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通往内心的旅行
科学人文在线 斯科特· 蒙哥马利 2022-05-16 17:40
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是我认为研究和传播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最后发现,现实更甚,在真实世界的日常科研工作中,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研究涉及若干核心活动,传播是其中之一。从头到尾,与科研相关的所有事情,包括实验室工作、图书馆工作、理论工作、与校方的联系和所有其他相关工作,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如果你不能与同行进行充分交流,那么你就无法做研究,至少无法做出有任何真正意义的科研产出。拙劣的写作往往导致劣质的科学成果。
上面这些话是“严厉的家长”会说的话。我倾向于说得更加温和一些(但意思是一样的):共享知识(尤其是以正式的、公开的方式)是一个滋养的过程,使得科学本身成为一项鲜活的、不断成长的事业。读、说和写是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每一位希望为科学文库的壮大做贡献的科学家应当承担的责任。因此,把自己的工作展示给别人,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还能深化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参与度。毕竟已经选择了这个领域并决定为之奋斗终生。
把以上观点与传统的标准观点[科学家必须“跟进报告(writeup)”自己的研究]进行对比。“跟进报告”这个短语如此常用,鲜被质疑,是什么意思呢?在一定程度上,它让人回想起可怕的学校科学实验报告,要求在写实验结果之前把数据(一个劲儿来回核对)写在纸上。这样的记忆也延伸到专业科学工作中,“跟进报告”意味着研究者在开始写报告之前,必须先停下手中的工作(在实验室、办公室、野外等何地方的工作)。然后,研究者必须坐下来,以修道的方式,深呼吸,与语言“怪兽”搏斗并将其驯服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因此,写作就成了一个不幸的甚至可悲的障碍,而且不得不屈从于外界干预。
当然,这样的态度是致命的。我们可以说这是毁灭性的、自寻灭亡吗?当然可以,写作是一项工作,就像任何实验和探索过程一样—虽不比实验和探索过程艰难,但同样重要。
写作是通往内心的旅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可能并不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体验。事实上,这是一种“曝光”,要把一个人所做的工作表达出来,有可能会给人带来明显的焦虑感。但是,我敢打赌,如果我们能够回到过去,回到我们第一次被科学所吸引并愿为之奋斗终生的那一刻,我们将会发现,在那时的我们对“科学”的认知中,仰慕的背后埋藏着某种愿望:渴望能够影响其他人,渴望竞争和攀升,渴望分享,渴望与更广阔的世界连通,为之增添精彩。这种渴望及其抱负,本质上就是希望我们的思想和工作能够为人所知。
像任何作者一样,科学家通过文字符号来标记自己的存在,这也是他们做出贡献的方式。今天的科学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多、更令人振奋的表达渠道。确切地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且要求苛刻的时代。有更多形式的出版物需要了解,有更多类型的媒介需要学习和使用,专业人员和机构之间也有更多的联系途径。科学覆盖的范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也更加紧迫,更加多样化,更加复杂,更加渴望补充新的知识。但传播交流仍然是它的核心内容。科学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进行文字撰写工作。懂得如何运用一点实用技能或更好的方式来写作,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自豪感或愉悦感,等于是多了一门最基本的看家本事,不惧吃科学这碗饭的艰难。
我写这本书,是为了列出一些方式,帮助学生和科学实践者获得并提升这种能力。一个主要的思想就是利用好的写作范例来改进自己的表达。这并不是一个原创观点,很久以前就有这种观点。但是它需要时间和耐心。我们一直需要好的作者来保持我们的科学充满活力、不断成长,如果我们不能在他们上学的时候给予他们充分的训练,那么,当他们离开学校之后,我们就需要给他们提供方法来发展写作技能。不论是否刻意,所有作者都是通过范例和尝试来学习写作的。这是习得任何艺术或手艺的必要条件。使这个过程变成是有意识的,甚至是有章法的,对于新手或自认为娴熟的作者来说,都能够带来相当大的好处。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全球最高产的作者之一,500多部作品出自他之手——曾经说过:“世界是一个嘈杂的交易所。”如果我们认为写作是对这种噪声的一个主要贡献,那么,科学无疑是无数激荡回响的源头,把我们从安静的过去带进喧嚣的未来。当代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始于文学—通过书籍、期刊、日志和翻译等文本的出版来分享知识与经验。现在,科学可能已经不再是文学了,但是,从广义上讲,科学仍然属于文献。伟大的“科学图书馆”一年比一年更加壮大。
本文摘编自《芝加哥科学传播指南》,(美)斯科特·L.蒙哥马利(Scott L.Montgomery)著,杨文源、赵博译,标题有调整。科学创造未来,人文温暖世界。
内容简介
科学传播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具备在各种平台和风格之间无缝对接的能力,需要更好地与受众开展交流。本书通过一些可靠的实例和具体的建议,帮助科学家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成为强有力的传播者,在更广泛的科学传播背景下思考自己的工作;讨论了在科学态度方面媒体和公众的角色定位,并为那些从事气候变化、流行病毒等具有争议性问题的研究者提出了开展科学传播工作的建议。
本书可面向的读者对象广泛,包括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人员,以及对科普创作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作者/译者简介
斯科特·L.蒙哥马利,地质学家,演说家,作家。其作品涉及领域很广,涵盖教育史、地质学、能源资源与政策、语言学、科学史和思想文化史等,作品曾获众多奖项。著有《芝加哥科学传播指南》《全球能源大趋势》,以及多部关于科学史和科学语言的作品,包括《翻译的科学》等。
杨文源,教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K-12科学教育、生物教育研究。目前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SCI收录2篇,SCI收录1篇;出版专著、参编教材和著作10余部。
赵博,教育学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探究与科学本质、非正规科学教育等。
(本文转自“科学人文在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