望您今后多来参与我们的读书会活动。
那么,下一位,我们请吴遥汀同学发言。
吴遥汀: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来参加本次读书会。我本人目前在创作上还是个新手,刚才无论是简妮老师的创作经验分享,还是明潇师姐关于在新闻当中提取创意灵感的方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本人对生态批评理论也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一点阅读体验来说说我一些想法。
我第一次读《与象群同行》时,就察觉到它其实是对相关理论的一种文本回应。这里面蕴含着生态意识,体现在多个层面:
其一,在环境、动物等维度上,它有着对“想象非人类”也就是动物研究方面的展现,体现出对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关注与思考。
其二,就像简妮老师之前提到的,文中有意识地塑造女性形象、融入女性视角,这有着生态女性主义的意识内涵。从性别视角差异来讲,女性跟自然存在着共生同源的紧密关系,基于女性视角更多是去保卫、解放自然环境,这是我阅读此文获得的启发。
此外,我还想向简妮老师提个问题,想问问您当初是怎么选取到《与象群同行》这个十分有趣的新闻事件的呢?是不是源于您对动物或者生态自然有着特别的关注呀?
简妮:是的。如果你要从新闻事件中提取创作素材,平时就得经常关注新闻事件。记得有一位国外作家的创作案例,正是从新闻事件里获得的灵感。作者本人没有直接参与整个事件,仅仅通过跟踪报纸上连续的新闻报道,主动去搜集素材,加上独特视角和虚构能力,最后完成了一部精彩的长篇小说《房间》。我在写作《与象群同行》的时候,当时和北迁象群有关的新闻也是充斥在各大媒体上。在当时的印象中,这个新闻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这给了我很强的创作驱动力。
吴遥汀:我还想再问简妮老师一个问题:我本人目前还没有科幻方面的创作经验,如果我想开始尝试创作科幻小说,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简妮:我个人的经验是,科幻小说子类型太多了,最好不要什么类型都写,而是要聚焦于你个人感兴趣的子类型。科幻小说虽然是一种类型文学,但是它内部细分的子类是很多的,比如像黄金时代技术流风格、太空歌剧、赛博朋克、反乌托邦等等。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热爱阅读的科幻题材类型,深耕下去,写某个特定的子类型。
四、找回数字化时代的自然之美
丁悦:好的,非常感谢遥汀的发言和简妮老师的经验之谈。
虽然我今天的主要工作是读书会的主持人,但是我本人对《与象群同行》这部作品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体验和我对科幻创作的一些想法。欢迎简妮老师和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刚才遥汀在发言中提到女性与自然的共生同源这一解读很有深度,令人颇受启发。
接着分享一下作为读者的感受。今天来参与读书会的各位,包括简妮老师在内,基本上都是文学创作或者创意写作专业的在读学生——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但共同的学源确实是我们对话的一个重要基础。而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创意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而创意源于生活且是对生活现实的突破与回归。从这部作品由新闻到科幻小说的转变,又让我联想到了AI创作,在与朋友讨论中,认为非虚构写作如田野调查等是AI难以取代人类创作之处,而这部作品展示了从非虚构到虚构写作的跨越,背后作家需要做诸多工作,如大量调研、文献学习、田野调查等。
然后,简妮老师提到在《与象群同行》中,除地点设置外基本与现实一致,这让我想到科幻写作在此起到了科普作用,对像我这样不了解大象的读者而言,从作品中知道了大象丰富的语言体系,包括肢体语言、有声语言、次声波语言,还有利用气味交流等,所以该作品兼具故事性与科学性。
最后,这部探寻象群与大自然的作品,让我感到:创作最终应回归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常忽略自然之美,而此作品使我回归自然,关注其他物种,且它摆脱了冰冷、陌生的科幻设定,选择自然题材,很合我意,也给我的创作带来很大启发。我作为刚入行的研究者,分享可能较浅,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那下面,我们就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想交流的,都可以自己开麦,自由交流。
五、自由讨论:文本特色、类型区别与未来展望
魏金朝:大家好,我本人在科幻这边创作不多,所以纯粹是来向大家学习的。
会前,我认真阅读了简妮老师的《与象群同行》,受益良多。首先,简老师作品的立意十分动人,从非虚构事件切入展开想象,基于对大象习性、语言等科学资料的掌握进行虚构,打破人类对生命的狭隘认知和天生傲慢,对生态伦理有深刻的反思。选择“象群”作为写作对象,让本文有了庄重和神秘的内核,当大象的语言透过转译器为人所理解时,那种感动无比肃穆无比明亮,加上“祖母”跨越岁月的讲述感,作品的各个关节组合成了一个温情厚重的整体。
还有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简老师作品的文字特别细腻,对声音、气味、天气的描绘充满生活质感,使故事有了生动的肌理。比如,文中小朋友和猫咪的亲密互动,大象迁徙之路上变化的风景,以及主人公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因为空气潮湿闷热而汗水不断滴落,这种环境氛围的塑造皆让读者产生切肤体会,赋予读者全方位的沉浸感。结尾,年轻的主人公和北迁的大象一同钻入林中消失不见,这一笔实在美妙,似乎是平行的生命在旅程中交集后重归静默,记忆在沿途留下刻痕。
另外,听了明潇关于如何从新闻中获取创作素材,还有遥汀关于生态批评的发言,都给我很大的启发。我目前也在自然写作方面进行探索,希望今后有机会尝试一些与科幻交叉的领域。
胡晓霞:大家好,我本人主要是从事少儿科幻小说的创作和研究的。之前就久仰简妮老师大名,但是之前一直无缘相见。今天有这样一个直接交流的机会,真的非常荣幸。我比较想请教的是您对少儿科幻的创作有什么看法?
简妮:我主要写针对成人的科幻小说,对少儿科幻研究不多。我的小说受众可以是12岁到80岁这个宽泛的年龄段。我不太清楚您说的少儿科幻针对的具体年龄阶段。毕竟儿童文学涵盖的范围较广,比如有些是面向10岁以下的小学生,有些则是12岁到18岁的青少年。我认为,我写的科幻小说只要不包含暴力内容,也可以放到青少年科幻小说集子里,供12岁以上的青少年阅读。我了解到,少儿市场比成人科幻市场大很多,在儿童文学领域创作会更有市场前景。只不过,我个人的创作兴趣在面向成人读者的严肃科幻小说,我会坚持写自己喜欢的类型。
提到少儿科幻,我也想请教一下胡晓霞老师,您觉得在您的创作中,少儿科幻和面向成人读者的科幻作品,在创作上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呢?
胡晓霞:哈哈,我正想把球踢过去,然后简妮老师又把这个话题给我抛回来了。
我近期在思考少儿科幻和一般科幻小说(我觉得“成人科幻小说”这个提法容易造成歧义,似乎是只有成年人才能读的)之间的区别。我认为简妮老师说得很在理,创作首先得写自己喜欢的,同时也要对文学性有自身的追求。
具体到二者的区别,我觉得关键在于儿童视角的运用。例如金朝提到简妮老师在《与象群同行》中描写了小朋友的处境与感受,这体现了少儿科幻与科幻小说之间存在延续性,同时也存在细微差别之处。要是非要说二者有明显区别的话,可能就如简妮老师所说,在于内容展现尺度的把握上。这只是我比较浅显的看法。
丁悦:感谢晓霞师姐的精彩发言和简妮老师的精彩回应。下面我想有请我们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张博丹同学谈谈她的看法。
张博丹:简妮老师好,各位同学好。今天真的收获颇丰,不仅欣赏了简妮老师的作品,还聆听了各位同学的分享。在此,我想总结一下自己的所学所得,并提出一些问题向各位老师请教。
首先,从技术层面分析,我发现简妮老师的写作代入感极强。我近期也在研究科幻作品的代入感,因为我从事网络文学(或者更宽泛的来说是新媒体写作),我们的开场通常要求展现冲突或危机,而简妮老师的作品开场则是选择构建具有生活化氛围的场景,却能很好地将读者带入其中。我经过分析认为,这可能是通过使用比较精准化的名词来展现氛围,从而增强代入感。比如她会使用“壁挂电视”“生鲜市场”等具体的描写物件形象的词语,产生了近似“陌生化”的效果。
其次,在人物构造方面,我发现科幻小说的主角的能力设计可以与小说核心设定如象群语言学相关,性格则围绕小说主题设计,如和共生相挂钩。
另外,关于科幻作品的开头,我学习到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像简妮老师的作品就是从写主角、家人和布偶猫的交流引出动物语言转换器这个核心概念。
最后,我在自己创作时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引入信息时会显得不自然,存在展示与叙述时信息堆砌的情况。所以我想请教简妮老师和其他老师,如何训练才能使给出信息的方式更加自然。
简妮:我来回应一下博丹同学的问题。博丹同学提到了科幻小说中信息处理的问题,在科幻小说里,如果人物对话大量进行堆砌,这在小说创作中是一种错误做法,被称为“信息肿块”。一般成熟的作者会将设定拆解,一点一点地融入故事中。比如在开头的小事件里谨慎地抛出一点设定,在中间情节再抛出一点,到高潮部分再抛出一点。熟手作者一般不会一次性把所有设定都给出,因为这样读者会很难消化理解。
另外,博丹同学还提到了“陌生感”的问题。在科幻小说中,陌生惊异感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最早的科幻杂志就是《惊奇》。不过我这篇小说属于现实主义科幻小说,相对于太空歌剧这样的科幻小说,陌生惊异感没那么强。我未来也会在陌生惊异感方面多下功夫。
张博丹:好的,非常感谢!这里我还想问简妮老师一个问题:对于科幻作品而言,应该如何进行人物塑造,尤其是对主角形象的塑造?或者说有什么技巧,能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简妮: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考虑的。现在大家可以看到,像《花城》《人民文学》《十月》《收获》等杂志,几乎都在刊登科幻小说,甚至有的杂志还做过科幻专题。
科幻小说人物塑造与主流文学有相通之处,但也有不同点。
现在科幻小说中的研究和创作中,有一个越来越热门的“后人类”概念——人可能会进化成更高级的物种,比如赛博化、义体、意识上传等等,会涉及“忒修斯之船”“忒修斯之人”的思想实验讨论。科幻小说能重新定义“人”,这是严肃文学较少涉及的创作内容。科幻小说对“人”的思考更深入,可以在小说里推演50年后乃至亿万年后人的身体和精神发生的巨大变化。
而传统的人物塑造,科幻小说则可以从主流文学中借鉴一些塑造人物的技巧。
张博丹:感谢简妮老师的回答,启发非常大!
丁悦:好的,在此我们感谢博丹同学的分享,也感谢简妮老师从创作的技术和技巧层面探讨科幻创作,并探讨了科幻文学与严肃文学之间的异同,以及如何从严肃文学中借鉴创作技巧等问题。
最后,我们想请简妮老师谈一谈未来创作的规划。虽然之前老师提到过未来会关注女性视角和女性成长,但我们希望能听到更具体的内容,比如在接下来的创作中,老师计划创作哪些作品,这些作品可能会围绕哪些主题展开,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科幻元素融入等方面会有怎样的考虑等等。
简妮:过去短篇写得多。去年,我尝试创作了《戴森船》这部中篇科幻小说,主要聚焦于女性视角和女性成长方向。未来,我会持续将女性视角、女性成长与科幻相结合进行创作,并且尝试创作长篇。
丁悦:好的,再次感谢简妮老师。我感觉今天的讨论大家都很放松,也很尽兴。
在一开始,简妮老师提到钱钟书所说的作者和作品的关系,即阅读作品时是否要了解作者,这让我联想到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理论。通过今晚的探讨可以发现,在阅读作品时,与作家进行深入交流确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创作以及对作品的解读。
相信,经过了我们今天的这场讨论,以后大家会更加关注简妮老师的作品,也祝愿老师创作顺利,期待新作品早日问世。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大家今晚积极地参与和分享,这一个多小时充满了智慧和启迪。也期待简妮老师从北京学成归来后,我们能在大湾区有线下见面的机会。
感谢大家!今天的点聚读书会到此结束。
技术支持、发言整理:
刘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刊发于《世界科幻动态》2024年第4期。
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