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评介】一套书读懂上下五千年中国科学技术——“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评价
如何为孩子书写科学 江晓原 2025-07-10 13:39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丛书共六分册,在经过两年精心策划、撰写、编辑后,终于成功问世。编创团队在多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积累非常深厚,思虑较为周全,而且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使得这套书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我作为丛书总主编,简要归纳之下,感觉有以下诸点,值得约略言之。
一专业的执笔团队
丛书的执笔团队值得一提。2016年由我担任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系列(五卷本)问世,就因撰稿团队“极度豪华”而引人注目——囊括了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时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两任前任理事长、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时任所长等数十位国内外科学技术史一流学者。
此次“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依然保持了专业团队撰写的传统。本套书由我确定框架结构,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八位博士执笔撰写。优秀的创作团队,既保证了学术基础的深厚扎实,又带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二内容上贯通古今
在长达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历史画卷里,王朝的兴衰、帝王的更替、王侯将相的命运沉浮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但构成人类文明史最为基本的内容的,却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和人类对于自然的不懈探索与研究。随着岁月流逝,昔日的宫殿、城堡大都已化为灰烬,赫赫战功也大都烟消云散。洗去铅华留本色,狂沙淘尽见真金,支撑每一时代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技艺却世代传承,反映人类对自然界知识增进的科学理论历久弥新。
之前常见的科学技术史读物,往往将古代和现代人为割裂,并回避谈论当代的内容。例如谈古代通常止于1911年辛亥革命,谈现代则经常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内容贯通古今,全面覆盖,全套书上起远古,下及当代,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的科学技术成就,被勾勒出一个完备的整体。
在浩若繁星的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中,“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无疑是其中最璀璨耀眼的那几颗,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技术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科技和文明的进步。作为全系列的开篇,第一册第一章便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如何发明,又是怎样传播到国外的;它们的对外传播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围绕着四大发明的发明权产生了什么样的争执;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四大发明”等。
系列中第一册第二章、第三章和第二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在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数学、农学、博物学等科学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系列第三册、第四册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在技术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这其中既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纺织、烹饪、衣食、建筑、航运等方面的发明创造,也有天文仪器、乐器、冶金、陶瓷、水利工程等领域的辉煌成就。
系列第五册、第六册则从中外交流的角度,梳理了数千年来中外科技交流的历史。自汉代以后,中国科学技术曾受到过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阿拉伯等地区外来科技文明的影响。明末清初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徐光启、利玛窦等人尝试将西方科学整体移植到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中国科学技术由落后到跟跑再到领跑,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大跨越。
三论述时提要钩玄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蕴藏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之中,凝聚于物化了的、丰富多彩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诸多科学技术活动之中,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去发掘、整理、研究,才能揭示它博大精深的真实面貌。
要在有限的篇幅中,以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形式和风格,勾勒出中国五千年科技成就的整体面貌,这对我和团队执笔的博士们,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高难度的。我们遵循的原则是:既要保持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和正确,又要能够唤起青少年对中国科技史的兴趣。实现前者的路径是“提要”,实现后者则需要提供适当的个案和细节,路径可谓之“钩玄”。最终“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通过14大科学领域、上百个人物故事、近千幅与内容相呼应的图片,以及数千个知识点,勾勒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中科学技术成就的整体轮廓。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要科学技术成就,从“两弹一星”到高铁,直至屠呦呦首获“诺贝尔奖”,皆有重点论述。
四分类大事年表和精美插图
科学史中不是每一个部分都能唤起青少年读者的兴趣,也不是每一个部分都能让青少年读者轻松理解,所以我们的选择,肯定不能追求全面覆盖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的所有知识。“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所采用的分类大事年表,在同类读物中不失为一种创新,不仅方便读者记忆重要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建构相关知识的相对完整体系,实有一举数得之效。
这种分类大事年表,实际上是传统的“大事年表”和“名词解释”的精简结合版。由于我们在编撰“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系列时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在应用到“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上时,“工艺”已经比较成熟。简约的文字、极具辨识度的图标、清晰的时间线、关键时间节点的中外对比,仿佛一张导游图,带你重新梳理五千年来人类科技进步的足迹。
全套书配有近千幅精心选择的插图,它们中既有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镇国之宝”图片,也有全国各地博物馆和文物部门的珍贵藏品图片,还有来自英国国家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与中国科技有关的难得一见的图片,这些插图也使得本套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图文的完美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中国科技上下五千年的视觉盛宴,让读者在科技长廊中轻松漫步,流连忘返。
图片选择不当、图片位置不当、图片内容误认等,都是图文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本套书从各种来源采择了近千幅图片,避免上述差错的任务相当繁重,为此本套书撰写团队和编辑团队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编辑团队初步选择并排版图片之后,撰写团队再分工一张一张审核图片;完成审核后再回到编辑团队手中,出现疑问时再由我逐张判断、解释,直至双方皆无疑问异议,这才定稿。这样的程序虽然烦琐,但是能够保证图片准确无误,使得本套书真正当得起“图文并茂”之誉。
五避免与学校科学课程重复
目前市面上有关中国科学技术类的图书,多为百科类读物或某一领域的专著,要么是讲述中国科学技术的某项发明创造,要么专门介绍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发明家的生平故事,要么是介绍某一部或几部古典科学技术著述,对中国科学技术作系统、整体介绍的书籍,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我们在设计这套“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读科学知识和读科技史,哪个更合适呢?我们的答案是:读科技史读物更为合适。理由至少有以下两个:
首先,在青少年未来要接受的学校教育中,本来就会有系统的科学知识课程,课外读物再去读科学知识,难免会与学校的科学课程重复,造成时间精力的浪费。
其次,对青少年来说,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如何做事更为重要。科学知识主要是教人如何做事的,而人文熏陶才能教育青少年如何更好做人,而科技史正是沟通科技和人文的桥梁,优秀的科技史读物,恰好可以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人文熏陶。
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科技成就,此其时矣!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1986年出版的《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中,统计了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300项基本的发明创造,其中中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坦普尔认为,“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古代就已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大都属于中国人”。
以前有一种影响相当广泛的说法:中国古代即使有一些科技成就,但中国到近代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所以现在再讲中国古代的那些成就,已经没什么意义了。有些人甚至认为还有坏处,会妨碍中国今天的进步。
然而,随着中国近年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全面崛起,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至少已经坐二望一,在科技上也已经开始迅速赶超西方。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难免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既然我们今天可以领先,那我们以前曾经的那些领先,为什么不可以有全新的意义呢?
比如都江堰,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然灌溉着富饶的成都平原,放眼全球,这样的技术成就也是极为罕见的。重新回顾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将和当下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发生密切的、有机的、深具内在性的联系。
作者: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来源:《如何为孩子书写科学: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