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动态】未来小说工坊:一次伟大的作家工坊尝试
科学故事会 凯利 2025-07-17 13:22
作为一名职业科幻作家,我职业生涯的亮点之一就是被选为国际导师,参与2024年6月于重庆举办的首届“未来小说工坊”。这个项目主要源自两位教师兼策划人的天才构想:意大利获奖作家兼出版人弗朗切斯科·沃尔索(Francesco Verso)和成立仅五年的钓鱼城科幻学院创院人张凡。他们自2019年便开始筹划这个工坊,但多重原因影响计划一度中断,直到2024年初夏,一批中外科幻作家导师和二十五名学生齐聚重庆綦江,工坊项目终于在重庆移通学院顺利落地。
图1 未来小说工坊合影
(图片来源:钓鱼城科幻学院提供)
其实,早在2016年,在张凡和弗朗切斯科·沃尔索构想这个工坊之前,弗朗切斯科曾到访美国,并在我的家中暂居数日。期间,我邀请他参加了我在当地的作家工坊——剑桥科幻作家工坊(Cambridge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Workshop)。这是一个由多位美国科幻畅销作家组成的团体,成员定期集会,彼此分享正在创作的作品,一起讨论故事的优缺点。弗朗切斯科加入了其中一次集会,给我们看了他正在写的故事,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作家工坊。当晚回家的车上,弗朗切斯科坦言大家对他的故事提出了不少实用的意见,让他深受启发,其他作家真情直抒,不同观点的碰撞对故事的修改大有裨益,这一切令他对工坊燃起了熊熊的热情。他提到,意大利从未有过大批作家聚在一起的活动,更未相互提供如此有用的反馈。毫无疑问,他在2016年的这次参观对八年后未来小说工坊的创办产生了影响。
正式组织的作家工坊是英语世界科幻文化的重要部分。首例是米尔福德作家工坊(Milford Writers Workshop),由达蒙·奈特(Damon Knight)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办,旨在为职业科幻作家提供一个要求严格、互帮互助的平台,让他们能评论彼此的作品,给出详细且具有建设性的反馈。参与者来自全美各地,其中不乏当时最负盛名的科幻作家和编辑,例如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LeGuin)、塞缪尔·R.德拉尼(Samuel R. Delany)、罗伯特·西尔弗伯格(Robert Silverberg)和弗雷德里克·波尔(Frederik Pohl)等人。米尔福德工坊的成功带动了英语世界各地工坊的创立,如梧桐山作家工坊(Sycamore Hill Writers Workshop)、瑞尔洪都作家工坊(Rio Hondo Writers Workshop)以及剑桥科幻作家工坊。
之后,达蒙·奈特在米尔福德作家工坊的基础上,进一步设想了一种教学型工坊,让资深作家向有志于写作的年轻学员分享自身写作经验与技巧。1968年,他与罗宾·斯科特·威尔逊(Robin Scott Wilson)共同创立了号角写作班(Clarion Writers Workshop),帮助尚未出版作品的作者迈入出版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从涌现出大量效仿米尔福德/号角模式的工坊上可见一斑。据统计,传统出版领域的英语科幻与奇幻作家中,有多达三分之一都曾参与这类写作工坊集训。我本人就在1974年时作为青年作家参加了号角写作班,并有幸得到导师达蒙·奈特的指导。成名后,我又受邀担任十数次号角写作班导师。我非常信赖并推崇这种模式,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在积极参加各种工坊,它们对我的写作至关重要。
图2 号角写作班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米尔福德/号角模式工坊的运作形式,通常是由6至25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提前阅读过的成稿。他们围坐成一圈,以便开放地交流。每个人依次评价当下讨论的故事,时间长短不一。成员往往会在稿子上留下笔记,在讨论结束后交还给作者。一次工坊集会中可能讨论两至四篇稿子。工坊的目的是帮助作者从外部视角来看待自己的故事,就像作品出版后读者所见一样,指出成员可能产生的困惑或者问题,探讨可行的修改方向。一条重要规则是,作者在评价环节只能倾听每位成员的意见,不能作任何解释或回应。这是为了消除作者可能会出现的防御心理,因为在集体讨论环节,最好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专心听取意见并做好笔记。另一条重要规则是,成员即使持有不同意见,在其他人发言时也不得打断。等所有人发言完毕,作者才能开口,解释说明、回答问题、反驳意见或者请某位成员进一步阐述自己认为特别有用的建议。作者发言之后,通常会进入最终讨论,任何人都可以对作者或其他成员的评论发表看法。这一环节中往往有不同观点互相争鸣,有利于成员借助他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被一些人判作有问题的内容,可能被另一些人视为亮点。倾听工坊成员的观念交锋,作者能更清楚地判断哪些建议更适合自己,更符合作品的需求。在最终讨论环节往往会达成一致意见。虽然工坊讨论并不总能彻底解决故事的问题,或者充分论及作品的优点,但是它绝不会容忍老套的情节、扁平的角色、生搬硬套的概念或平淡乏味的感情,也不会轻易忽视叙事的驱动力、可信的对话、新颖的创意和绝妙的人物塑造。
在职业作家工坊,一次集会通常安排于一天,持续数小时。而在教学型工坊,学生们会集中学习一周或更长时间。比如,号角写作班的学生自世界各地来到大学校园共度六周,参加写作和工坊。在教学型工坊,还会有一位职业作家坐镇,与学生一起参加讨论,不过为了避免过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通常最后才发言。教学型工坊常设有写作技巧和行业知识方面的授课,未来小说工坊采用的就是这一模式。
任何工坊,尤其是教学型工坊,令人惊喜的成果就是,深入研讨他人的作品,能够给参与者自身的创作带来宝贵收获。工坊中有这样一个普遍现象:自己在他人故事中发现的问题,很可能与自己故事的问题相似。通过细致研读同辈作者的作品,可以习得新的文学技巧,或者接触到陌生的文学类型。这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效正是许多美国高校在创意写作课程中采用米尔福德/号角模式工坊的原因。
未来小说工坊在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举办,部分建筑仍处于施工状态。国际导师团队由我、弗朗切斯科·沃尔索、来自北爱尔兰的伊恩·麦克唐纳(Ian McDonald)、来自英国的拉维·提达尔(Lavie Tidhar)以及来自巴西的法比奥·费尔南德斯(Fabio Fernandes)组成。另有两位女性作家也受邀参与,但因来不及办理签证而未能成行。优秀的中国导师团队有知名科幻作家阿缺、张冉、E伯爵、游者、杨平和段子期,均为银河奖、华语星云奖的获奖者。著名科幻学者吴岩教授也出席开幕观摩了本期工坊。
尽管课程表事先经过细致的策划与谨慎的打磨,开课前仍有许多疑问在我心头盘旋。我和其他国际导师无法直接沿用以往的工坊授课经验,不得不因文化差异做出相应调整。学生会接受以精读为基础、以建设性批评为策略的工坊形式吗?他们会在来自中外的陌生人面前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吗?以及最重要的,中方学员与外籍导师之间的语言障碍,是否会很难跨越?没有任何一位国际导师会说普通话。中国学生和教师中,或许有三分之一英语流利,另三分之一有一定英语基础,剩下的三分之一几乎不会英语。在课堂和小组讨论之外,我们选择使用微信的翻译功能来弥合语言障碍,虽然无法做到每个字词都意达辞畅,但也有效完成了基本交流。
口译员是课堂的关键,他们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在国际导师长达一个小时的讲座中同步翻译。我承认,断断续续地说上三四句就要停下来等翻译,让我感到有些不自在。我还记得在一节课上,我讲得过于投入,连续发言了好几分钟,直到看见口译员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才意识到我该暂停一下了。设置在上午的讲座内容涵盖了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对话描写、背景设定等一系列主题。国际作家们的目标是帮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读者的喜好和西方市场的需求。
下午,我们分成五个讨论组,每组五名学生、一位国际作家和一位口译员。各组对学生们提前写好的中文稿子进行讨论。口译员们不辞辛劳的付出,是促成讨论顺利开展的关键。原计划是小组只对每个故事的部分内容进行点评,比如开头和结尾,或主题和设定,由口译员来传达。然而这种方式并不完全理想。以我的小组为例,我的口译员万诗雨不仅协助了讨论,还完整翻译了所有提交的故事,让我能够从整体上对作品进行考量。
图3 未来小说工坊学员小组
(图片来源:钓鱼城科幻学院提供)
如果说未来小说工坊的策划有什么不足之处,那就是翻译供给不足,未能给学生们提供国际导师理想中的完整工坊体验。若能配备同声传译,授课与讨论会更加自然流畅,若能提供完整的作品翻译本,意见和评价会更加深入透彻。而在当前条件下,同组学员之间也很好地做到了互评与交流,针对作品提出了犀利的问题与坦率的评价。晚上,他们也可以带着问题向中国导师请教,得到进一步指导。
在工坊接近尾声时,迎来了几位重量级嘉宾,他们与学生们讨论在中国出版的相关事宜。这些嘉宾包括中信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集团的出版商和作家兼未来学家陈楸帆等。在经过七天的深入讨论后,工坊圆满结束。除了向全体二十五名学生颁发结业证书,主办方还决定对七篇最佳作品给予丰厚的现金奖励。
首届工坊自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弗朗切斯科·沃尔索和张凡从中汲取了经验。毕竟,他们是在不断摸索中创办了这个工坊。尽管遇到了以上难题,学生、导师和主办方普遍认为本次工坊是成功的。下一届未来小说工坊已获准于2025年在山东省举办。如果能再次受邀参加,将是我的荣幸。
作者简介:
作者:詹姆斯·帕特里克·凯利,美国科幻作家,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得主,作品已被翻译成18种语言,并改编为舞台剧、电视剧等。
译者:万诗雨,重庆移通学院钓鱼城科幻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刊发于《世界科幻动态》2024年第4期。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