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图像在农村科普中的应用(下)——从科普题材年画说起
《科普创作》 朱洪启 2019-09-13 12:53
3.大众传媒兴盛时代科普图像的应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普图像的创作与消费发生了重要的转型。一方面,科学得到高度重视。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观点。自此,科学以及知识得到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提升,科学的春天到来。1988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这一背景下,涉及科学、科学家、知识分子的形象,在社会上逐渐丰富起来,相关形象的种类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大众传媒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电视逐渐在农村普及,这极大地改变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年轻人的审美品味。随着大众传媒在农村的影响持续深入,尤其是当前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农村的媒介生态持续发生着转型。
在新的环境下,传统的年画逐渐退出了农民的生活空间,依托各种新型媒介的科学图像逐步流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印制了一些宣传科学的年画,如“科学的春天”系列年画,但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年画并没能再像以前那样流行起来,代之而起的是依托其他媒介的形象,如电视中的形象以及各类摄影作品等。例如,港台明星照在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非常流行,主要迎合了农村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的心理需求。具体到科普领域,一些摄影作品也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例如,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观看上海小学生操作电子计算机时的图片,影响很广泛。当时,邓小平还特意指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幅图像唤醒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关注与重视。另如,1991年5月拍摄的希望工程的标志性照片“大眼睛”,影响非常广泛。虽然这张照片是用于希望工程,展示贫困地区孩子对上学、对读书的渴望,但同样也可反映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日益广泛的应用,各大网站对视觉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形象的传播更加迅速与便捷。科学题材的图像在互联网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科学传播实践中图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科学可视化的应用为例。最初科学可视化主要用于科研领域,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科学可视化逐步应用于科学传播。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大众科学》杂志举办的国际科学可视化大赛,影响广泛、精品频出,充分展示科学之美,科学与艺术得到完美融合,具有很好的科学传播效果。科学可视化的图像与此前所介绍的年画不同,这些科学图像,是基于物质世界本身的结构或运动,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科学。而先前介绍的年画,是基于普通公众日常生活情境中的科学而进行的艺术化呈现。后者更贴近生活,贴近普通公众。
可以说,对视觉化、图像化的追求是互联网的最大特点之一。当前,各类形象充斥着各大网页,科学题材的图像迅速丰富,开启了科学的形象盛宴。视觉形象的科学传播威力,也迅速得以体现。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另一个极端,科学图像在互联网上、在电视上极大丰富的同时,贴近广大农民审美品味的科学图像却极端匮乏。当前我国面向农民的科普宣传画,大都是简单借用一些卡通的形象,来宣传一些具体的知识点,而且起核心作用的还是文字,漫画图像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没有真正达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没能充分发挥出图像传播科学的特长,不能符合农民的审美需求,没能有效吸引农民,面向农民的科学形象依然存在严重不足。
4.在农村科普中展现科学之美
在我国农村科普实践中,比较注重技术的传授以及知识的传播,比较注重实用性,在具体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农民的科技意识会有所提高,但单单强调科学技术的实用性,还远远没有达到科普的目的。科普的作用,不仅仅是推广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对农民思想的改造,对农民思考方式的改造,使科学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内在。考虑到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习惯,除少数新型职业农民外,大多数普通农民不会主动去学习、阅读科技知识,但对美的追求却是普遍存在的。在此,我们建议加强对农民的科学美育,培育农民的科学审美,通过科学美的展示,使科学美影响农民,改变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方式。
加强对农民的科学美育,重在开发利用好科学的形象。科学的形象来源很多,比如网络、电视等,但最为重要的,也是极易被忽视的方面,是农村人居环境中的科学美。我国农民生活中一直是有审美追求的。美即是生活,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热爱现世生活,向往并追求生活中的审美品质,中国美学从根本上就具有生活化的倾向。中国历史上的人居环境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创造。人居环境是审美文化的综合集成[10]。农村科普可将科学美有机融入农民日常生活场景中,成为农民生活审美的一部分。
人居环境中的科学美,可来源于以下两类,一是科普图像,二是科学景观。科普图像可用于农民的家庭装饰,既美化了家居环境,也传播了科学。当前,我国极其缺乏真正反映乡土气息的科普图像,形象往往极为单调、呆板,在农民中缺乏吸引力。科普图像是对科学的形象表达,它不追求表达的精确与完整,其核心是展示科学的美感以及魅力。在科学成果的视觉表达实践中,大量优秀作品涌现,但科学成果视觉表达多关注于科学现象本身,受众面较窄。科学成果视觉传播的对象主要为科学共同体、交叉领域学者以及科学公众。科学公众是指具备高于一般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基础,具有科学类知识信息获取主动性的人群,一般为科研工作者、研究型学者、科学传播工作者等具有一定程度研究型特征的人群[11]。因此,科学成果视觉化表达的图像,并不适用于农民。针对农民的科普图像,需具备乡土性,更为重要的是,要融入农民的生活故事,以农民的生活为中心,不追求知识的精确表达,更加追求科学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科学景观也是农村人居环境中的重要科学形象。景观(风景)是一种很重要的传播媒介。风景是涵义最丰富的媒介。它是类似于语言或者颜料的物质“工具”(借用亚里士多德的术语),包含在某个文化意指和交流的传统中,是一套可以被调用和再造从而表达意义和价值的象征符号[12]。科学景观是指能够传播科学之美的景观,即,通过景观的展示,让人获得一种美感的同时,也能感悟到科学的魅力。日常性的科学景观,即在农民日常生活中即可看到的科学景观,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农村存在一些日常科学景观,例如,大片的科学示范田,既是一种美好的田园景观,也是一种典型的科学景观,能有效展示科学之美。
景观具有公共属性。科普图像形成的科学景观,主要是指科普图像在乡村公共环境美化中形成的景观。例如,科普图像用于乡村学校、乡村广场、乡村公共空间的美化,尤其是科普图像可用于乡村大量的科普宣传栏,从而形成一种乡村科学景观。
乡村科普宣传栏是我国重要的基层科普阵地。当前,虽然我国互联网用户在快速增加,科普信息化在基层大力推进,但虚拟空间取代不了现实空间,农村科普设施依然有着其不能取代的功能。乡村科普宣传栏处于农民身边,对农民的影响不容小觑。当前,我国乡村科普宣传栏的作用还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受到更多关注的往往是科普宣传栏在传播具体知识中的作用、科普宣传栏的内容等等,而忽视了科普宣传栏的形式功能,即科学景观功能。
科普宣传栏的科学景观功能,是指科普宣传栏本身作为形象景观而起到科学传播的作用。实现这个功能需要具有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科普宣传栏的建筑物本身要美观,具有当地特色更好。由于科普宣传栏的功能定位就是科普,一个美观的科普宣传栏,就其建筑物本身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宣示科学的作用。二是科普宣传栏的内容要美观,充分利用科学的形象来展示科学美,科普图像可满足这一需求。科普宣传栏作为科学景观,其重点不是传播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以形象的美来吸引公众,以形象的美来展示科学,培育公众的科学意识以及科学生活倾向。
就当前的现实情况而言,科普宣传栏的科学景观功能还没能发挥出来。一方面,多忽视科普宣传栏本身的形象,有些科普宣传栏甚至因疏于照料而破旧不堪,很难产生科学景观功能;另一方面,现在缺乏美观的科普宣传画,从而不能为科普宣传栏提供美观的科学图像。在当前大众传媒的生态环境下,简单复兴传统的年画已不可能。如前所述,当前大量的简单利用漫画形象的科普宣传画,也不能承担起这个重任。现亟需创作新型农村科普宣传画,既能符合农民的审美品味,又能反映科学之美,尤其是生活中的科学之美,这是科普创作的新使命。科普宣传画是借助形象来传播科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真正融合,科普宣传画的功能不是传播具体的知识,而是在展示科学的美,传达一种美感。农村科普宣传画的创作,要基于农民日常生活实践。什么是科学,普通百姓不会刻意去思考这种抽象的问题,但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却离不开科学。例如,日常生活中公众使用着大量科技产品,应用着一些科学技术,关注着天气变化等等科学实践问题。基于日常生活经验,将有关科学因素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艺术创作的形象来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传达科学之美,这会培育公众的科学意识,点亮农民的科学体验,而不仅仅是一种无意识的应用。
5.余论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是其中重要方面。美丽乡村,不仅仅是山清水秀,更是一种发展的美、人文的美,而科学,无论是作为发展的动力,还是人文精神的内核,都是美丽乡村的基础因素,乡村的美,离不开科学之美。科学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更是一种生活审美,培养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倾向。科学倾向的生活审美,这应是美丽乡村的核心内在,也是美丽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
科普图像以形象的美感吸引人、打动人,极易唤起公众的情绪,而且,科普图像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更易为农民所接受。科普图像尤其擅长培育公众科学态度,塑造崇尚科学的精神风貌,培养公众科学倾向的生活审美能力等。当前,科普图像在农村科普中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广大农民还没有普遍养成阅读的习惯,图像更具吸引力与影响力;其次,当前我国文化正发生着图像转型,进入读图时代。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图像的传播与应用更加深入。图像在农村科普中的应用,会出现更多的形式、更丰富的内容、更多元化的机制。
— — 完 — —
参考文献
[1]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2]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总序[J].民间文化论坛,2005(1):53-58.
[3]李光庭.乡言解颐[M].卷四物部上.清道光刻本.
[4]李明禄,张广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与现状[A].天津市西青区文化局.杨柳青[C],2007.
[5]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N].人民日报,1949-11-27(4).
[6]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771.
[7]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757-758.
[8]陆克勤.新年画图录:中国年的回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来源:《科普研究》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