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难忘】忠诚相伴20年的《科学家故事》

【难忘】忠诚相伴20年的《科学家故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忆水中 2018-05-19 08:24

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于1993年的《科学家故事》,隶属于《绘画故事系列词典》丛书,全套涵盖了文学、语言、科学、品德、历史,共五个类别。我刚上小学时,老爸就从每个类别中各买了一本,将里面的内容念给我听。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每一本书都好大、好厚啊!因为没有注音,而彩图自然成了我最感兴趣、也最能帮助我理解故事的部分。

 

 

 

 

只是可惜的是,大概我天生就是一个“重文轻理”的人,几乎将所有的课外精力都放在了其他四本书上,而这本《科学家故事》则被冷落在一旁,“爱不释手”这个词语显然没能立刻在它这里得到应用。

 

直到语文课本上出现了扁鹊、鲁班、茅以升、詹天佑等科学名人的事迹,我才突然又想起来,好像曾经在《科学家故事》的目录上看到过他们!终于再次从书架上取出这本书,擦掉灰尘,翻开对应的故事,只要发现能够对于课文有所补充的段落,就摘抄在随笔上,我还曾因此得到过老师的表扬。

 

也是从这时开始,我隐约意识到,文科与理科其实并不像我原先认为的那样界限分明,而应当是相互贯通的。《科学家故事》的前半部分是国内篇,后半部分则是国外篇。我先看了前半部分,觉得意犹未尽,又继续看了下去,在后半部分偶然读到《以“文”贯“理”——哈密顿文理皆优的故事》这一篇时,不禁热血沸腾,原来“我的理念”早已被科学家所验证了!印象中的科学家是那么神圣伟大、遥不可及,而我竟然可以在某些方面与之不谋而合,这是一种何等微妙而振奋人心的感觉啊!

 

 

任何伟人都是由普通人历练而成的,纵观时间从古至今,横看世界东方西方,伟人与伟人之间、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往往有着一些惊人的相似。当你对一位科学家的生平概况略有所知,你就会自然对于他的研究成果萌生或多或少的好奇心。就像你崇拜一位作家,从而不由自主地去背诵他的名篇一样。

 

《科学家故事》中的《浪子回头金不换——伦琴细致的科学态度的故事》,总能让我联想到《世说新语》中的“恶霸”——周处,改过自新后,成为了忠臣孝子,还有“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少年时一度玩世不恭,到了27岁方才开始立志苦读,也仍然不晚。

 

因此,每当我在学习上产生了消极懈怠的苗头、在言行上出现了玩物丧志的趋势,或是随着初中、高中年级的升高,面对着越来越难以掌握的数学、物理,怀疑自己从现在开始用功补习是否还来得及,上述这些名人的履历都会重新激励我:改掉恶习、端正行为越早,就越有可能来得及。

 

这样,我考上了合适的大学,找到了称心的工作。然而,生活中却多了纷纷扰扰的忙乱、灯红酒绿的应酬,浑浑噩噩走过几年,许多原本准备阅读或重温的书籍则纷纷被束之高阁,其中也包括这本《科学家故事》。直到有一次搬家,左邻右舍的小孩们跑来看热闹,我顺手将一些图书赠送给了他们。《绘画故事系列词典》中的另外几本,因为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并不吝惜,而《科学家故事》却恰恰因为还不够熟悉,没有精读过,所以舍不得送出去,几经犹豫,最终决定留下了它。

 

恍若隔世地又翻了几页,意外看到《前半生与后半生——戴维百折不挠与固步自封的故事》,耳边仿佛又敲响了久违的警钟。先是联想到了唐玄宗年间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然后又联想到“江郎才尽”这个成语,如此的急转直下,虽不敢说正是自己当前状态的写照,但是,上至圣明君主、文学大家、科学奇才,下至芸芸众生、如你如我,要想善始善终地完成一桩事业、实现一个理想,都是何等不易!

 

 

潜心的学习、质朴的钻研,无论从何时起步都不算晚,无论坚持到何时都不为过,无论任何人都同样绝无例外。

 

今天算起来,《科学家故事》这位沉默而富有智慧的老朋友,不知不觉已经与我忠诚相伴了20年之久。虽然,我对于科学本身的兴趣和了解,或许终归只能是浅尝辄止,但它所传达给我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处事理念,仍将在今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继续这样数年如一日地忠诚相伴下去。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