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感悟】科学与美学深度融合的健康科普——“北大专家画说泌尿疾病”医学科普丛书创作手记
科普创作与编辑 宋刚 2024-06-07 19:16
我是一名泌尿外科医生,学医二十多年。我每天接诊各种泌尿外科疾病的患者,除了用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手术或药物为其解除病痛外,为他们科普疾病成因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是日常临床工作的一部分。对需要手术的患者,我往往会拿出一张处方纸,随手勾勒几笔,将器官结构和手术过程画出来辅助讲解。我发现,无论何种职业的患者,标准的解剖图都不易被理解。我开始思考如何改进科普方式。我不画解剖图了,而是用抽象化、艺术化的图画表示医学原理,同时尽量用通俗化的语言,采用比喻、拟人、讲故事等手段讲解疾病,患者反而听得懂、容易理解。
我把这些图画和讲解一点一滴汇集起来,就是“北大专家画说泌尿疾病”医学科普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的原始素材。在书中,我试图用文学架起专业医学和大众的桥梁,让读者在欣赏文学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医学知识。同时用艺术化的图画代替专业和直白的解剖图,用老百姓理解的事物和情景去描绘医学场景。
《丛书》包括《前列腺七十二变》《“尿圈”细菌通缉令》《尿路结石是怎样炼成的》三册,分别讲述前列腺、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的知识,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主线,运用轻松活泼的文学语言,让泌尿疾病知识和诊断治疗方法跃然纸上。
一、医学科普美文之“五美”
科普文章要讲究“五美”,即科学之美、通俗之美、文学之美、思想之美和健康之美。
1.科学之美
科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是医学科普创作的基石。我所在的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暨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产生了两代院士,是国家重点学科泌尿外科学和中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发源地。北大泌尿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例如中国第一台国产碎石机、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新型磁共振-超声融合前列腺靶向穿刺技术、分娩镇痛技术、人工智能影像阅片技术等。《丛书》的主审郭应禄教授是中国泌尿外科学和男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的亚专业方向是泌尿系统肿瘤精准诊断与治疗,在影像引导的泌尿肿瘤早期诊断、泌尿肿瘤微创治疗方面均有创新,主编专著一部,副主译专著一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20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和学术研究是《丛书》科学性的保障,科普内容均言之有据,有准确的文献出处。
2.通俗之美
科普并不是简单地将医学名词翻译成大众词汇,而是思维模式、观察视角要完全从大众出发,想其所想,言其欲知。《丛书》灵活运用比喻、拟人、讲故事等各种手段,用民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将医学知识和逻辑充分通俗化。例如,将肾脏比喻为“垃圾处理厂”,将“膀胱过度活动症”比喻成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把雄激素比喻成前列腺的“面包”,通俗、高效地传达医学科学知识。再如,前列腺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肿瘤,但只能发现前列腺后部的肿瘤,《丛书》就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做比喻:盲人要么摸到象腿,要么摸到象鼻子,都是只知局部,不知整体。
3.文学之美
在科普创作中用文学手法降低读者阅读门槛。为解决科学深度与群众可接受度之间的矛盾,我在《丛书》中运用比喻、拟人、开门见山、层层深入、点面结合、托物寓意、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交替使用等文学手法,将医学知识和逻辑充分通俗化。每分册开篇文章均用拟人的自传体形式,概述分册内容,以活泼的笔调吸引读者兴趣,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科学。
4.思想之美
在科普文章中传达人文精神,这是高层次的科普要求。科普的意义不仅要普及科普技术知识,还要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丛书》在讲解泌尿系统健康知识的同时,还教会读者辩证理解健康和疾病。《前列腺七十二变》分册首篇结尾写道“我纵有七十二般变化,也是人体的一部分。所以,请善待我,发挥我‘善’的武功,阻止我‘恶’的变化,让我回归‘摄护’的本真。”器官本无好坏,均需要善待之。人与人之间相处更是如此,只有用“善”,才能激发更多的“善”。这是全书主题思想的升华。
5.健康之美
维护和促进群众健康是医学的目的。健康不光包括躯体的健康,更包括心理的健康。有些患者患病后心情抑郁,治病的过中如果没有很好地在心理上进行应对,就算疾病暂时治好了,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健康之美是健康科普不同于其他学科科普的重要特征。医学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和促进群众的健康,健康科普的语言、文字、图画要处处体现健康之美,用健康之美的正气抵消疾病的负能量,让受众在阅读健康科普图书的过程中身和心都获得健康。所以,健康之美是健康科普的终极目的。
例如,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轻症服药即可,重症才需要手术。如果没有把疾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患者只能是糊里糊涂配合服药、配合手术。《丛书》将前列腺增生设计成大胖子形象,并用文学化的语言解释前列腺的“七十二变”,患者了解后就不会惧怕疾病,能正确面对前列腺的自然变化,最终恢复人体身心“健康之美”。
二、医学美文与科普漫画的融合
在上述“五美”之外,科学美文与医学科普漫画的配合也是大工程。
医生在创作文字时,就要与画家密切配合,做好文图融合。我在文字创作的同时,将每篇文章分解出若干科学原理,每个原理设计一幅草图,并用文字注明图画要表达的思想,交予画家。画家用铅笔画出草图之后,我们再当面沟通、修改、定稿、上色。最后我还要根据图画进行文字的修饰、调整,完成文图的真正深度融合。《丛书》中每一幅图都是经过这样反复讨论、修改数次,最后才定稿。
我在设计图画之初,特意避免采用专业人体解剖图。对没有医学知识的人来说,解剖图艰深难懂,缺少趣味性。我和画家将涉及解剖的图画艺术化,比如用“栗子”代表前列腺,用“腰子”形状的山代表肾,用“溪水”代表尿流等。经过艺术化处理的图画,再配以图注,读者很轻松地看“图”识“字”,从一幅幅图画中理解科学原理。
每分册的封面绘画是本书的精华,代表着全书的中心思想。例如,《尿路结石是怎样炼成的》封面最显著的位置是“肾形”大烧瓶,下面酒精灯在持续加热,烧瓶中水分所剩无几。龙虾、啤酒、菠菜等从左侧开口“鱼贯”跃入烧瓶,小石块则从烧瓶右侧出口掉出。这幅“尿路结石炼成图”除了说明容易形成结石的物质外,最重要的是传递“水分丢失是结石形成的最主要原因”这一主题思想。读者看图、读解说后,就会深刻理解预防结石的最重要方法是多饮水。这就是“医学美文+科普漫画”文图配合大工程要达到的目的。
三、依托图书,借助移动互联网,创新医学科普内容与传播形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医学科普内容更需要从纸质图书进一步创新出更多的内容形式,以实现医学科普内容更大范围的曝光与传播。
《丛书》团队不仅创作了3册图书,还以《丛书》内容为蓝本,衍生创作出多种形式的科普内容。例如,将良性前列腺增生相关内容改编成医学推理微小说《医学拍案惊奇:倒在女儿婚宴上的民国富商》,并配上原创动画,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将泌尿系统结石内容改编成健康节目《结石传言大揭秘》,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播出;为适应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点,开通微信视频号,制作形式活泼的短视频,用线上系列读书会的形式,将《丛书》内容搬上网络进行传播。《尿路结石是怎样炼成的》分册还入选“农家书屋”项目,促进团队学术及科普成果造福更广大的基层群体。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丛书》团队接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应急科普创作任务,迅速组建多学科团队,按照“科学美文+医学科普漫画”深度融合模式,短短25天内创作出《画说新冠:来自多学科专家的解读》一书,推出线上免费电子版及线下纸质版,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贡献力量。
科技贵在创新,科普同样需要创新。用文学化的笔法和艺术化的图画传播医学知识,将科学与美学紧密结合,汇成一套有“文艺范儿”的医学科普丛书。在这里,医学不再是“高冷”的诊断和治疗,不再混有生硬的比喻和口语化的描述,更不会出现“冷冰冰”的解剖图画。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情怀”的拟人自述或者故事散文,还有宛如比武大赛的手术步骤讲解,以及简单易懂的艺术图画。以文释义,以图喻义,文图结合,有机融汇。希望科学与美学融合的健康科普新形式能得到更多读者认可。
作者简介
宋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创作的“北大专家画说泌尿疾病”医学科普丛书获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来源/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