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读书日】知识就是力量——诗歌《我与一本书》赏析

【读书日】知识就是力量——诗歌《我与一本书》赏析

携诗远行 苏青 2020-04-23 13:45

《我与一本书》时代烙印明显,作者许向阳在诗中描绘了“文革”那个荒唐年代的荒唐景象:“那是一个荒年/荒唐的风燃起了荒唐的火/焚烧着人类的精神食粮”。在“风”、“火”交加的“荒年”,许多经典书籍被列为“封资修”遭受查禁和焚毁,“逃窜的文字灰烬/在荒原上奔走呼号”,“我”的思想、精神和情感以及一切的一切由此也被放逐“于那片人迹罕至的荒漠”,并“饥渴而死”。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没有了精神食粮,“只有肉体还活着”,无异于行尸走肉。

幸运的是,“通缉的那本封皮残缺的余毒/流落到荒地的一隅”,并由此使“我奇迹般地回生了”,从此改变了“我”的命运。这就是“书”的力量,它能使一个精神死亡者死而复生,把理想和信念“萌生”成“一株不死的青蒿”,“站成了大地上/最忠实的植物。”在那个荒唐的年代里,是“书”改变了无数个“我”的一切,滋润了无数个“我”“荒漠”的心灵,也使无数个“我”睁开了“虚掩的瞳孔”,重新审视外部世界。诗人艺术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及知识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理想和信念的支撑。读完全诗,读者自然会联想到培根对知识的经典诠释——知识就是力量。

作者观察视角独特,表现手法含蓄。整首诗呈现给读者的时代背景是一片荒凉:“荒年”,“荒唐”、“荒原”、“荒漠”、“荒地”;在这样毫无生机、毫无生气的蛮荒环境里,居然“萌生了一株不死的青蒿”,真可谓万“荒”丛中一点“青”。而与强大的蛮荒抗争的力量,竟然来自于“一本书”。这种对比强烈的意境的营造与意识的流动,由此带来的审美效果,以及给读者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升华,构成了这首诗的独特艺术特征和丰富内涵价值。

书是知识的象征,书是人类精神的食粮。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就好像世界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当前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与一本书》这首诗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对“文革”焚毁图书、践踏知识、禁锢思想、摧残心智那段苦难历史进行了无情批判,而且还对人们进一步反思人与书的关系、匡正人们对知识的态度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是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人们值得仔细欣赏和认真回味的一首好诗。

 

附录


(图片来自网络)

 

我与一本书
作者:许向阳

那是一个荒年
荒唐的风燃起了荒唐的火
焚烧着人类的精神食粮
逃窜的文字灰烬
在荒原上奔走呼号

我是被放逐的
于那片人迹罕至的荒漠
我的一切都因饥渴而死
只有肉体还活着
通缉的那本封皮残缺的余毒
流落到荒地的一隅
于我的残骸上
荫生了一株不死的青蒿

我奇迹般地回生了
虚掩的瞳孔启开了
一片绿色的向往
我爱上这里了
我扎根这里了
烈日栖身于我的脊背
双腿深陷在泥土里
身体站成了大地上
最忠实的植物

 

本文来源于“携诗远行”微信公众号,作者为苏青。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