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写作如何推敲信息来源?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付昌义 2020-03-25 21:13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很多朋友第一次开始了自己的科学写作,看到如此多的朋友参与科学写作真的是件非常高兴的事,但是在浏览大家的科学写作之后,特别是有时候浏览科学新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家的科学写作会因为信息来源的问题产生一些写作上的偏差,从而导致读者产生误解。比如之前有媒体报道的“双黄连口服液”,还有“A型血易感”等方面的问题。那么科学写作该如何推敲信息来源呢?我们在进行科学写作时,推敲信息来源应该要认真关注四个方面的信息源:
一是正式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正规学术论文因为在发表前经过了同行评议,所以这一类的第一手信息是非常可信的。另外最好是看像Nature、Science之类的英文学术论文或者《中国科学》之类的中文权威期刊学术论文。还要注意的是,现在科学论文发表还有预印本的情况。预印本是指科研工作者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之前,出于和同行交流的目的在学术会议或者互联网上发布的科研论文和报告,应用比较多的预印本网站有arXiv、RePEc、medRxiv、bioRxiv等。预印本网站上发表的论文因为尚未经过同行评议,有些观点尚未经过科学共同体的检验所以可能并不准确。比如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3月17日发表了一条新闻《新冠肺炎最新研究:A型血相对易感》,其中引用的论文就是来自medRxiv,因为没有经过同行评议,其中的结论就很容易被质疑。果然,《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在3月18日发了一条新闻,文中指出有医学专家认为A型血易感的新闻科学依据不足,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和研究来证实。
二是政府部门或者正规组织发布的分析报告。这种分析报告因为有充足的数据和分析,也是正规的信息源渠道。要注意区分的是,政府部门发布的其他通知、公告因为没有通过数据分析,并不属于分析报告,也不具有足够的科学证据,不是科学准确的信息源。像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至今已更新到第六版,就是一种可信的证据,也是指导疫情防控的最佳建议。另外像前段时间朋友圈流传的“NASA说2月11日是唯一一天可以让扫帚站立的日子”也并不是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发布的,NASA随后在2月12日就用一条视频辟谣了。
三是相关专家的意见。有时候很多人看不懂论文和报告,那么咨询相关专家也是一种可靠的信息源。像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医生的意见就很具有传播价值,他们及时将科学意见反馈给大众,起到了良好的科普效果。但是也不是所有专家的意见都是可信的,比如一个专家对他研究学科以外的专业发表观点,那我们就要存疑,因为这超出了他的研究范围,他的意见就不属于专家意见了。
四是正规媒体的报道。大多数时候,我们接收到的科学信息还是来自媒体的报道,媒体会整理相关学术论文、政府报告、专家意见向大众及时反馈。但我们也不能对所有的媒体报道都盲目相信。比如人民日报微博在1月31日发布了一条新闻: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在这条消息发布之后,双黄连口服液就在网上脱销,甚至连带双黄莲蓉月饼也脱销了。回过头来我们看这条新闻,我们发现大众对这条新闻产生了理解偏差。一般来说药物首先要经过科学研究的病理分析,再经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最后还要经过一期、二期、三期甚至更多的临床实验才有可能被大众所使用。而我们看新闻发现,双黄连口服液仅仅是在体外细胞可以抑制新冠病毒,这只是处于最开始的科学研究病理分析阶段,还没有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所以它的效果是要打问号的。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抑制并不等于可以预防和治疗,75%的酒精也可以杀死新冠病毒,但并不表示我们可以通过喝75%的酒精来消灭病毒。所以第二天,人民日报微博就自己发出了新闻,指出了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呼吁普通人千万不要自行服用双黄连。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现在像人民日报、凤凰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还推出了新闻客户端,普通人通过一定程序就可以在这些媒体注册个人账号发布信息,我们要注意这些信息并不是媒体发布,而是源于个人,所以一定不要把这些个人新闻客户端的信息当成所谓媒体发布的新闻。
有了这四个方面的信息来源,相信大家在进行科学写作时一定会找到更多的资料佐证,让自己的作品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也祝愿大家利用准确的信息源在将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兼科幻专委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