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佳作评介】关于地球形状的一次科学探险历程——《地球简史(儿童版)》编辑手记

【佳作评介】关于地球形状的一次科学探险历程——《地球简史(儿童版)》编辑手记

如何为孩子书写科学 张靖雯 2025-05-06 16:04

时至今日,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在宇宙中不断转动的球体,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我们对于这个知识的认知大多来源于书本,却不曾亲自探索过。

要知道,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十分漫长。身处于地球之上的人类,很难观得地球全貌,察得地球的运动过程。因此,从古至今,人类对于地球的各种现象的观测、记录、想象和推断从未断绝:有人说大地像盘子,有人说大地像方形箱子的底部,还有人说大地被一头巨大的水牛顶在犄角上,甚至有人把地球想象成是空心的球体……这些奇思妙想听起来虽有些怪诞,却也能自圆其说。

细细辨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想象并不是散乱无章的,而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那么如何将古人的认知观、现在的已知结论和未来的探索串成一条线,穿越数千年的历史,带领孩子们去探索不同时代人们眼中的地球与宇宙,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探究的难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与其让读者选择被动的、填鸭式的知识接收,不如将整本书的叙述设置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否定答案—重新构建答案”的科学探索过程,潜移默化地训练孩子的思维方式。

思及此,我们在《地球简史(儿童版)》这本书的封面,提出了这个统领全书的关键性问题—从何时起,人们认识到地球是圆的?

翻开本书目录,可以看到,书中将古人对于地球的认知用相似的图形加以归类。这是源于图形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受到限制,远古先民们通过使用图式语言的形式记录和传递信息。可以说,人类从蒙昧时期发展到文明阶段,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眼睛直观的感觉—图形在这个阶段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要认识并了解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历史,更离不开图形。可以说,这些千奇百怪的图形是让我们得以窥得历史一角的金钥匙。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读者拿着这把金钥匙,开始自己的科学探索之旅之后才能得到。而这些古人关于大地的可能性设想也许也曾掠过读者的脑海,这一点点似曾相识的兴奋感将引导他们不断地探索下去。

一、状如岛屿的大地?

如果大地真的是一座岛屿,那么这座巨大的岛屿又是位于哪里呢?它是否是被动物背在背上的呢?背负大地的是只有一种动物,还是好几种动物呢?

这种奇特的想法也许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在经历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后,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于是,人们将其与相应的神话相结合,给出了最为“合理”的关于大地震动的解释。例如: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部的米南加保人的神话中,大地被安放在一个非常奇特的底座上,一头巨大的水牛用犄角顶着大地,这头水牛立于一颗巨蛋之上,蛋的下面有一条巨大的鱼背负着这一切。他们经历过的海啸、地震也许都是因为动物们没有背稳大地才导致的。

二、多边形的大地?

如果大地并非是一个岛屿,那它又该是什么形状的呢?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因此对自己身处的空间位置有了一些认知。有了这条想象中的东西线,再加上一条南北线,人们用这四个方位点勾勒出了大地的形状:也许是长方形,也许是正方形,也许是多边形,甚至可能是三角形……虽然这些研究结果仍没有脱离神话,使得其也许并不那么准确,但这种面对未知事物,勇于探索并发表自己见解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称赞的。

这一时期,最为出名的理论当属汉代刘安提出的“天圆地方”的理论。他认为,大地呈正方形,布局规整、完美对称,四边分别对应四个方位的基点。中国是大地正中央略呈长方形的那一块,分为九州,九州大地上还生活许多奇特的生物,例如龙。

三、扁圆形的大地?

除了上述的图形之外,大地的轮廓常常被人们想象成圆形,四面被海水环绕。这种说法曾在古希腊、波斯和巴比伦的神话传说中出现,在美洲、非洲和亚洲的传统文化中也屡见不鲜。

这些地区大都邻近海洋,而海上活动和定居农业这两种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这也造成了这些地区认知世界的独特视角。古希腊神话中,将大地描绘成了扁圆形,就像赫菲斯托斯为阿喀琉斯锻造的盾牌一样。在这里,奥德修斯在海上迷失了方向,结果发现了远方的陌生国度;赫拉克勒斯跑遍四方,最终完成了十二项伟大的任务;阿耳戈英雄们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科尔喀斯王国寻找到了金羊毛……这些名字和事迹,每一个都是那么的伟大,他们给这个问题的答案留下无限的可能,让接下来的无数后辈踩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向前探索……

四、球形的大地?

从古希腊的猜想到19世纪的科学发现,人类虽受制于有限的科学技术而未窥得这个问题的全貌,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这也使得他们离正确的答案越来越近……

从地中海到拜占庭帝国,从基督教国度到阿拉伯世界,一直有人把地球想象成类似球体的形状。有人认为地球是一个完美的球体,有人认为地球的形状像一只梨,有人觉得地球表面坑坑洼洼,还有人把地球比作金色的珍珠。

这一阶段,人们通过对这一问题的不断努力探索,获得许多的“意外之喜”:哥伦布在1498年第三次出海时,发现了一片新的土地;伽利略改良了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月球、木星的卫星和太阳黑子;达·芬奇从远古海洋化石的观察中得出“远古时代地球表面曾完全被水覆盖”这一结论……

五、今天的地球

直到20世纪末,地球的真实面貌才被人们逐渐发现:探险家完成了对地球表面的探测,地理学家和地震学家对陆地的形成和地震的诱因进行了解释,人们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天文学家估算出了地球的年龄,卫星探测出了大气层和地形,进行太空探索的宇航员带回了“蓝色星球”的图片。

这个问题的答案终于被解开了—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正球体,而是一个两头扁平的椭圆体。而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所得出的科学知识:地球的天文年龄约45.5亿年;赤道半径约6378.8千米;赤道圆周长约40075.02千米……

由此,整个关于地球形状的科学探险历程就此结束。相信读过本书后,读者再一次听到“地球是圆的”的时候,会发出会心一笑,告诉身边的人:“不同的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地球的形状有着不同的认识,在他们的认知里,地球可不是一定就是两头扁平的椭圆体……正是因为有了哲学家对天空的思索,天文学才能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地理学派的建立以及地图的绘制成型,最终一步步引导当今的人们,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为了使读者能够有兴趣读下去,书中设置了大量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的翻翻页。这种最简单、最纯粹的可动书形式,让小读者的手在翻开的一刹那,空间变换、时间加速、镜头变焦、动态捕捉、解释说明……一切随机发生。孩子可以去探索大地下面的世界,可以寻觅箱子中的世界,甚至可以去探查地球的内部构造。一切惊喜尽在于此。在阅读过程中,孩子既是这场科学探寻之旅的观察者,也是记录者和学习者。

当然,这些翻翻页也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了一些挑战:由于每页中翻翻页的位置并不固定,增加了稿件承接的难度,这就使我们在校对过程中需要反复前后对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能带来的疏漏,我们先整体梳理了稿件的脉络,确定了每个翻翻页的对应位置,从而提升了校对的效率,确保知识点的准确无误。之所以这样慎之又慎,是因为科普书籍的本质作用就是为了教育,让读者获得其感兴趣的科学知识。这样而言,为了确保读者接收的知识是真实的、准确的,我们对待书稿的态度再怎么慎重也都不奇怪了。

信息爆炸的时代,与所谓的资本流量抢这个为读者介绍科普知识的机会难吗?说实话,很难。但是科普不易这件事,又实属正常,似乎每个年代的科普读物都曾遇到过相似的问题。因而,我想身处于这个时代,作为一名科普编辑,只要踏踏实实做好自身该做的,为每一本书担好应担的责任,也许终将“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只愿我们的每位读者能够开卷有益。

作者简介:

张靖雯,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部编辑。

来源/如何为孩子书写科学: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