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中国当代科幻影视创制的经验与问题:以电视剧《三体》为中心

中国当代科幻影视创制的经验与问题:以电视剧《三体》为中心

澎湃新闻 消息 2023-04-21 13:42

2023年4月15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指导,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科幻讲坛”首期活动“中国当代科幻影视创制的经验与问题——以电视剧《三体》为中心”于线上举办。

活动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京春致辞。论坛邀请电视剧《三体》出品人、总制片人白一骢、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李胜利担任主讲嘉宾。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林品,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生、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刘宇坤担任与谈人。会议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姚利芬和林品担任主持。

此次会议围绕电视剧《三体》的创制实践展开,博采业界与学界之声,共同探讨中国科幻产业发展,展望未来科幻产业实践新面向。


《三体》海报

王京春 中国科幻正在迎来关键发展机遇期

会议伊始,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京春进行开幕致辞,宣布“中国科幻讲坛”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王京春首先介绍了此次会议背景。“中国科幻讲坛”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指导,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主办,作为“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的一部分,“中国科幻讲坛”旨在激荡科幻创新思想,搭建促进科幻产学研交流的高端平台。讲坛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面向科幻产业研究的多重维度,传递科幻文化发展新动向,探究科幻产业实践问题,探索科幻产业发展思路。

王京春介绍,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自2020年成立以来,以科幻产业研究为引领,在科幻创作、科幻教育、科影融合等多个方向持续探索,致力于打造科幻文化、科幻产业的思想库、信息库、人才库,为科幻产业发展贡献智库力量。

王京春指出,中国科幻正在迎来关键发展机遇期,展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涌现出众多值得关注和探讨的前沿话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未来将秉承“开门办智库”的理念,探讨发展、对接交流,共同为科幻发展良好生态做出努力。

白一骢 “拍《三体》”本身就挺科幻

会议第二部分由白一骢和李胜利教授分别从业界与学界的角度围绕《三体》电视剧展开专题分享。

白一骢介绍了《三体》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波折以及克服各种难点的经历,并从影视产业从业者的角度,提出了对中国科幻影视工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期许。

白一骢谦虚地将《三体》电视剧的成功比喻为一种“偶然”。白一骢笑言,充满不可控因素的拍摄过程本身就很“科幻”。主要原因在于,在中国目前的电影工业体系下,许多拍摄内容仍然缺乏可以学习和对标的对象。

白一骢以《三体》电视剧第一部“古筝行动”的拍摄为例,“船体被碳纳米管切开”的过程看似很难被想象与呈现,但实际上在技术专家的支持下,借助流体力学、动力学演算可以模拟出船体变化。反而是“古筝行动”中涉及多国部队的场景成为拍摄中更大的难题。在好莱坞大片中屡见不鲜的部队动员镜头——特种兵从营地中出发,跳上酷炫的军用吉普,直升机隆隆作响,车队浩荡进发……国内拍摄则需要协调各方力量调动资源,中国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此类拍摄的支持微乎其微。再如,后续电视剧中所需的“太空舱”场景,当前具备的道具置景也不尽完美。

在整个科幻门类的需求上,目前中国影视剧的工业水准都难以支撑。白一骢一方面肯定了电影《流浪地球2》的视效制作,一方面也提醒观众,对于好莱坞来说习以为常的视觉效果,在中国只有“很少的团队、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徐工集团对电影《流浪地球2》的鼎力支持,恰恰说明了我国影视工业在遇到更加军事化、工业化的内容时,技术水准和道具储存都十分薄弱。抛去不同国家出于地缘政治情况在作品内容上所做的改编不谈,仅就科幻影视的制作水平来看,中国科幻影视与头部美剧的制作水准之间仍然有较大差距。


《流浪地球2》海报

除此以外,中国科幻题材相对小众,科幻市场相对狭窄,这些事实也限制着科幻影视行业的投资热情,奈飞版《三体》的预算相较而言就充沛很多。美国的科幻电影工业发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历经几十年的更新迭代。中国也有发展成熟的影视门类,例如仙侠剧整体工业发展就较为完备,已经形成规范的制作流程,但科幻题材仍然薄弱。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已经让更多的科幻读者转换为科幻观众,白一骢希望这个小小的热潮能够持续下去,让更多观众爱上科幻作品带来的想象力与视觉冲击,在科幻热潮的持续下,促进科幻影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提高整体科幻水平是一个综合的路径。除却不够成熟的电影工业以外,白一骢认为我国优质科幻作品相对全球来说也存在数量上的劣势。“希望我们的整个科幻产出,不管是文学还是改编,量大一些!”白一骢反复谈到“量大”,他有些激动地举起双手画了一个大圆,露出衣服上大大的黑色英文“ThinkBig”。

科幻影视生产依赖硬核的“工业制作体系”,需要大量的内容支持和成熟的作业流程,不能止步于“手工业”式的团队协作。当白一骢和《三体》电视剧团队以“七年磨一剑”出名时,他更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在更发达的工业流程中,以更短的时间实现超越性的效果。

李胜利 《三体》电视剧的艺术成就与不足之处

李胜利从艺术研究视角,对《三体》电视剧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文本细读与文艺批评,指出了电视剧《三体》的艺术成就与不足之处。

他首先指出《三体》播出的三方面意义:

第一,《三体》电视剧为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幻性与现实性结合的影视创作提供了精彩案例,为中国科幻电视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动画版、电影版《三体》的改编均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证明缺乏质量的剧情“魔改”不足以征服观众。电视剧《三体》截止到4月15日上午8:30,已经收获豆瓣评分8.7、评分人数37万的好成绩,是与其高超的艺术水准和严谨的改编态度分不开的。

第二,《三体》电视剧的播出,体现出基于科技与人性深刻反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三体人”对科技的盲目崇拜,揭示出科技的工具理性属性,证明科技与伦理的适当平衡与协调发展才是人类应当追求的发展目标,也是“拯救派”与“降临派”在思想观念与行动纲领上的根本区别。《三体》同样也充满对人性的深刻反思,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性的贪婪、自私与邪恶,也塑造了人性的光辉、善良与伟大。《三体》能够使读者、观众跳出个人乃至于人类的小圈子,以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团结起来,摒弃陈旧的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书写真正属于全人类、全世界的“主旋律”。

第三,从题材类型上来讲,《三体》电视剧的播出是中国科幻电视剧由“软”入“硬”的历史性节点。科幻题材看似只是一个影视门类,实际上却是民族的科学发展意识的感性显现。《三体》这般“硬科幻”的流行,可以催动社会氛围进一步向科学的未来前进,是继20世纪新文化运动首倡“德先生”与“赛先生”之后的与时俱进、更上层楼之举。只有科技与人文高度发达的国家,才能打造优秀的科幻作品矩阵,《三体》IP和《流浪地球》系列的火爆,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好的起点。

李胜利也指出了《三体》电视剧的四大不足之处:

首先,主线剧情仍有逻辑不明之处。叶文洁背叛人类的动力是一连串的悲剧,可是叶文洁进入红岸基地以后的生活却描写不足。其次,前后衔接仍有不细腻之处。例如,镜头中反复出现的小蚂蚁只是一种意义象征,但容易令观众误解这是否是三体人的秘密工具;史强胸前的倒计时装置,是电视剧新增的细节,体现了他对汪淼的支持,但剧情后续中却没有做好照应。再次,原著改编仍有吸收不够完全之处。例如,原作中诸如“陈年落叶让水成了暗红色,像血”,原本很适合视听呈现,但电视剧未能充分传达这些深层蕴藉。这些寥寥几笔的刻画是塑造次要人物性格的点睛之笔,而电视剧在这一方面忽略了部分细节的视听呈现,是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最后,人物塑造仍有性格不够圆满之处。李胜利指出,面对《三体》这样一个“硬科幻”剧本,虽然不能简单地以现实主义作品的人物塑造进行要求,但仍应以高效细节下的丰满性格塑造作为最高标准。

未来科幻作品创作的追求应当是什么?在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三体》电视剧的得与失之后,李胜利给出了他的答案。

首先是科幻与艺术、改编与原创不尽统一的问题。他认为《三体》剧组对原著过度敬畏,导致跨媒介改编的过程中过于谨慎、亦步亦趋。三体原著科幻性极佳,但艺术性并不突出,这些缺憾应当由影视制作加以弥补。

除此以外,科幻影视还存在画面与叙事的不尽统一的问题。李胜利注意到,如今的科幻文艺与“神魔”题材的动画都存在相似的弊病,即对人视听感官的轰炸远高于心灵的浸润,画面精美而叙事不足,希望影视行业的后来者能够着重叙事的打磨与雕琢。


《三体》剧照

对谈 幻想与现实、技术与艺术之间

会议的第三项内容是青年学者同主讲嘉宾的对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林品、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刘宇坤以及会议室和直播间的观众朋友都提出了他们关切的问题,两位嘉宾也就幻想与现实、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林品:《三体》第一部的题材非常特殊,涉及到现实主义题材和科幻剧的融合,在改编过程当中,现实主义和科幻感之间如何实现平衡?

白一骢:现实主义手法是《三体》电视剧拍摄之初就定下来的一个方向,是界定科幻和现实的工具。真正优质的科幻作品要在现实可信的状态下完成,这应该是未来中国科幻的主要表现手法,也是在目前国内的工业水平基础上最好展现的方式。

李胜利:只有科幻作品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时,才能引发普通观众的感同身受。叶文洁个人的发展历史是中国的一段发展历史,也映射出人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从前科幻作品中的人机大战离我们很遥远,但如今AI技术的发展让人感觉“狼真的来了”,影视工业中的一些工作也可以被顶替,这时回头再看那些科幻题材,也就有了实感。

林品:如今虚拟拍摄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为什么《三体》电视剧主要还在坚持实景拍摄,虚拍技术对于科幻题材有哪些帮助和局限呢?

白一骢:虚拟拍摄技术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尚不理想。《三体》电视剧中也有用到LED屏(汪淼、叶文洁的家窗外景色都是LED),但规模更大的虚拟拍摄还是不如实景拍摄更贴合电视剧的内容表达。同时,虚拍技术的大规模运用,意味着电影特效等数字化资产介入制作流程的时间节点要大幅度前置,需要在筹备阶段全部完成,这可能会对投资方的决策有所影响。《三体》后续电视剧有可能应用虚拟拍摄。

刘宇坤:《三体》拍摄过程中科学顾问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跟科学顾问聊得太多,会不会限制创作?

白一骢:粒子对撞机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射电望远镜看出来是什么样的、计算三体问题的公式有哪些等等,这些细节都需要向科学顾问反复确认。原著中对撞机撞出来的结果让科学家自杀,剧组曾询问科学顾问,您认为什么样的实验结果会让您崩溃?对方回答“如果结果与预测不同,我们只会高兴坏了”。最后电视剧情节改成了杨冬的老师提前预知了实验结果,这才足够偏离科学的范畴,与其它诸多因素一起,合理地导向了杨冬的自杀。

科学顾问就是替不靠谱的想象力找到合理的落脚点。科学指导不是限制,而是进一步打开我们的想象力。我曾听北大物理学院的院长提到一个假说:人类探索不到外星文明,实际上是碳基文明固有的探索半径限制了我们。可能有不同形态的生命体探索到了更大的范围,但是不同形态生命体无法互相识别,他们也看不到我们。人类未来如果真的发现外星文明,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在探索当中带出去的东西,落地生根形成了文明,那以后我们在可达范围之内再次遇到的生命,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你看,真正科学的想象力远大于我们。

刘宇坤:《三体》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其它类型的影视改编相比有什么区别?

白一骢:影视化寻求观众的最大公约数,越是著名的作品,改编得越少越好。面对原著粉如此庞大的《三体》小说,电视剧改编得比较保守,是期待着原著读者可以向云读者作补充,新旧观众产生良性的互相带动。作为《三体》改编的第一个版本,电视剧剧组在改过几版之后,还是决定先尽可能忠实原著,至于更加大胆、富有创造性的改编,就留给后来者实践。

林品:对于中国科幻产业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工业水准的提升,您有哪些建议?

白一骢:科幻作品最好能够实现全球发行。科幻作品的内容多以人类为己方,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区隔有所消解,宜于产生全球性的共鸣,科幻作品走入全球实际上是有天然优势的;如果全球发行票房能上来,成本才能够有获得更高回报的可能,这是科幻影视的行业最需要努力的地方。

刘宇坤:2020年国家电影局发布了《科幻十条》,在行业政策上,您觉得如何能让科幻行业变得更好?

白一骢:期待国家能够给予科幻影视创制适当的补贴与税务优惠。亏损少一点,大家为爱发电可以多一点。工业基础的建设问题也需重视,科幻影视行业急需完备的拍摄基地,若能有地方政府牵头,持续投入补贴,吸引产业集聚,进行半永久的道具场景搭建,平时作为文旅项目开发则最为理想。

刘宇坤:针对国内优秀科幻作品储备量不足的问题,戏剧影视学院学生在科幻题材上的创作情况如何?完成过程中有哪些亮点和不足?

李胜利: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一直对科幻题材非常支持,但是这一题材制作复杂,剧本创作中经常有,动画学院不时能见到,真人短片却几乎没有。目前我国的科幻文艺创作还面临许多问题,例如,我国的文理分科教育导致创新性与艺术性常难两全。文科生对理论知识缺乏了解,导致硬科幻少,创新性不足;年轻创作者的作品又往往艺术性不足,创作实践上完成度不高,起承转合和跌宕起伏不够周密、严谨。

会议听众也就影视基地建设、科幻题材作品的扩大等问题与嘉宾进行了交流。

“中国当代科幻影视创制的经验与问题——以电视剧《三体》为中心”会议圆满结束,但中国当代科幻影视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