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象舞指数|从《开讲啦》看电视节目的短视频转化

象舞指数|从《开讲啦》看电视节目的短视频转化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雷盛廷 2023-04-10 16:06


 

象舞指数

告诉你好短视频的样子!撷取短视频精华,揭秘成功法宝,带你成为短视频达人。

“象舞指数”科普短视频评议聚焦国内主要短视频社交平台头部科普账号的短视频作品,基于数据入围、专家定评的原则,甄选出优秀科普短视频榜单,并邀请权威专家评议,以助推科普短视频高质量发展。

【象舞指数】由总台融合发展中心联合中国科普研究所,依托【短视频融媒体传播评价体系】,开展的“科普短视频评议”系列文章,汇集权威专家观点,为科普短视频行业带来理论增量、理念指引和编创指南。

将电视节目转化为新媒体短视频,是诸多电视媒体进行媒体融合传播的重要创新实践手段。近日,“CCTV1开讲啦”在抖音平台上发布了一条有关中国超级计算机的短视频,登上“象舞指数”总台科普短视频周榜(3月17日-3月23日)。

该短视频由总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开讲啦》转化而来,在基础架构、信息浓缩、视听转换等方面做出有益尝试,给予了创作者诸多启示。

点击查看视频:【#中国超算不是大型游戏机】他们赋能的这个“大型游戏机”可不简单!在当下和未来,我们可以用超级计算机来做什么?一起了解“天河”的“超能力”,未来我们都是强国建设的执剑人!

 

启示与经验

 

1

基础架构:
人物标签化
内容版块化
场景云端化

该节目对开讲嘉宾孟祥飞设置了四个人物标签:“#‘大型游戏机’的赋能高手”、“#数字世界建筑师”、“#超强大脑HR”、“#飞人·Meng”。这些标签通过“字幕上墙”的方式嵌入到演播室现场的背景环境中,网络超链接符号“#”不但增添了节目的网络元素和融合视感,而且可以将标签直接运用到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生态中,打通了节目的融合传播渠道。

该节目分为现场观众向嘉宾提问、嘉宾向现场观众提问、嘉宾的现场讲述三个版块,而每个版块下又可以细分为多个环节。这种版块化、碎片化的结构,为后续的新媒体短视频的转化提供了便利。

该节目现场的背景大屏呈现有一百位云端观众通过在线的方式参与节目,不但营造了网络端观众的在场感,而且为节目真正实现网络互动预留了空间。

 

2

信息浓缩:
内容过滤
重新剪辑

该短视频对节目内容做了取舍,只选取了其中三个关键信息点构成作品的主要内容,保证了作品对时间的要求。

同时,该短视频对所选取的节目内容进行了二度创作,加快了剪辑节奏,提升了作品的信息浓度。同时,该短视频把原本放置在现场大屏幕中的一些资料图片直接铺满画面,不但突出强调了资料信息的重要性,而且提升了短视频用户的观看体验。

 

3

视听转换:
独立框架
增减元素

该短视频作为节目最后一个总结性的版块,以“小撒手账”为名自成一则独立“单品”,并且设置了“划重点”和“撒开说”两个小版块,在开头和结尾添加包装,提升了作品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该短视频去除了原本置于画面左上角的频道标识“CCTV1”、节目结尾段落的滚动字幕条以及结束音效,只留下节目主要内容的部分,为用户带来一种“纯粹”的短视频的既视感。同时,该短视频通过动画的形式,将关键的内容信息及嘉宾的对话通过手写体风格的字幕打在画面中,将人物的照片进行动态化处理,同时加上动态的波浪线、箭头、下划线、双引号、感叹号等符号,给人营造强烈的亲切感和交流感。

思考与建议

该作品为电视节目转化为新媒体短视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倘若要将这一实践走得更加扎实和深入,笔者认为需要从传播场景、问题设置、内容要素三个方面做更进一步的精进。

首先,节目可以针对部分段落,通过景别、角度、构图、焦距、光线以及人物调度等手段,将嘉宾与短视频用户的视点进行直接缝合,营造嘉宾与用户近距离、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感,充分照顾用户的观看环境和观看体验。同时,如果能够让云端观众尝试现场连线,不但能够触发网络观众的参与感,也能够解决场景功能偏差的问题。

其次,该短视频由三个内容拼接而成,问题意识还不够突出。如果能够进一步将问题进行单一化处理,如只设置一个问题,则问题导向的效果会更明确、更集中。

再次,该短视频在叙事过程中囊括了多种内容要素,即科学知识、历史人物、发展现状等,这种方式适合过程性叙事。但短视频讲究的是结果导向,直接的、更纯粹的“干货”输出能够更好地体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更有利于其在新媒体端的传播。

总监制|张弘

监制|周滢丁迈陈玲朱红

撰稿|雷盛廷

专家指导|王挺马铨

主编|王爽丁旭王大鹏

编辑|李研麻向丽

数据|龙长缨吴凡梅杰

 

素材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合发展中心提供

 

>

 

(本文转自“象舞中国”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