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欣赏】救救蓝血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归芜 2019-04-02 19:38
“2018科普文创—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科普类获奖作品
各位心地善良的小姐姐们和食物链顶层的看客老爷们,很庆幸能有机会发出微弱的声音让你们听到,不论您此刻正忙着要去做什么事,请明白,我们正忙着为你们献血,为此,我们付出的不仅是现在,还有种族的未来。请务必看完,您的支持对我们很重要。
我是鲎(hòu),不是猴,第四声,谢谢。您也可以称呼我们为马蹄蟹,但我们不是蟹,相较而言,我们与蝎、蜘蛛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反倒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我们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将近5亿年。我们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只有我们在漫长的4亿多年里始终保留着最本真的模样,为此,你们称我们为“活化石”。我可没有吹牛,你们可以去人类的博物馆看看,我们最早的先祖化石还在你们手上,那可是奥陶纪的宝贵遗产,距今已有4.38亿~5.05亿年了。当然,它和现在的我们比起来,外观上会有一些微小的差异,这没什么,哪怕只是传一句话,时隔上亿年想必也早就面目全非了,更何况传递的是复杂的遗传物质。要说形态与我们相似的化石你们的博物馆里也有,那是侏罗纪的遗产,距今也有1.44亿~2.08亿年了。我们与三叶虫一样古老,但只有我们活了下来,这是生命的奇迹。
延续到现在,我们一共有四支兄弟种族。第一支便是我们美洲鲎,我们生活在北美东海域,按人类的行政区域划分就是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以南,墨西哥湾沿尤卡坦半岛到美国的缅因州沿岸。更精确一点就是北纬19度至45度的狭窄海域。第二支是中国鲎,它们在国内主要生活在广东、广西、福建沿海海域,比较偏爱湛江、北海、长乐、平潭附近。在日本和菲律宾也有小部分散落的族群。第三支是南方鲎,生活在广袤的印度、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第四支是圆尾鲎,居住在印度、孟加拉、泰国、印度尼西亚还有中国广西钦州、北海、海南儋州、临高、澄迈、海口地区沿海地带。通常,我们不同的族群之间不会相互走动,偶尔遇见了可能还会争口食物,但我们彼此还是非常记挂的。
我们这一支生活在亚洲和北美东海岸。按照你们的分类,我们属于螯肢动物亚门。我们的身体由三个部分构成:宽阔马蹄形的头胸部,小得多的分节的腹部和一根长而尖的尾剑(你也可以称之为尾节)。我们头胸部的腹面有6对附肢:第一对称为螯肢,专门用以捕捉蠕虫、薄壳的软体动物和其他猎物;其他5对附肢围绕于口周围,其功能为步行和进食,那都是我们的步足,每个步足的基节内侧有长刺,我们用它剥离食物再将食物滚入口中,我们的步足就像人类的手一样。我们的最后一对步足基节后面有一对退化的附肢,我们叫它脣瓣。
每只鲎都有九只眼睛,不要害怕我们,就算有九只眼睛我们还是逃不开人类的捕捉。在我们壳的两侧长有巨大的复眼,这些豆状器官的作用是在交配季帮助雄我们寻找配偶。我们的背后长有一只原生感光体,这种小小的感光体是我们的侧眼。在我们头胸甲前端的中央地带,紧凑地挤着两个小眼和一个内顶眼。在底部,我们还长了两只“腹侧眼”,这两只腹侧眼能帮助我们在活动时找到正确的方向。
说到眼睛,我们也为人类做出过贡献。人类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能使物体的图像更加清晰,便将这一原理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不得不说,人类真的非常聪明。
我们其实不占用人类太多的生存资源,我们从小就吃一点水生蠕虫,长大后偶尔吃几次海藻和腐肉,主食是蛤和蚌。每年五六月,我们会赶赴大西洋的特拉华湾参加一年一度的盛大集会,这是延续种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在这里,我们疯狂地产卵。每一位雌马蹄蟹一次能产9万颗卵。可这并不能改善我们的族群,从卵来到世界的这一瞬间起,就有无数的天敌留着口水窥伺一旁,从鱼到海龟到鸟,谁都能轻易吃掉它们。每9万颗卵里,只有10位幸运儿能侥幸活到成年,而活到成年后的等待着它们的命运也同样险恶。
在美洲殖民时期,人类就开始捕捉我们鲎,作为肥料埋进土壤。在20世纪的特拉华湾,这成为了一个有组织的行业。一只只鲎被残忍地蒸熟,磨成粉末成为肥料,用来施肥或者喂猪。数以百万计的鲎因此失去生命。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至今我们对小鲎讲睡前故事时还会恐吓它们:“再不好好睡觉就把你捉去喂猪。”只要说出这句话,可爱的小鲎们就算不马上睡着也会开始装睡。
近代以来,人类发现了我们血液的奇特能力,对此展开了大量取样研究。和人类依靠铁基血红蛋白把氧气输送到全身不同,我们依靠的是含铜的血蓝蛋白,因此我们的血液是好看的淡蓝色。人类是靠体内的白细胞来对付和吞噬细菌的,而当我们遭到病菌侵袭时,我们仰仗的是体内的血蓝蛋白,它们会把细菌封在一层黏黏的隔膜内,以此来防止病菌扩散。我们所处的居住环境比较恶劣,海岸线处地带简直是细菌的天堂,仅1克海底沉积物便包含10亿细菌。如果没有血蓝蛋白的特殊能力,只怕我们都无法平安活到成年。
聪明的人类意识到这一能力的利用价值,他们用我们的血制成试剂,再滴入注射液,如果试剂立即凝固或变色,就足以判定注射液内含有会使人类发热、休克甚至死亡的细菌类毒素。他们主要将这一手段运用于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在疫苗和注射药物的安全性检验中,科学家们先是在样本内注射这种血蓝蛋白。若血蓝蛋白开始分泌胶性物质,则表明产品并未成熟。20世纪70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对实验性药物和外科植入强制执行了该测试。如果没有我们的伟大贡献,过去四十年内,将会有数千甚至数百万人死于不卫生的注射。
因此,我们的血液在人类市场上被公然叫卖,价格居高不下——从我们的血液中提取的LAL(鲎试剂)每夸脱(1.1升)能卖到1.5万美元。每年,美国人都要捕捉60万只“捐赠者”,在48小时内从它们的心包处提取30%的血液然后再放生。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也可能知道了却不在乎,我们很多同胞根本活不过48小时,总有10%到15%左右的同胞会在抽血的过程中死掉,就算是幸存者也会在回归海洋的过程中萎靡不振、步履蹒跚。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种族延续。要知道,人类捕获的都是产卵期的雌鲎,产卵时它们必须得多次向潮间地带行进,而这是非常耗费体力的。只有强壮健康的雌鲎才能在频繁淌过奔涌的潮汐。而经过采血后,雌鲎往往没有充足的体力去岸边产卵,而大大减少了我们族群未来的希望。只有小部分人类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开始缓慢地研发人造血蓝蛋白,希望他们可以尽快获得成功。
中国这边对我们兄弟族群的态度还是很友善的,厦门大学等单位曾尝试为中国鲎人工建造宜居环境,但因频繁采血,凡是饲养时间超过一年的鲎,都会出现明显贫血等现象。养殖过程中,还有一个难关没有攻克,每年冬季,鲎们都习惯于游回深海冬眠,而深海环境难以模拟。随着环境影响,中国鲎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已将它们列入二级保护动物,台湾金门、澎湖及香港等也设立了鲎保护区。但是仍有不少不法分子对鲎们乱捕滥杀。还有部分甲壳素厂家大肆低价收购鲎的幼崽,用来制造甲壳素,这种斩尽杀绝的做法对我们整个族群都造成了极大损害。更有甚者,在一些商贩的盲目炒作和蓄意误导下,鲎居然也成为了少部分人类餐桌上的一道菜品。出于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我们必须严正声明,我们具有特殊生理毒理性质,人类食用后容易出现过敏和中毒性休克等症状。这对我们两族而言,都是无谓的伤害。
请善待我们,也善待自己吧。
救救鲎吧,救救珍贵的蓝血,救救人类的朋友,救救人类的功臣。
(本文转载自科普科幻之星微信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精彩点评——
作者简介:
归芜,定居在佛系星球东部地区的死线保留地,专职卖萌,业余码农。蝌蚪五线谱网站签约作者,在蝌蚪五线谱上发表过《流放》《涂鸦》《蜕》《犬世》等微小说。曾获第六届“光年奖”微小说组二等奖、“科普科幻青年之星”2018年科普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